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愛情在現實生活中的落腳之一是婚姻,那婚姻就是比愛情更加複雜的論題。
馮小剛曾在電影中戲谑地說,婚姻怎麼選都是錯的,長久的婚姻就是将錯就錯。
但其實,愛情并不會幫你處理掉那些,因為愛而被忽略的問題,心甘情願一輩子将錯就錯的人仍然是少數。
比如,“寡姐”斯嘉麗·約翰遜主演的《婚姻故事》。
...自去年8月在威尼斯電影節首映,《婚姻故事》一直備受關注。
它在第92屆奧斯卡中獲得6項提名,包括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等重量級獎項。
目前,豆瓣評分8.6,作為一部愛情片已然是不錯的成績。
...原本這周上映的它,因為疫情關系,不得不暫時撤檔。
雖然重新定檔的日子尚不可知,但咖爺還是忍不住分享這部影片。
尤其對于那些隔離在家,或許是第一次朝夕相處近一個月的伴侶,會有特别的意義。
别擔心,這不是一部對未婚人士、單身人士不友好的電影。
如果你正值熱戀,或是對婚姻心懷期待,也可以提前審視這段關系。
電影講述的是一對相愛的夫婦,在決定離婚的一年中發生的故事。
在回憶的甜蜜和離婚的撕裂中,兩人的婚姻生活也被一層層地剝開。
...中國版海報中的一句話,揭示了電影的主旨——
“我永遠不會停止愛你,盡管已經沒有意義。”
因此有人說,這部電影是“婚姻勸退指南”,那麼事實果真如此麼?
故事從一段回憶開始。
在對夫妻二人的彼此描述中,他們的生活被慢慢勾勒。
看似一切都很幸福,妻子像是近乎完美的另一半。
她讓人覺得舒适,知道如何處理家庭事務,擅長送禮物以及和孩子相處,她是一個出色的演員。
而在妻子眼中,丈夫的可愛也顯露無疑。
他勇敢,目标堅定,把一切整理得井井有條,充滿自信也争強好勝,他是一位有才華的導演。
妮可(斯嘉麗·約翰遜 飾)和查理(亞當·德賴弗 飾),這樣一對甜蜜的夫妻,正坐在一起調解分居以及離婚事宜。
...而剛才種種溫暖的描述,隻是在婚姻調解員的要求下寫出的。
甚至,妮可強硬地拒絕了調解師希望當衆朗讀的要求,情緒激動地奪門而出。
十年的婚姻,可愛的兒子,身邊的每一個人都難以相信,他們即将分開的事實。
當他們回到共同的家,查理鋪好沙發,他們像以往一樣讨論劇場劇集表演。
妮可卻在轉身走入卧室的瞬間,淚流滿面。
...起因是妮可的事業迎來了春天,她接到了洛杉矶的劇集邀約。
這麼多年,她和查理一見鐘情選擇結婚後,便退出了影視圈。
一邊相夫教子,一邊專心做查理執導舞台劇的女主角。
家人的溫暖讓她感到歸屬,但洛杉矶的一切也讓她想起,自己還是一位演員。
在和離婚律師的交談中,一句“你還好麼”拉開了妮可的内心世界。
淚水,委屈,查理的強勢名聲在外,一切都不再像剛結婚時那麼簡單。
妮可為了查理放棄演藝事業,心裡卻認為自己的一部分已經死了。
...她在屬于兩個人的劇場中,日複一日出演查理導演的舞台劇。
查理的聲望如日中天,妮可卻漸漸暗淡,她意識到20歲結婚的自己從來沒有好好活過。
因為在婚姻中,查理主導着一切,妮可接受着一切。
當她的所有願望被忽視,當漫長的時間過去,當她發現了查理的出軌,妮可終于對查理說出了“離婚”兩個字。
然而,離婚律師的全線介入,卻使一切更加雞飛狗跳。
妮可選擇在洛杉矶起訴,事業全在紐約的查理隻能兩地奔波。
更糟糕的是,查理發現生活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樣。
兒子和自己并不親近,和妮可輪流監護的日子,他都手忙腳亂,經濟狀況也因為這場官司變得窘迫。
...最後的平靜被撕碎,法庭上劍拔弩張的兩方律師,為了給當事人争取更多權益,肆意地揭露着二人的不堪與隐私。
妮可喜歡洛杉矶,而查理喜歡紐約,并且他一直敷衍着妮可去洛杉矶的想法。
但離婚之後,假如妮可帶着兒子在洛杉矶生活,幾乎意味着查理會失去兒子。
開庭後的第一次見面,兩人都有着無言的尴尬。
在努力的客套過後,短暫的沉默孕育着情緒的爆發。
表面上要好好談談的兩人,在回憶過往中逐漸失控。
坐着,站着,加速語調,互相謾罵指責,捶打牆壁。
...“你自私無比,你真混蛋!”“每天醒來我都希望你死了!”
