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陆帝国InlandEmpire(2006)的剧情介绍
关于这部电影,有一个传说,最先拍摄这个剧本的剧组遭遇了一些可怕的离奇经历,导致电影流产。尼基有一个控制欲爆棚的丈夫,在丈夫给予的巨大压力下,尼基在潜意识里躲进了苏珊这个虚构的角色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奇怪的人出现在了尼基的身边,一些科学无法解释的事件接连发生在尼基的生活里,而尼基呢,在混沌和迷惘之中,她已经无法分辨,自己究竟是尼基,还是苏珊。
内陆帝国InlandEmpire(2006)的影评
Inland Empire比之Mulholland.Dr.的剧情容量更大、结构自由度更高,很多细节还需要再拉片才能搞定。这片子~表面上讲的是一个过气女星如何接下新剧本后重回巅峰的故事,实则是一个中年女性如何破除心魔从而拯救另一位年轻 ...
25.4.22 北影节day5B+8/10?前半部分3星,末尾接近五星,但是二者确是难以割裂的-瑕不掩瑜一词第一次被如此恰当地运用。前期真的很难接受,千般万般地抵触和排斥,决心打三星,脸盲和剧情一头雾水、倒头睡了一会起来已经1h45 ...
虽然早有预感在北影节《内陆帝国》看完一定会踢出影史十佳中的某一部(尽管这个名单也必须该是流动的),但没想到丰富性远超预期。而由于今天白天看了Lana最新的Stagecoach表演,又重新勾连了一些她的意象,所以看完《内陆帝国》,观感 ...
1、《极乐迪斯科》里,角色有一个状态叫“内陆帝国”,我想说最近剪片的时候也是这个状态。2、大学生精神状态图鉴:“没关系的,你只是正在死而已。”3、第二次看,发现它的主题其实非常精准,她们用舞蹈跟恶魔决斗,这次不再只有《双峰:与火同行 ...
感觉《内陆帝国》是大卫林奇对自己电影生涯的一个总结,所有他的光影世界都属于他的精神帝国。他自我自由的光影表达,就是他自由精神的映射。最难得的是他没有说教,没有什么哲思。所有到达这个境界的大师都会不能免俗地说教几句,我感激他们启发民智 ...
没有时间线,没有叙事线,熟悉的林奇式表达。看到四分之一,似曾相识感油然而生,这不是很像小说《百年孤独》嘛。时空被透明玻璃做的魔方来回切换,随时可以切到任意一个情景。你会看到有人可以彼此相视,却处于不同空间,无法交融。魔方再转,一群人 ...
特别感谢:twy、夏萝、欢子前言·关于AI算法正如艾蒂安·西梅蒂埃-卡诺所说,AI重制版的《内陆帝国》并不是修复,而是改版。这是一种奇特的新形式,它让好莱坞变得像一个模型。《内陆帝国》由索尼DSR-PD150摄影机拍摄,关于这款Mi ...
《内陆帝国》最早是2006年在法国首映。因为没抢到票,我看的是巴黎MK2 Bibliotheque首映后的第二场。巴黎观众有在开场前在电影院入口处排长队等候入场的习惯,但当我到电影院门口的时候,还是被吓到了:MK2 Biblioth ...
(4.0/5.0)“本质上相当令人生厌.”再回看这句短评,意识到当时虽有气愤的冲动因素作祟,但内容却仍然十分正确.林奇进行了一种反解读的建构(或者说塑造了一种反解读的姿态),这种建构渗透到电影各个层面,尤其于影像——建构导致了影像在 ...
大多数人应该不会选择将《内陆帝国》作为第一部林奇电影进行观看,否则真的可能会感到凌乱。比起《穆赫兰道》和《蓝丝绒》,《内陆帝国》在形式上走得更远,更加碎片化,甚至有些碎片过了头,以至于失去了那些可以单独抽出来欣赏的诡异色彩和画面。然 ...
老头儿已经成魔了
我相信林奇绝不是在故弄玄虚或者故作高深,他应该是个真正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这世上其实并没有无解的白日梦,也没有所谓自称的“直觉系导演”.林奇的片子看过如此之多,这部是最具神韵的恐怖片:没有太过分的镜头,恐怖在于过于开放的未知.大概看到了完整故事的模糊影像即可,尝试去进行精细分析是观众们愚蠢的自傲,而这同时也是电影本身对观感的追求:相比穆赫兰道又上一层次
故事讲不好,还一惊一乍,故弄玄虚。脑仁要炸。
看了五十分钟,有些后悔,应该在第一分钟就删档的,因为给人物脸部打上马赛克,摆明就是要硬弄硬核神秘,这样无论如何你都玩不过大卫林奇,因为他叙事时可以“不要脸”。又顺便瞄了几眼评论区,居然还有多达46篇电影评论,虽然大多看不懂,但讲真的,整个豆瓣我只服这些烧...脑一族:)
!!!!林奇老爷子这么些年在地球上住得还习惯吗?????、真的不用考虑搬去天王星吗?????
要分析的话照样可以分析一大段,把lynch大大吹捧一番。可惜真的已经厌倦太多的后现代文本游戏了
大卫·林奇最晦涩难懂的一部电影,几乎不可能正确地解构。后半段叙事完全碎片化。多层叙事,模糊摇晃的镜头,畸变的特写,迷离的色光,对白和意向的大量混搭拼贴,以及3小时的片长,让你只能干瞪眼而无力思索。这是大卫林奇最彻底的展现精神世界的作品,但我还是更偏爱华丽易懂的《穆赫兰道》。(8.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