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日奏鳴曲》是伯格曼另一部關注家庭關系的劇情片,也是英格麗褒曼在她電影生涯中的最後一次出鏡。
但就故事來看,是一個不懂愛的母親使女兒愛無能的故事。
展開來說,是不成熟的長輩和心思細膩的晚輩之間的關系,前者要求甚至苛責後者滿足自己的要求跟欲望,填補自己生活和内心的空洞,汲取後者的養分,使後者無法健全的成長。
更廣意義上,是因為不懂得更深層次的關愛和給予,導緻肆意索取和苛責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影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也是最觸動人心,最出彩的,便是後半部分大篇母親和女兒的對話—坦白、指責、埋怨、逼問、呼喊。在某些時刻會讓人疑問連我們最親密牢固的關系都這樣,那這世上還到底是否還存在愛?
這也許也是伯格曼繼上帝是否存在後的另一個疑問,愛是否存在?



英格麗·褒曼飾演的夏洛特雖年過半百,但依然風采照人,身姿卓越,是樂團的著名鋼琴師,滿世界的演出。她的第二任丈夫去世後,麗芙·烏爾曼飾演的女兒伊娃邀請她到自己家修養一段時間,在此之前母女倆已經有7年沒有見過面了。
女兒伊娃嫁給了一位鄉村牧師,兩人相互尊重,感情穩定,曾有一個三四歲的兒子,但後來不幸夭折。夏洛特風風光光地到來後,不料伊娃跟她說妹妹海倫娜也被她接到家中,海倫娜身患重疾,下不了床也說不了話,之前是被夏洛特安排在療養院。伊娃此舉無疑讓夏洛特感到難堪。母女的重逢從驚喜到熱絡,從暢談心事到最後相互指責。原來夏洛特從未愛過伊娃,伊娃從小就怨恨夏洛特。最後夏洛特再次匆匆離開,再次抛下女兒們。伊娃獨自走在葬有兒子的墓園裡,喃喃道:我還不能死……




夏洛特和伊娃,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人,夏洛特自私潇灑,是典型的能量吸附型人,伊娃内向自卑,但卻依然仰望熱愛着夏洛特,情感得不到解脫。正如伊娃直言:你身上的味道既好聞又陌生/你已經上路了/但眼裡看不見我/我痛苦死了/感覺再也不會快樂。
在閃耀優雅美麗的夏洛特的面前,伊娃從小就是卑微的,她總是在夏洛特練琴休息喝咖啡的間歇去找她,而她卻是和藹的應付,嘴上說着我愛你,心思卻在别處。年幼卻心思細膩的伊娃将一切看的清清楚楚,感受的明明白白。

夏洛特的第二任丈夫曾對她說,現實感也是一種天賦,夏洛特顯然缺少這種天賦,比如她曾記得生孩子的時候很疼,但具體又是怎麼疼法,卻早就忘記。她飄浮地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可能從未愛過甚至真正在乎任何一個人,和他們親近更多地卻是滿足自己的需要。
正需要母愛來滋養内心情感的孩子們,卻被母親索要關懷和幫助,伊娃非常痛苦,感覺自己無法去愛别人。伊娃的丈夫曾自白:我多想讓她知道有人愛着她,可她卻感受不到。

伊娃在劇中曾有這樣的獨白:
“對我而言,人類是無與倫比的造物
就像是高深莫測的思想
所有的一切都存在于人身上
崇高也好,低微也罷
人是上天按照自己的形象造出來的
集萬物于一體
就這樣造出了人類
也造出了魔鬼、聖人
先知、藝術家、離經叛道的人
世上一切都彼此共存、相互成長
無數個現實世界是交織存在的”
這個人物經曆了很多被割裂的親密關系:遙遠而假意的母親、鮮少相處溝通的父親、備受疾病折磨的妹妹、被母親強行分開的曾經的戀人、那時打掉的孩子、結婚後去世的兒子…這一切促使她對人産生深刻的疑問,但這種疑問終究是無解的,每個人都是一個深淵,如果一頭紮下去,我們自然便再無法相信愛的存在,再也感受不到愛了。
額外的話:
伯格曼的電影帶着一種殘酷,這種殘酷是存在與我們的親密關系中的,像是逼迫我們必須思考我們之間的是殘酷的愛,還是殘酷的羁絆。
追問我們之間是否有愛,如果有,那麼這愛,那也隻可能是帶着厭倦和冷笑的愛。如果有,這愛中的殘酷,實際上要比我們認為或想象的多得多。
這樣冷酷的逼問,令他劇中的女性痛苦不堪。
------------------------------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掠影簡記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