最惡毒的話脫口而出的瞬間,兩個人之間的愛蕩然無存,但随之而來的是深深的愧疚。
查理蹲在地上抱頭痛哭,而妮可走過去默默抱住了他。
...那麼結局,當然不是和好,他們正式離婚了。
一次,當查理去接兒子,偶然發現了妮可寫的那封信,那封她不願意大聲讀出來的信。
在信的最後,有一句話是電影開頭沒有說出的:我永遠都不會停止愛他,盡管現在已經沒有意義了。
也就是海報上的那句話。
...離别時刻,他們依然像家人一般擁抱在一起,妮可自然地蹲下幫查理系了鞋帶,他們揮手作别。
張愛玲說:感情這東西是很難處理的,不能往冰箱裡一擱,就以為它可以保存若幹時日,不會變質了。
而婚姻生活更是如此,人是善變的動物,當他們決定在一起的那一刻一定是相愛的,卻沒有人能保證愛能永存。
當激情褪去,柴米油鹽注定會是生活的主色調,而浪漫隻能作為點綴。
然而,這部《婚姻生活》卻不能稱得上是“婚姻勸退指南”。
相反,它是在告訴我們,雖然愛不能解決一切問題,但少一些劇中人物的偏執會讓婚姻生活美滿許多。
...就像在這部電影中,能夠看到傷害,卻看不到絕望。
十年時光,并沒有讓他們之間的愛消失,卻讓兩個人的步調偏離了預期。
他們不能在一起不是因為不愛了,而是因為在一起無法使兩個人都感到幸福。
妮可拒絕朗讀那封信,因為她知道自己還愛他,她不願意在離婚的檔口面對這個事實。
而查理,在十年前為了不失去妮可選擇結婚,在十年後對妮可的注視依然飽含愛意。
但即使如此又能怎樣?
關于這段婚姻,或許第一步就錯了:共同成長。
查理的控制欲,使妮可陷入了生活的冰冷泥沼,她愛查理卻并不幸福。
畢竟,共同生活的兩個人需要攜手并進,如果一個人走得太快,那麼隻有兩種結果。
快的那個心生嫌隙,認為對方跟不上自己的步調;
或者是慢的那個覺得自己受到限制,決定去追求自己的自由人生。
...對演員身份充滿熱愛的妮可,顯然屬于第二種。
她渴望在鏡頭前發光發熱,渴望更大的舞台,但妻子、母親的身份,使她隻能在小劇場演出。
當她意識到無法自我成長的那一刻,便是和查理的婚姻土崩瓦解的那一刻。
即使在兩人的劇場,妮可一直以女演員的身份出現,導演永遠是查理,妮可提出想要當一次導演的願望從未實現。
查理面對離婚的錯愕,源于妮可一直以來的依順。
而他的自傲和多年養成的習慣,無法使他明白妮可對于自我成長的渴望。
但婚姻中,怎麼能缺少自我成長呢?
