《茲山魚譜》的故事背景是1801年發生于朝鮮半島的辛酉迫害,此時被後世稱之為“朝貢貿易體系”的亞洲經貿圈還未土崩瓦解,朝鮮半島幾乎還完全處于中華文化圈的輻射範圍之内,整個半島的社會文化體系依然還是中華文化在外部的延續和應用。與此同時西學東漸之風已經持續兩個多世紀,可以說電影中天主教徒丁若铨所受到的沖擊和所處的生存困境,既有東西文化碰撞帶來的矛盾,也極具傳統士大夫特色。

朝鮮半島的天主教傳播

1601年(萬曆二十九年)在中國南方活動多年的傳教士利瑪窦得以進入北京,他隐瞞了自己的傳教目的,向朝廷敬獻自鳴鐘、八音琴和《坤輿萬國全圖》,由此得到信任,開始了“學術傳教”。西方傳教士帶來的“西學”自然也受到朝鮮使節的歡迎,他們從北京帶回大量漢譯西方書籍,大批朝鮮知識分子一面學習西方的科學文化知識,一面接納修習天主教。1644年清兵入關,朝鮮的使節之名也由“朝天使”改為“燕行使”,随着進入中國的傳教士逐漸增加,北京天主教會發展壯大,燕行使頻繁出入天主教堂,甚至接受洗禮,最終在半島成立朝鮮教會。

實學思潮與理學之争

影片中張昌大年少氣盛,言必稱《論語》《大學》,一面看不上具體的生産勞動,一面想要通過聖賢書求取功名,令人想起無數明清小說裡的人物。儒學發展到明清,主流的性理大全一派,已經逐漸變得迂腐凋敝,人心也暮氣沉沉,大多數世俗文人盡管熟讀宋代五子的著作,但不過都是把這些書籍當作獵取聲名利祿的工具。在西方文明潮流的沖擊下,面對扼殺人性的八股取士制度與在現實生産中無處不在的“實用理性”,終于初步形成一種實學思潮,尤其主張經世緻用,以實測實學為探索和闡述現實物質世界的主要手段。丁若铨所編的魚譜,也并非百科全書派那樣的基于啟蒙思想的實踐,而是實學思潮的具體表現。

天主教傳播的異數

天主教對于中華文化而言,必然是一種異質文化的存在。早在利瑪窦敕居北京期間,他就把側重點放在傳播西學上面,他意識到若無最高統治者的信任,傳播教義必然無法獲得最大範圍的成功,因此他總結出一套關于在華傳教的規則,首要便是遵守中國法度,可用儒學诠釋教義。可以說這套“利瑪窦規矩”謹慎地沒有去試探封建統治集團的底線,而其後進入中國的傳教士,無論國籍,也大都遵守了這一原則。

與中國本土的迂回路徑不同,天主教在朝鮮及日本的傳播,卻激進得多。日本從安土桃山時代開始就有傳教士活動,直到江戶幕府頒布“禁教令”而引發島原之亂,是農民階層不堪重稅的反抗,也是擴張迅速的天主教與傳統佛教、神道教無可避免的巨大沖突。而在朝鮮辛酉之亂中,甚至出現了黃嗣永帛書事件,信中要求西方幫助朝鮮本地教會發展,希望清廷吞并朝鮮,這一樁由意識形态沖突引起的事件,對朝鮮統治者而言無異于是倒反天罡。

守舊與革新:“士”的困局及其他

作為東亞傳統文化的主要負載者,與西方宗教文化不同,踐行與發展文化的不是宗教僧侶,而是世俗文化人,也就是“士”這一階層,他們既要“究天人之際”又要“傳道授業解惑”同時還要保持“未知生焉知死”的積極入世态度。與辛酉迫害名為鏟除天主教派實為黨争一樣,曆史上居于廟堂的士人也或多或少地受到政治的牽連,從先秦屈原到中古蘇轼範仲淹乃至到近世,可以說貶谪文化已經是一種标志性的士人符号。

處于東西交點的丁若铨,雖然做的還是到放逐之地講學授業那一套,但就影片的呈現而言,他所思考和傳授的内容已經從君臣父子轉向推翻階級,甚至反抗東亞文化圈。這可以說是“為天地立心”在西學啟蒙之下的新闡述,也是作為電影角色而不是曆史真人的丁若铨以東亞傳統文化為表,而以韓國民族主體性為裡的隐晦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