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食是綜藝誕生之初就存在的内容題材。早在1999年,央視《天天飲食》就已經把“做菜”變成了一檔節目。

然而,美食綜藝卻已經很多年都沒有重回巅峰了。2023年,“九轉大腸”曾經因為鬼畜二創爆紅,一度讓廚藝競技節目短暫回春,各大平台接連發布新綜計劃,企圖接住這波熱度。然而,無論是《主廚的榮耀》還是《誰是頂廚》,都沒能再現“小胖”的奇迹。美食綜藝的風一下又過去了。

美食綜藝的突破口在哪裡?

韓國市場,白種元再次帶着全新的美食創意回來了。在他和Netflix合作的新綜藝《黑白廚師:階級料理戰争》中,邀請了80名出身草根的“黑勺子”,挑戰20名早已功成名就的“白勺子”。當草根廚師對上一代宗師,誰能拔得頭籌?一個“以下克上”的創意,引爆了沉寂許久的美食綜藝市場。節目播出後迅速登頂Netflix非英語劇集中的全球播放冠軍,并連續兩周在Netflix榜單中收視量居首。

...

冷眼今天就想來聊一下這檔節目,是如何讓這個稍顯過時的題材回春。

以下克上,美食x階級成為突破口

這不是韓國綜藝第一次做“階級”。

韓國文化中一直有“金勺子、木勺子、泥勺子”的說法:含着金勺子出生的孩子會天然地擁有“人上人”的人生,而口含木勺子、土勺子、泥勺子的,将會永遠被困在底層。

于是,《血之遊戲》用地上和地下區分階級,《頂樓》中用不同樓層當作階級劃分。

這個社會現實同樣也是《黑白廚師》模式研發的基礎。節目将參與廚藝對決的100名廚師劃分成兩個階級:黑勺子和白勺子。

...

“白勺子”代表的是“上位廚師”,他們功成名就,榮譽等身,“米其林主廚”這樣稀有的title在這裡竟然成了标配。

崔铉碩常年擔任美食綜藝評委,呂敬來是中餐宗師,不僅在韓國,在世界級中餐大賽中都是評審專家,還有韓國綜藝《廚神當道》的總冠軍、《韓食大賽》總冠軍、美國料理競賽節目冠軍、《鐵廚》冠軍兼白宮國賓晚宴主廚……

...

而挑戰他們的“黑勺子”是什麼人呢?

“黑勺子”出身草根。他們中有社區美食餐廳老闆、小學食堂的做飯阿姨、工地主廚、美食Youtuber等,很多人沒有機會接受系統的廚藝訓練,卻憑借着對美食的熱愛和堅持一路走到現在。

《黑白廚師》在這群人身上完成了精彩的群像。“撕漫男”的廚藝是看漫畫學的,《中華小當家》《美味大挑戰》《炒翻天》這些美食漫畫成了他廚藝的啟蒙,因為在漫畫店做的辣炒年糕大受好評,才走上了專職廚師的道路。首輪比拼中,他帶來的美食也來源漫畫——《美味大挑戰》第二集第25頁東坡肉,逆襲之戰中的作品是《中華小當家》中的麻婆豆腐,因為這道菜是讓小當家第一次獲得認可的料理。

...

另一位選手“外賣廚師”同樣從底層一路打拼至今,高一時因為生活困難開始送外賣,從而接觸中式料理,沒有機會師從名師名校,隻能在飯店一邊送外賣、發傳單,一邊學習廚藝。

這群來自底層的黑勺子目标隻有一個:爬上去。他們在節目中甚至沒有名字,隻有一個标簽。隻有進入決賽的最終赢家,才能揭開自己的名字。

...

黑勺子對戰白勺子,現實生活中圍繞階級隔離的種種沖突,借由平民廚師vs頂尖廚師的對抗集中爆發。

而當現實社會中無形的界限在封閉的錄制環境中被打破,節目組為這次跨越階級的對決提供的,是一個追求“絕對公平”的賽制規則——讓料理的味道成為唯一的評價标準。

這一理念在第二輪競技中做到了極緻。在第二輪中,從80名黑勺子中脫穎而出的20人,将和20名白勺子進行一場一對一的PK。而兩位評審,白鐘元和安成宰需要蒙上了雙眼,對料理進行品鑒。他們不知道哪道菜是誰做的,不知道這道菜用了什麼食材,不知道擺盤的風格美學,也沒有廚師本人講述這道菜的故事和自己的創意理念。

...

當其他感官被封閉,他們用來評判兩道料理輸赢的關鍵點隻剩一個,就是料理的味道。從料理的香氣開始,到入口的口感,再到料理的風味。評委安成宰是韓國目前唯一一位米其林三星餐廳的主廚,對菜品有極其嚴格的要求。他的舌頭對調味有精準的把控,少一味大蒜都能敏銳察覺。而另一位評審白鐘元豐富的美食節目經驗,賦予了他極強的語言表達能力,将不可見的味覺借由豐富的語言傳遞給觀衆。

...

