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野武認為自己一生中的作品,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奏鳴曲》。“就像是我最後一部作品,是因為喜歡所以拍的。去了沖繩出外景,畫面也非常漂亮。可惜評價很糟糕,真是很糟糕,結果早早地就下線了。”
在《奏鳴曲》裡,他想表達的好像很多,電影裡糾結的元素多的話,即使經過平衡克制,傳達出來的東西還是會令很多人都不太懂。
有人說《奏鳴曲》是《花火》和《菊次郎的夏天》結合體,我想也可以說是《花火》和《壞孩子的天空》的結合,不管怎樣,都是暴力和純真的綜合。雖然這種綜合在他的電影裡都有體現,但在《奏鳴曲》中,暴力和純真比例似乎各占一半,沒有側重的話,就不太容易獲得關注,容易被遺忘。
村川的地盤一直在北島組下面發展的很好,就在村川想金盆洗手的時候,北島組的老大給他派了個任務:去沖繩幫助中松組跟阿南組解決沖突。誰知沖突沒有解決,反而升級,一次激烈的交火後,村川和中松組的幾人躲到海邊的小屋,他們把這避風頭的時間過成了海邊度假:喝酒、跳舞、釣魚、玩遊戲,村川還在海邊解救了一個被強奸的女人,這女人還喜歡上了村川。可是好景不長,村川一直聯系不上東京的北島組,而身邊的人又一個個地被阿南組派來的人殺掉,後來村川發現原來貪婪的北島組觊觎自己的底盤已經很久了,實際上要利用這次機會除掉自己和中松,最後和阿南組談合作。最後,村川出現在談判現場,将北島組和阿南組的人全部擊滅。而村川,卻在回到海邊小屋的路上,将槍對準自己的腦袋…



故事線本身就一點懸疑,加之人物情感的複雜,是本片不太好懂的原因。
影片前段是冷峻殘酷的黑道風格,面對不交保護費的麻将館小老闆,村川說除掉就除掉一點不帶手軟。剛到沖繩的時候也是這樣,一言不合就開戰,帶有突然而直白的殘暴。但是躲到海邊後風格卻有所變化,一群人似乎無憂無慮,臉上竟開始展現搞怪和調皮的笑容。換槍、紙相撲、設陷阱、煙花戰、投飛碟、扮演歌舞伎…伴着久石讓的配樂,他們變着花樣地玩着看似天真幼稚的遊戲,讓觀衆有一種“這樣也挺美好”的錯覺。直到村川的心腹被殺之後,暴力回歸,直至影片結束。
實際上,死亡的提醒和預設在“度假”期間也時常出現,村川做夢夢見玩換槍的時候,槍裡是有子彈的,村川無意中槍。設陷阱的遊戲雖然幼稚可笑,但也隐喻自己上了北島的套。用煙花假裝打仗,雖然沒有殺傷力,但煙花可比作搶火,也可比做人生,這些人被人擺弄,并如煙花般絢爛一時,最後慘淡消逝。
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最後村川要自殺。不管外在怎樣,實際上他早就決心去死了。去沖繩之前他就表露有不想繼續幹下去的想法,但同組的高橋還煽風點火讓北島組老大派他去沖繩,即使心裡有一百個不願意,還在憤怒之下揍了高橋一頓的村川最後還是遵守規矩接受了任務。去沖繩之前,他可能就知道,這是一段不歸路,或者,他也沒準備回來。
村川和他解救的女人有一段對話:
“女人:你很厲害,我喜歡厲害的人
村川:我厲害的話就不帶槍了
女人:但你開槍很快
村川:我開槍快是因為我害怕
女人:但你不怕死
村川:越怕死,你就會希望自己快點死”


對于村川來說,死是必然的,無非是早點和晚點的區别。
所以即使偶爾露出北野武招牌式的笑容,你也會感受到他身上的那種悲哀和厭倦。
轉而,是極度克制後冷峻突然的暴力。
因為不如,一了百了。


額外的話:
幾乎所有看過人可能都會覺得《花火》更好看,認為《花火》是他藝術才能的升華。我也會認為《花火》更好看,但也僅僅是“好看”而已。北野武是天才,藝術才能是與生俱來的,無關升華,隻在于藝術家個人心性磨練後的取舍,以及随之而來的藝術定位和表現。
93年上映的《奏鳴曲》,是北野武自編自導自演的一部具有野心的作品。在這之前,他已經指導了很多電影,在日本國内備受贊譽。《奏鳴曲》是他想打開國際市場的一個敲門磚,影片中彙集了很多的元素:情節的懸疑,複雜的人性,蒙太奇的剪輯手法,獨特的暴力美學和日本民族生死觀, 但是就在戛納和威尼斯電影節上獲得了兩次提名,國際和國内沒得到什麼大的認可。
94年北野武就出了車禍。
車禍後的北野武,沒有停下腳步,指導了《壞孩子的天空》、《花火》、《菊次郎的夏天》等一系列影片,《花火》終給了他國際上的認可。此外,他還帶着面癱的臉出演了很多耳熟能詳的影視作品,參加各種綜藝節目。直至今日,一直過着“滾燙的人生”,依然是黑澤明所說的“日本電影的未來”。
--------------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掠影簡記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