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戀綜一直是市場上深受觀衆喜愛的綜藝類型。“我可以不談戀愛,但我嗑的CP一定要在一起”,作為讓人多巴胺瘋狂分泌的戀愛代餐,看戀綜已經成為年輕觀衆的一種普遍需求。

正因為如此,戀綜也是目前綜藝市場上競争激烈、創意内卷最嚴重的類型之一。為了滿足觀衆越來越高的期待,新一代戀綜紛紛在戀愛之上加入全新變量,試圖激發“新故事”。

而這麼多檔新戀綜看下來,還真有一個新變量吸引了冷眼的注意力——手足關系。

在愛奇藝的《戀愛兄妹》中,手足關系+戀愛模式,成為戀綜破題的新路徑。節目的核心模式很簡單,即:讓嘉賓與各自的手足一起入住小屋,在隐瞞彼此手足關系的同時,尋找心儀的另一半。

...

愛情甜,親情更甜,是冷眼第一眼看到這個節目的感受。随着兩條線逐漸展開,節目越來越好看,讓嗑糖上頭的觀衆在甜到嘴角上揚的同時,也被真摯的親情戳中心窩。

或許在前兩年,手足幹預的設計在戀綜上隻會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而今年以這樣的選題在本土落地,不僅制造了諸多“僅此一家”的新看點,更揭開了戀愛之下深層次的“原生家庭”概念,展現不同的原生家庭對個體成長、婚戀的影響,讓觀衆終于在戀綜呈現“競技化”的大趨勢下,又找到了些溫暖、治愈的感情基調。

從叙事、節目調性到與當前社會議題的結合,《戀愛兄妹》的破局之道都值得冷眼和大家聊一聊。

...

雙線并行,升級傳統戀綜叙事

手足的加入,首先帶來的一定是戀綜叙事結構的變化,“戀愛+手足”的雙線叙事,讓我們得以在傳統戀綜感情雙選的主邏輯下,看到手足之間的相處與羁絆。

而當兩者融合得足夠緊密,足夠有意思,手足的故事線也一定會觸發戀綜故事線的全面升級。

《戀愛兄妹》以“手足幹預”的模式在戀綜規則上的破局,就是目前綜藝市場很新鮮的玩法之一。

...

在我們熟悉的戀綜中,節目通常會通過各種規則設計,打亂現有雙向箭頭,創造更多心動的可能、懸念和看點。目前,這些約會規則也是戀綜玩法升級上最核心的發力點。

然而,導演組為嘉賓感情線創造新可能的種種玩法,很容易被資深嗑學家誤認為是“拆CP搞事情”,從而産生抵觸心理。

而手足的有效加入,很大程度上幫助導演組規避了這種潛在的問題。

在《戀愛兄妹》中,大多數約會規則均以“手足關系”為原點延展:

第一期的“丘比特約會”規則為:在手足關系未知的情況下,把丘比特邀約卡送給自己中意的TA的手足。

第五期中的手足面試規則為:如果想和女生約會,需要在“秘境之屋”接受手足的“拷問”,而手足将根據自己對姐姐/妹妹的了解,為她選擇下一次約會的嘉賓。

...

這樣的設計一方面完成了戀綜創造情感支線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讓選擇本身有了全新看點。

除了戀愛叙事,增添手足視角下的人物叙事,也給戀綜創新帶來更多驚喜。

繼續回看此前的戀綜模式,由于戀愛環境的過度“簡單”,幾乎嘉賓的所有特質隻能從戀愛狀态展開。而當手足關系被引入,我們得以看到了戀綜嘉賓在親情、在家庭視角下的新切面。

冷眼非常建議大家看一下《戀愛兄妹》第五期,一位叫胖胖男嘉賓的故事線。

當期節目中,胖胖的妹妹發現曾經雙箭頭互選的哈利,突然轉向新加入的女嘉賓,産生了極大的心理落差,甚至陷入自我懷疑,認為是自己不夠優秀,才讓對方動搖。

而胖胖在和妹妹的聊天中,僅用幾句話就完成了一場教科書式的開導。他先肯定對方情緒塑造共鳴:“我能感受到你情緒是低落的”。然後引導妹妹探尋情緒背後的根本原因:“你情緒低落是因為你面子的問題,還是真的因為他的轉變?”最後表達認可,讓妹妹走出自我懷疑:“你是這裡面很優秀的人”。

而正是這句肯定,讓故作堅強的妹妹當場落淚,壓抑一天的情緒在這一刻得到釋放。感性之後,他又從理性角度分析,哈利不是真的喜歡妹妹這一款,幫助妹妹快速擺脫負面情緒。

...

