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才導演溝口健二去世前三年、《雨月物語》(1953)之後一部拍攝,但同年上映的《藝伎》(1953),若将其置于溝口此一時期的創作脈絡中來看,是一部頗為詭異的作品。我們可以說這是一部帶有溝口風格卻顯得靜滞的電影,其中他标志性的長鏡頭多用于空間之間的轉場。這種風格自《奧遊小姐》(1951)後便趨于簡約,同時也伴随着他從早期浪漫化童話般叙事轉向一種更現實、更具犧牲意味的女性主題。

本片最突出的特點在于其“靜滞”,但這又與大多數導演的“靜”不同。即使畫面靜止,每一個鏡頭仍被編排在一個節奏緊湊、剪輯嚴謹的結構中。若說溝口早期運用長鏡頭營造畫面感與流動性,那麼在這部作品中,他更小心地以此營造戲劇性張力。我認為本片的重大突破在劇本層面——它更為現實,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顯得冷酷,其結尾仿佛讓人聯想到《處女禦雪》(1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