能夠實現用一種人類普世的感官進行評判,從這個意義上說,美食又何嘗不是最适合做“階級沖突”的題材。

一方面,民以食為天,“吃”對所有人來說都是再尋常不過的事情。但正是這件再尋常不過的事情裡,鄙視鍊無處不在:牛肉有牛肉的鄙視鍊,紅酒有紅酒的鄙視鍊,進山吃菌子有鄙視鍊,下海品三文魚依然有鄙視鍊。這些鄙視鍊背後,都是權力的話語在定義。

而另一方面,美食的尋常性又讓它成為承載平民階級躍升夢想的載體。《中華小當家》的最後一期,小當家用一碗最尋常不過的白粥征服了常年在山珍海味中麻木的皇帝,這種以人為本的理念讓他最終獲得了“中國第一廚師”的稱号。

美食x階級的雙重表達,讓《黑白廚師》得以深入過往美食綜藝中未曾涉獵過的群體和故事,也讓真人秀的故事線更加飽滿和立體。

美食綜藝15年,重新做減法

美食節目,是綜藝誕生之初就有的節目類型,然而近些年,美食承載的内容在逐漸被壓縮。

美食綜藝“後時代”的創意方向是“美食+”,美食+明星有了《十二道鋒味》《向往的生活》,美食+經營有了《中餐廳》《美味夜行俠》,美食+旅遊有了《中餐來了》《野生廚房》,美食+偶像有了《奇妙的食光》《完美的餐廳》……

當美食綜藝逐漸變成了“美食+”,美食逐漸淪為節目中的一個元素,美食成為陪襯,做美食的明星成為了故事的主角。

...

從這個意義上說,《黑白廚師》是一種對傳統美食綜藝的回歸,通過做減法讓美食綜藝重新回到普通人的叙事,将美食還給了普通觀衆。

首先是去掉美食的距離感。

相較于很多美食綜藝喜歡用獵奇食材來博人眼球,《黑白廚師》每一輪對決的主題,基本都是平民食材。甚至專門設計了一輪便利店料理PK,對決中所有的食材都需要是街頭便利店中能買到的,一度難壞了很多慣常使用高端食材的米其林大廚。

...

其次是在評價體系上回歸美食的基本——味道。

層出不窮的“美食+”背後,冷眼能感受到綜藝創作者的普遍焦慮:如今内容供應眼花缭亂,僅僅憑借美食這一個看點,能吸引觀衆嗎?因此在2023年廚藝競技綜藝回潮的時候,美食綜藝依然在做加法。例如《主廚的榮耀》中,就融入了餐廳經營、品牌、營銷推廣等複雜的角色和任務,期待豐富競賽内容能夠圈住更多的觀衆。

但《黑白廚師》幾乎沒有觸碰“味道”之外的其他維度。這一點除了在第二輪“盲選”中體現得淋漓盡緻以外,也貫穿整季節目。盡管在賽制設計上融入了“烹調人生”、“餐廳經營”等任務類型,但最終的打分絕對不是評委是否被選手的夢想感動、或者是評委是否認同它的餐廳經營理念。當最後白鐘元和安成宰對選手進行打分的時候,給出的評價依然隻有一個準則:他的味道是否值得。

...

而“那不勒斯黑手黨”則在這道菜的考核裡寄托了對曾祖母的思念。泡菜蟹湯是曾祖母留給他最重要的回憶,他把意大利餃子做成曾祖母曾經最喜歡的糖果的模樣,把曾祖母慣用的零錢包做成福袋,炸螃蟹的裝飾也來源于祖母最喜歡的零食。最終完成了一次對過去回憶的重新诠釋。

通過一道“人生料理”,黑勺子講述了自己的人生故事,白勺子找回了走上美食之路的初心。當一檔做“階級沖突”的美食節目,重新回歸共通的“人性”,那所謂的“白勺子”和“黑勺子”的劃分和對立也就此被消解。

“吃”是人類最日常化的事件,它應該永遠在綜藝内容市場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真正的問題應該是,如何讓美食與當下的社會風向達成一緻。

前段時間,圍繞“二本戀綜”(素人綜藝進入懸浮時代?)的普遍讨論其實再次提醒我們,綜藝應該是一個關照當下普通人生活的内容形式,一味追求所謂的“天花闆”,隻會讓内容和普通人生活越來越遠。

當内娛還在一個金錢和美貌堆積的門檻的時候,韓國則用一檔美食綜藝,拆除了美食的階級門檻,并帶來了豐富而新鮮的故事。

而《黑白廚師》在國内市場引發的讨論或許能從側面證明,在當下,比起樹立門檻,打破門檻更符合觀衆的心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