更讓觀衆意外的是,在第二天的約會中,胖胖果斷放棄和其他女嘉賓增進了解的寶貴機會,毅然選擇兄妹約會,讓妹妹能在小屋中獲得一個寶貴的松弛的機會。

節目播出至今,手足線和戀愛線相互交織,相輔相成,完成了目前戀綜叙事一次前所未有的升級。手足會在對方感情受挫時給予鼓勵、分析、出謀劃策,甚至身體力行推動感情線前進。這些都幫助《戀愛兄妹》塑造了超越以往任何一檔綜藝的人物弧光。

...

戀綜去“修羅場化”的另一種進化方向

在新故事和新看點之外,引入手足視角為節目帶來的第二大效果,就是營造了一個溫暖治愈的節目調性。這和當下戀綜競技化、修羅場化的趨勢明顯區分了開來。

《戀愛兄妹》有一個很溫暖的價值觀落點,即:不管感情線進展如何,小屋之中總有人在愛你。手足的加入給了所有出演者一種被愛的底氣。盡管愛情線會有種種不如意,但手足之間的愛是不容置疑的,這構成了彼此向外尋找愛人過程中最堅實的依靠。

...

讓冷眼印象很深的是一位叫湯湯的男嘉賓。比起其他性格更外放的男嘉賓,湯湯的性格更加含蓄内斂,情感受挫的時候,也隻會把自己關在房間裡獨自消化。

而正是這樣一個從小被教育要堅強的男生,當他因為蘇蘇心意不确定而情緒崩潰的時候,竟在手足日記中留下了一句“好想你啊姐姐”。

這是一個細微的但足夠柔軟的瞬間。即使外表堅強如湯湯,也會在最親的人面前放下防備,尋求溫暖。

...

而在同性關系的構建中,戀綜越發激烈的“競争感”反倒在《戀愛兄妹》中變成了爆笑名場面。

...

在鲶魚男五泰瑞登場後,對于泰瑞第一個約會的女生是誰這個問題,最上心不是女生本人,而是他們的手足。哈利主動提出可以幫姐姐助攻,而圖圖知道自己的姐姐連續兩天都沒有收到心動短信,也主動出擊。

兩個男生圍住手拿邀約卡片猶豫不決的泰瑞,一個強調“我一定會幫你的”,另一個強調“一定要跟着心走”,留下中間的泰瑞左右為難,風中淩亂。

而這“兩男争一男”的場面也被網友們譽為綜藝史上最複雜的“三角關系”,簡直是戀綜硬寫劇本都寫不出的高能瞬間。

在面對愛情路上種種不确定性的時候,小屋裡手足的存在是出演者們最有力的依靠。這是節目核心創意先天賦予節目的優勢,而導演組的成功之處在于,他們敏銳地捕捉到了手足相處中稍縱即逝的默契瞬間。

...

弟弟在小屋裡展示才藝,姐姐轉身就喊來其他女生一起圍觀;姐姐彈鋼琴的時候,弟弟知道姐姐敏感害羞多人圍觀可能不自在,因此在二樓默默錄視頻;姐姐也會特意叮囑弟弟,不要老在廚房呆着,因為戀綜“廚子哥”沒有愛情……

無數個不經意間的小小細節,構築起了節目的溫暖底色。也難怪,很多觀衆會感歎,這檔節目的手足之情比愛情更好“嗑”。

...

回應時代痛點:以原生家庭解碼愛情中複雜的你我

我們講了節目叙事、講了節目調性,但《戀愛兄妹》真正能破局、能打動觀衆的最核心原因,離不開與當下社會情緒的精準結合。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當代年輕人聊愛情,必然繞不開“原生家庭”。

一個人喜歡的類型反映了原生家庭;

戀愛模式和溝通方式反映了原生家庭;

甚至連為什麼吵架、分手都有所謂原生家庭“創傷”的影子。

除此以外,焦慮型依戀、NPD、BPD這些情感熱詞,更是個個指向原生家庭。

...

而《戀愛兄妹》恰好做到了在手足的叙事之上,以“手足”為切口,關注每位嘉賓背後的“原生家庭”叙事。

換句話說,《戀愛兄妹》在試圖、從原生家庭的視角下解釋:為什麼他會這麼做?是什麼塑造了他在戀愛中的行為?

