犧牲Offret(1986)的劇情介紹
蘇聯著名電影大師安德烈·塔科夫斯基生前執導的最後一部傑作《犧牲》,榮獲1986年戛納電影節天主教人道精神獎在内的四項大獎,并提名金棕榈獎最佳影片,于1988年榮獲第41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外語片。
犧牲Offret(1986)的影評
#SIFF#第一次的上影節,選擇了這部電影,或者說這是我最應該選擇的一部。還記得高一時候在信息技術課上看了四十五分鐘的這部電影 對着打翻的牛奶和低飽和的長鏡頭無比着迷,當時得知這是他的遺作時候,我便瘋狂去補了他的其他作品,打算最後來 ...
如果什麼都有可能,那就不存在所謂真相,那真相又在哪裡,我們的一生是否就像圍着盤子打轉的蟑螂,蟑螂知道它在轉圈嗎?我們怎麼可能知道蟑螂的感受 ,可是既然我們連蟑螂是否真的知道自己在轉圈都不知道,我們又怎麼可能知道所謂真理,人類又如何做 ...
塔可夫斯基的最後一部作品,每一幀都是一幅畫,每一段對白都是一首詩,對現代人信仰和靈魂以及宗教的終極探索。充滿絕望的同時也飽含希望,喜歡塔可夫斯基講的枯樹的傳說:“有位和尚一步一步,一桶一桶地把水挑上山去,為枯樹澆水,默默相信他所作所 ...
開頭credit裡面的Daniel Bergman是伯格曼兒子嗎?而且制片廠都和伯格曼是一個,這也是塔可夫斯基最不塔可夫斯基的一部作品了。塔可夫斯基在最後一部作品裡,居然展現出了一股伯格曼式的“話唠”味兒,配合着法語和極為不符合其本 ...
有人說 “老塔其實隻是在講故事,不能夠結構式的去看、符号化的分析。”确實如此,塔可夫斯基對使用象征主義、結構主義生搬硬套地分析電影很抗拒,甚至對精神分析也喜歡不起來。《犧牲》的的确确是一首寓言詩,影片中的故事應當給予流動的,非表征的 ...
按塔可夫斯基作品時間線在近兩個多月把他七個長片都看完了,吭哧吭哧每一部都看了2-3遍,模模糊糊地有些感受,甚至自己的感知都被打開了很多,雖然看不懂但大受震撼哈哈哈哈,前面幾部都mark完了,借最後一部長片《犧牲》,哔哔一些想法。《犧 ...
看完電影大師塔可夫斯基一生所創作的七部半電影(因為《壓路機和小提琴》是老塔一部畢業短片,僅算一半),說實話除了《壓路機》與《伊萬的童年》,其他的影片第一遍确實看的雲裡霧裡,正如李安所說:“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當然,看完讓我對于 ...
亞歷山大比《鄉愁》裡的多米尼克還要自私。儘管電影的長鏡頭和場面調度力量十足,但是電影流於一個在末日為引子之下的精神自白過程。這讓人感到冗長和吃不消。自老塔被逐出蘇聯之後,兩部長片失去的似乎不僅僅是曾經賴于電影生存的母語。這樣的放逐隻為老塔帶來虛假的自由和更多不必要的思考。
晚年的老塔變得這麼絮叨,很多橋段拖沓得尴尬症都要犯了。宗教指涉那麼明顯,真的不用對着油畫拍這麼久啊。女仆都叫瑪利亞了大家都明白啊。《鏡子》和《鄉愁》裡大段夢呓一樣的詩歌呢?這裡邊變成了Alex 和Otto 的絮叨。快找瑪利亞。哪個瑪利亞?就那個瑪利亞,趕緊睡了她。我不知道你想整啥……
19.10.2009-- 電影符号分析課。值得鑒賞。
找到一個《犧牲》的新版本,字幕好多了,于是又看了一遍,終于理解了整個劇情。我願意把中間那段核戰争的情節理解成一場可怕的夢。仍然有緩緩移動的長鏡頭、若有若無的聲源不明的聲音,比前面幾部片子少了一些詩意,多了一些舞台劇式的場面調度。與《鄉愁》一樣,這部片子充滿了老塔的宗教情結和終極關懷。
塔可夫斯基太孩子氣了,顯然忘了自己無非是個傳媒藝人而非超人;況且,凡人真的需要拯救嗎?超人有問過凡人嗎?凡間過得好着呢,凡人隻把超人的出現當作一種祭祀的儀式,用來維系現世的循環往複,凡間根本不值得為其貢獻非凡的才智
隻說我看懂的部分:回歸童年,舍棄自我,展現神迹;用戲劇式極簡表演解構複雜劇本;延樹木伸展方向上搖與俯瞰大地和微縮房舍的對比鏡頭;由自言自語、思辨,直到放棄語言;标志性橫搖中保持平衡構圖,甚至成為半環形運鏡;結尾長鏡頭和所有鏡像的運用都太牛逼,遠遠超越其他導演。影調純淨,音效完美。
老塔遺作,1986戛納評審團大獎。1.絕望,祈禱,信念,獻祭,犧牲,希望。2.影調和色彩變換,灰暗陰冷的畫面散發如臨深淵的末世氣息。3.微縮房舍同[鄉愁],神迹展露(浮空聖交)似[潛行者]。4.老宅燃火的長鏡驚為天人!5.結尾希望之樹,想及[霧中風景]。6.由伯格曼班底資助拍攝。7.獨白話唠後接戲劇化。(9.5/10)
其實老塔要說的話很簡單,我們這個世界,不能更好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