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良構”)戲劇電影的弊病和過時性暴露無遺,這種情節的拓撲學是一種可怕而做作的僞3D;我不想再看到這樣的戲劇了。結尾整個流于病理學的二元對立,房子變成了暴力和一種陳腐精神狀态印象的外化。雖然我确實很喜歡這裡的房子,它會沉入夜晚、又迎來白天,顯示出不同的色調,人在其間走動時Alex North的配樂也很有意思。我覺得這本應是一部關于孩子的電影!我會幻想從孩子——“壞孩子”!更有趣,大概也更真誠——的角度看待這後面發生的一切,從遠處看獨自走過林蔭道的Miss Wright,這樣還能省去許多壞表演。多麼奇妙的開頭,女主角們和一個孩子的生命經驗以神秘的方式相連,像一個生機勃發(而不是像很多戲劇電影中那樣令人擔驚受怕,“作家寫這個符号難道是為了理解成這樣嗎?!還是那樣?”)的隐喻……她“壞”,勢利騙人,并不一定意味着要像這樣變成一個純然的*機制*,劇作家剝削的工具;皮亞拉《赤裸童年》裡的小孩也是壞的,但我們被他大大觸動。至少對我來說,說謊、威脅這樣的行為是和情感緊密聯系着的(“從今往後你要聽我的話”),哪怕是我們自己還尚不清楚的情感;成年人隐藏着的東西,孩子用不知輕重的惡意抛出:她們都在經曆一場動蕩不安的自我發現,孩子的困擾不一定比成年人更輕、更不嚴肅。Rosalie偷東西顯得好像是一種暗示……我覺得将兩條線索在這樣的内在層次上相互照應是有趣的,就像《情感教育》裡那個莫名其妙的主人公與1848年革命(作為一種荒誕的生活和世界史)的照應,即便這種觀看意味着抛棄作者的本意并肆意劫持文本。但說回來,對一部由看上去不太懂這些、隻能說有些懵懂善意的老派直男導演一篇受了時代的無聊的道德重壓(這種在其早期讨論“禁忌”的作品,往往會有一種本質上混亂的傾向,無論作者自己是否意識到:它們好像既要表現又要掩飾,甚至不惜自我矛盾,這可以說是一種自我審查,也可能隻是語言和語法尚未到達那裡)的戲劇改編劇本的電影,我們還有什麼别的好做呢。。。?而且這樣我們能夠喜歡這部電影。能夠喜歡Shirley,像在她被戲劇壓倒成為刻闆印象之前那樣……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