比如湯湯,就是戀愛中的回避型依戀人格。

他渴望愛,看蘇蘇的時候滿心滿眼都是心動,知道蘇蘇喜歡聽周傑倫的曲子就學鋼琴曲想要彈給她聽。但與此同時,他又在感情中沒有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他一天沒有收到蘇蘇的心動短信後,心中自卑缺愛的部分被激發出來。甚至在蘇蘇主動溝通的時候,也“鬧脾氣”一樣躲在房間裡默默垂淚,拒絕溝通,展現出漠視的一面。

...

或許對于傳統戀綜,故事到這裡,二人的矛盾沖突呈現清楚了,也就講完了。但在《戀愛兄妹》引入了原生家庭視角後,我們得以對湯湯的感情模式有了更深層的認識。

在手足剛剛公布的時候,湯湯和曉玲的母親就曾經講過自己對湯湯的教育要求非常高。湯湯雖然出生在混血家庭,但卻在母親從小嚴厲的管教和精英式教育下被養成了典型的“東亞小孩”,成長過程不斷的打擊,會降低自我認同感,認為愛是有條件的,而不可能有人可以百分百接納真實的自己。

正是這樣的成長經曆塑造了湯湯的戀愛模式,你退一步我就退一萬步,一旦遭遇感情問題,童年裡“缺愛小孩”就跑了出來。

...

除此以外,蘇蘇和花花的感情呈現也構成了一對鮮明的對照。

蘇蘇是小屋中前期的人氣女嘉賓,初登場就獲得兩條心動短信,早上起來,幾乎每個人都給她做了愛心早餐。面對這些示好,蘇蘇是欣然接受的。在把心動短信的發送對象從湯湯轉向泰瑞的時候,她也并沒有很大的心理負擔。而當她發現這樣的行為讓湯湯受挫,第一反應也是主動溝通,解開誤會。

...

花花則截然相反。聊到心儀男嘉賓是誰,她的第一反應是“先觀察一下蘇蘇和欣欣”,因為她本能地想先知道别人的感情線,再選擇自己的感情線。當胖胖向她表達好感的時候,她的反饋是讓胖胖多接觸接觸别的女生,因為她不相信才剛接觸3天,就有人可以無條件地愛自己。

習慣于把自己放在第二順位,就是強烈感情不配得感的體現。

...

這種反差和兩個人的原生家庭背景也息息相關。

蘇蘇的原生家庭美滿,盡管是家裡的姐姐,但卻是家裡最受寵的孩子,成功把弟弟變成自己最忠實的“傭人”,兩人在國外留學生活的時候,生活起居都由弟弟悉心照顧。這自然養成了蘇蘇天真爛漫的性格,從小建立了“世界是安全”的認知框架。

而花花則正好相反。花花很小的時候父母就離婚了,母親在外工作長期分隔兩地,隻有過年的時候才能見面,姥姥為了省電話費,一直沒有告訴年幼的花花,撥打長途電話是需要前面加撥0的,讓母親對花花來說,一直是一個永遠撥不通的電話号碼。童年時期的不安全感,讓她現在對感情很難有信任。

蘇蘇和花花的鮮明對照也被網友注意到,在“心疼花花”的呼聲之外,冷眼看到了更多理性探讨,如為何愛總是流向不缺愛的人?顯然,《戀愛兄妹》中衆多鮮明的故事和人物,已經成為當下年輕網友找尋自身情感秘密的鏡子。

而且節目也讓大家更加深刻認識到,好的原生家庭能帶給人溫暖治愈的能量,而缺失愛的童年則可能留下難以愈合的創傷。這種對比也引發思考,如何在成長中學會自愈,找到屬于自己的幸福。

回到最開頭的問題,戀綜究竟如何破局?

《戀愛兄妹》引入“手足”激活叙事當然功不可沒。可真正讓我們在節目中看到希望的,是一檔戀愛綜藝有了全新的對于情感本身而言的觀察與探讨。如果說原生家庭關乎人類情感“從哪裡來”,那愛情的追尋則關乎人類情感未來“往哪裡去”。《戀愛兄妹》則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巧妙的視角,從二者的脈絡和聯系中,挖掘情感的複雜和美好。

而這樣真正能把新模式落在時代痛點上的節目,冷眼也希望能越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