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其實是一個類似于《公民凱恩》(1941)的童話故事,被拔高到了也許過于神聖的位置,以至于被當作電影藝術的巅峰來代表。穆爾瑙最知名的作品《日出》(1927),正處于無聲電影時代的尾聲,也是他在美國拍攝的第一部電影。在這裡我大緻理解了它與《公民凱恩》的共通之處:人們就是喜歡這種類型的故事,哪怕是主流評論界也是如此,于是這類作品便被捧到了某種高峰。我自己也承認,我很喜歡這種唯美的愛情故事,但電影應該是更多的東西。《日出》的“日出”之所以成立,是因為銀幕上那道破曉的光線橫貫萬物,開啟了一種時間的維度,一種開放性與超越性的空間。

在此指出一些具體片段,比如片中11分鐘左右的那段鏡頭運動,顯然影響了黑澤明在拍攝《羅生門》(1950)中橋上那一幕的處理——隻是黑澤明在這一點上有更好的改進。還有人評論說這部電影雖屬無聲,卻已經完成了有聲電影大部分的叙事功能,僅僅靠少數字幕便可表達。這點确實成立——穆爾瑙在更早的《最後一笑》(1924)中就做到了這一點,方式更加極端且完美。而《日出》中的字幕反而不具推進叙事的作用,甚至在一開始我還以為能聽到角色的聲音。我覺得字幕的存在反倒是一種說教的姿态,用文字寫出來的某些話比說出來更具重量,從而達到了穿透觀衆的效果。

但和《諾斯費拉圖》(1922)一樣,這部片的叙事也有兩條愛情線:一是男主與都市女子的,另一是與妻子的。而都市女子那一線顯然後勁不足,逐漸變得空洞而惹人厭煩,從結構上看也不太合理。但如果把它當作一個不拘細節的童話故事來看,那它也就成立了。到最後我感覺穆爾瑙的電影比起表現主義,更趨近于印象主義,是一種高明的印象技法的運用。

從故事層面而言,我很喜歡,原本是3星,給了4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