所有良性的關系,除了家庭溫暖,彼此照顧,最初的荷爾蒙,兒女長輩,還需要共同成長。
...而自我成長,則是共同成長中個人的部分。
當一個人選擇刷視頻看手機,一個人選擇閱讀學習,很難相信長此以往他們的關系不陷入失衡。
柴米油鹽隻能保證人的生存,卻不能保證你是在生活。
生存一事,牛吃草,虎吃肉,何必需要人類這種高等動物來演示。
所以生而為人,隻有生活着,生命才有意義。
婚姻生活,可能遠比愛情生活持久漫長,找到一個努力相互理解,并鼓勵對方成長的另一半,遠比山盟海誓來的重要。
...除此之外,查理和妮可之間還存在一個隐性的問題:解決矛盾。
從他們的信中,我們能讀出妮可善于處理家庭事務和矛盾,但對于内心深處真正的矛盾卻選擇隐忍。
的确,兩個人一起生活,一定需要隐忍和包容。
但足以影響到婚姻生活的矛盾,卻不能選擇隐忍,否則就會埋下一顆定時炸彈。
其實妮可一直都明白自己内心的渴望,但她太愛查理了,查理希望的一切她都欣然去做。
但長期違背個人意願的結果,卻成為了心中巨大的委屈。
十年的時間,如果妮可在查理二十歲出頭的時候,能夠和他聊聊。
如果妮可可以下一點決心,不那麼放縱查理的控制,而是選擇在生活中加入自己的願望。
那麼相愛的兩個人,或許依然還在一起。
...兩個人的相處需要處理矛盾,達到平衡。
很多人說,希望和另一半相處時可以做自己,最舒适的關系是兩個人都能夠自在,卻還是相愛。
的确,這樣的關系才能夠長久,但許多人卻以愛的名義,葬送着自己的感情。
對矛盾掩蓋,同樣會出現兩種結果。
被慣壞的那個嚣張跋扈,認為對方的付出理所當然,心中沒有感恩與尊重;
隐忍的那個,在矛盾的積聚中爆發或者變得不幸。
當然,更多的現實狀況,卻是雙向隐忍。
像是查理和妮可的那次争吵,相信每一對吵過架的情侶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忍無可忍的時候爆發一次争吵,随後愧疚和好。
...從這個角度來講,吵架适用于那些不太會交流的情侶,隻有情緒的爆發才能使他們說出心裡的話。
但這種方式,勢必會夾雜着彼此傷害,以及不恰當的表達。
所以,吵架有風險,不如試着在内心委屈的時候,好好交流。
不是責怪對方,也不是故意引戰,而是客觀地描述發生的事情,以及自己心裡的感受,最後提出自己希望對方怎麼做。
如果偏執如查理,都可以生活十年,并在離婚後依然有愛。
不那麼偏執的我們,是不是有機會獲得更美滿的生活呢?
共同成長和解決矛盾,便是大多數婚姻關系中所缺乏的關鍵。
所以,《婚姻故事》其實并非“婚姻勸退指南”,而是“婚姻警醒指南”。
...在離婚率不斷攀升、結婚率又有下降的今天,這部電影帶給我們的是關于婚姻的反思。
他們懷着對彼此的愛離婚,為的是更加幸福的生活。
這樣的觀念似乎更加符合西方的價值觀,但客觀地想,婚姻難道不是為了獲得幸福麼?
魯迅在《傷逝》中說:人必生活着,愛才有所附麗。
沒有什麼愛情保鮮捷徑,把精力用在經營好自己,經營好感情之上,婚姻才能在柴米油鹽中熠熠生輝。
...至于那句經典的話——“婚姻是愛情的墳墓”。
無非是為了自身的經營不善、識人不明找一些借口,将普羅大衆面對問題時的逃避與放棄,進行一些合理的修飾。
或許無法像熱戀時那樣熱烈與沉迷,但漫長的歲月裡,我還是最喜歡和你在一起。
婚姻生活不易,但仍願有情人,終成眷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