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4.22 北影節day5
B+8/10?
前半部分3星,末尾接近五星,但是二者确是難以割裂的-瑕不掩瑜一詞第一次被如此恰當地運用。
前期真的很難接受,千般萬般地抵觸和排斥,決心打三星,臉盲和劇情一頭霧水、倒頭睡了一會起來已經1h45min。不過越看越有零星的體悟-決定不打星,結尾亮起來的時候想起來穆赫蘭道-但由于看過了類似的感覺就略顯俗套,但仍有嶄新深刻的感動和震撼。
3個小時熬下來(即便真正看了隻有兩個多小時)節奏緩慢且實屬難以帶入。若非在電影院買了120塊的票,絕不會一次看完,也絕不會有如此深刻的體會。
ps.看前嫌分低,看時不了解為何這麼高,看完覺得分數不重要了。北影節期間本片好評連連,一千多人觀看,上漲0.1分。
這種深度的真幻交織的體驗和恍然間的震撼可能在穆赫蘭道之後-更早之前則是閱讀《阿萊夫》-不曾有過的。那光芒深深灑入心底,久久不能平複,仿佛往生皆幻,餘生皆夢。像是打開了第三隻眼,由内而外地喚醒我深層的感知。(别嫌我矯揉造作,就是個人感想而已,不做深入分析)ps.這樣的電影好意思寫什麼呢?一千萬字都是浮雲。且不說有沒有可能做情節分析,至少我第一次看不敢這麼做。
看前:
遲到了半小時:第一次來新彩雲,影城大門實在難找,進了蕭條落寞的劇院,反複在各樓層和房間徘徊,最終蹑手蹑腳地走進偌大漆黑的已座無虛席的劇院,惶恐若夢。不過除了有點突兀的按摩,場内設施、座椅都還可以。
關于評價:
對林奇的評價必然呈現兩極,這我在看了他的短片和橡皮頭後更認為如此。然而林奇今天的熱度和贊賞卻有些過高,不免有趨炎附勢之氣,讓人反而難以相信他那獨特的個性和鬼魅,還是像最初在地下放映更好。
這部評論更極端,有說林奇不是人,是外星人or精神病。看完後深有同感,這部長片更為極緻,神經質不足以形容林奇,已經不隻是故弄玄虛或玩過了,而是魔怔地陷入其中了。我不知道是技法更為爐火純青呢還是陷入了某種走火入魔的境地呢?

對比簡述:
不得不說,這部更為光怪陸離的電影和五年前廣受歡迎的《穆赫蘭道》有許多相似之處。設定上兩個互補的女性,陰陽怪氣的老太婆鄰居,好萊塢的陰暗面,莫名的看戲哭泣,莫名的出事、欠債、失憶尋人,尤其是結尾夢醒回顧時恍然的即視感-藍光過曝。視聽上除了聲音的突出表現之外,鏡頭遊動、特寫和底光頻繁應用。劇作風格也基本延續前作,不過更為大膽創新,打破了簡單的邏輯框架,雖然大的想法相似,但這部顯然更為去結構化,沒有直接的線索對應。
即便如此,不管什麼樣的點子都必須經過細緻的處理轉化,搬到大銀幕上,必須接受公衆嚴格的檢驗。
看穆赫蘭道和其他幾部電影時我也很欣賞林奇,但覺得匠氣仍然很重,并沒有真的把他當作奇才。而這部電影的後半程實在即有感又驚歎,竟然能如此清晰地把夢描繪出來,這位不是精神病就是遊走于另一個世界的奇才。比如兔頭人、看電視的哭泣、在街邊瀕死場景。


情節大緻套路:環形結構,回扣既視感。先給出一個謎一般的印象深刻的瞬間,一步步深入、補充背後的或真或假的信息和經曆,最終在陽光下照透,在一瞬間重溫整個夢-同時感到夢和現實的張力,不知是重獲還是失落。
林奇作品的共同點是描繪人潛意識的-無端、深層的-恐懼和不安。借由黑暗、廢墟、劇場戲裡戲外的跳轉,渲染出莫名的威脅。世界是氣泡般平行的,但有可能發生碰撞,在本片中表現為不同片場尤為矚。而時間則是流變難以确證的。
這是真正意義上的深層的戲中戲-不是簡單的玩弄技法。這部更是多次出現攝影機的跳脫,戲裡戲外已經達到了無限套娃的程度。林奇的電影就像在黑暗的劇院裡看漫長的電影,你不知道是真是假,盼着開燈/的那一瞬間,拉開帷幕轉身。退後一步,在更大的空間内重溫那一時刻,仿佛夢照進了現實,不知道哪邊是真哪邊是幻。真正結束隻亮了幾盞小燈,人走得所剩無幾,我發現我正站在劇院中央,旋律依舊萦繞着我,我還遲遲沒有醒來。出場後聽着扶梯不停的運轉,窗外并不刺目的陽光籠罩着廢棄的工地和零落的人流。在一個偌大卻隻有兩個散客的咖啡廳,爵士樂仿佛一如既往地響着,我不知道我是否來過。我此前在門外久久伫立,而當我走進,我發現我并非陌生來客,這裡的細節一個個仿佛都是夢中所見。ps.這裡可以看出林奇對光影的運用多麼高超,一如既往的黑色電影風格-壓抑陰暗,而少數打出的光則照亮通向另一個世界的道路,既投射出各種欲望理想,也連接了不同的記憶空間。

一些問題:本片冗長的鋪墊是否必要?前期是否必然要用不可理解的謎團使人暈眩,再予以一刹那的轉身?究竟即時的感觸和深遠持久的震撼影響内那否兼備?在這個整體中有哪些不必要的可以剔除的部分?能否取舍和改進?當然在此之前必要達到林奇造夢的偉大高度,進入那樣的世界。
關于造夢技藝,我又想引用下塔的觀點:
“假如您機械般精确地描繪這場邂逅的情形,像拍紀錄片一樣打扮演員、選擇拍攝場地,您并不會從成片中感受到當時的感覺。因為,拍攝邂逅的場景時,您忽略了心理準備,而隻有它能解讀您的精神狀态,賦予陌生人的目光以特殊的情感内容。因此,如果要讓陌生人的目光給觀衆也留下那樣的印象,撇開别的不說,必須為觀衆營造您當時的心境。
“回憶對我們來說總是很寶貴,也難怪回憶總富有詩意的色彩。最美好的要數童年的記憶。的确,回憶要經過加工,才能進行藝術再現。重要的是,不能丢失那種獨特的情感氛圍,否則,充滿各種細節的回憶重現隻會讓我們失望而已。因為記憶中那個我們成長于其間然而已多年不見的家,和現實中曆經歲月滄桑的房舍,早已大相徑庭。記憶中的詩意總是被現實摧毀。我相信,在這種記憶的基礎上可以制定一項獨特而新穎的準則,據此可以拍出高層次的有趣電影。其中主人公的行為舉止與事件的邏輯是打亂的。這将是關于他的回憶與夢想的故事,甚至他本人都不在鏡頭裡出現,更準确地說,不按以傳統戲劇模式拍攝的電影那樣去呈現。這種方式能表達深邃的思想,描繪主人公獨特的個性,發掘他的内心世界。這種手法常見于文學及詩歌,抒情的主人公本身并不出現,然而他的思想以及思維方式卻通過具體而鮮明的影像塑造出來。後來的《鏡子》就是以此拍攝出來的。”
ps.這裡的誇誇其談都是表面功夫,一個藝術家必須親自一生實踐來探索。
2025.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