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衆号圖文版:“一雙鞋,一段路,以童真丈量世界”——佳片導賞《何處友家》與《小鞋子》 - 微信公衆平台
引言:
本文将從不同角度評析兩部伊朗影史上的經典作品,一部是著名導演阿巴斯的成名作《何處友家》,另一部是十年後馬基德的成名作。二者在題材與形式上都有着相似的的特色,情節均以找尋作為故事的動力和線索,在道路與鞋子之間展開,故事的重心以童真為始終,其間不時延展到社會的肌理之中面向。(由于個人能力有限,隻做簡單分析點評,不免有主觀的局限。)
一.《何處是我朋友的家》
前言:
今日專程來影院觀看本片,即便隻有意語字幕。
個人最愛的阿巴斯+我的亞洲top10,也是曾經第一部看完的阿巴斯,如今看來依舊是難以逾越的純粹傑作。
作為阿巴斯的長片處女作,也是伊朗新浪潮的開山之作,足以占據重要的影史地位。
需要提及的曆史背景是,當時的政治形勢對伊朗電影有着嚴格的約束和禁令,但這種限制反而促使導演們将目光投向了社會和普通人-尤其是孩子的生活,伊朗新浪潮就此誕生。
影片賞析:
評分:保持原評分,A8.7
影片的情節主線(叙事結構)簡化到了極緻,沒有任何多餘的鋪陳和升華,僅以一件最平常的小事為線索展開:一個小學生因拿錯了作業本要送還,卻不知道他住在何處。
我們當然可以這樣理解:一樁小事在小孩心中被扭曲和放大為滅頂之災的危機。但如果反過來看待,則是兒童眼中的執念-天大的責任-在成人世界面前卻不值一提。這一方面揭露出孩子的天真,另一方面也暗示着成人社會的荒謬無情。影片中不存在有效的溝通,男孩的提問一再被打斷和忽視,孩子的心事在成人世界中無足輕重、無人關心。兒童仿佛是贅生、遊蕩于社會的間罅隙和邊緣,而另一端同樣不被關心的還有年長的畸零人。(下文再談)
因而,本片介于《小鞋子》代表的心理主題兒童電影和《小鎮》的詩意群像兒童電影之間,同時展現兒童的心理同時以及鄉村圖景,并在個體和群體之間反複震蕩。
借由人物和物品的出入場調度,事件接連發生,一次次勾引着主人公往返奔跑于鄉村各處,在那永遠無法窮盡的路途上追逐、找尋那找不到的同學。
鏡頭跟進着孩子的公路旅程,不時又自然地延展、斜逸到居民的生活環境中,由此拉開了影片的副線與支脈。我們看到孩子同自然環境、社會人文的生動交互,也正是借由孩子的視點切開了社會地層的一個剖面。最為突出的一例,從曾制作木具的老人對現世的悲歎到村中工程師的到來,共同勾勒出了一幅伊朗的時代畫卷。換言之,和同時期中國“第五、第六代導演”一樣,伊朗社會也處在新舊交替的階段。
回到前文,從叙事和文本的角度來看,本片是最典型的求索母題:既是奧德修斯的探險,也是童話原型。(二者的結合在《霧中風景》中體現地最為突出)從開頭的危機到途中救贖的艱難曆程,矛盾步步催化,直到結尾的審判和救贖的達成。
(分别截取自兩部電影的教室發言場景)
片尾再度回到檢查作業的場景,男孩跋涉回到教室,用《搏擊俱樂部》結尾的那句話來形容頗為恰切-“我走過了一條多麼不尋常的路啊”。雖然情感和戲劇性都積聚到了頂峰,但影片卻以最自然甚至反戲劇化的方式落幕。由此,影片達成渾然一體的質地以及全方位的寫實性風格,如同布列松《死囚越獄》(結尾),這種簡潔克制的收場方式也使得在叙事的維度上形成了首尾的的閉環,而其出發點和回落點都是孩子間最純粹的感情—戴錦華稱之為“苦澀柔情”。
然而,以上這些論述都或有陳詞濫調之嫌,不能止步于形而上籠統概論和主題化、結構性的類型分析,而應當回歸到更為具體也更為本質和基礎的形式/風格層面。在此前提下,二刷的關注點有了些許不同,更為好奇影片是如何拍攝的,包括(但不限于)兒童和非職業演員的卓越運用。
讓我們回到本片的曆史定位——應該是影史上第一次使用手持式數碼相機(在全面使用的“道格碼95運動”之前的先聲),但并不将其晃動凸顯出來,而是巧妙地把新浪潮式的紀實美學和伊朗文化的詩學融合起來,本片的形式恰恰證實了布列松的那句“真實是詩歌的姊妹”。而阿巴斯對于詩歌的熱愛也有據可查,他不僅編纂詩集而且自己也創作出版過詩集,本片的片名便出自伊朗詩人索拉布·塞佩裡的詩歌-《地址》。
在紀實的原則指導下,影片既不帶煽情的筆墨也沒有情感的直接表露-盡管從孩子焦慮的神态和純潔的眼神中流露出一些。影片甚至很少有特寫鏡頭,而是清一色的中遠景景别。
雖然采用主觀鏡頭,但并沒有像《小鞋子》那樣彰顯-被一闆一眼的正反打所切碎,而是融入于長鏡頭的調度中。此外,作為有着畫家身份的阿巴斯,色彩、構圖都極其自然也精巧地融入了每個長鏡頭中;更直接的畫意則不隻體現于那标志性的“之字形山路”的畫面,還體現于街巷空鏡頭中窗戶灑到牆壁上的斑駁圖案。
另外,阿巴斯格外擅長使用畫外音進行環境塑造,這在其此後的作品中更為顯著。影片中無所不在的環境音-往往以畫外音的形式呈現,以及撲面而來的自然的力量-如大風刮開房門(對應的生活畫面是被子的波浪)、犬吠聲此起彼伏……作為一個在新疆度過童年的人,仿佛就是我童年經曆的顯影。
(分别截取自兩部電影的家中寫作業場景)
從對日常生活和心理經曆的白描,再到環境描寫,最後“夾在作業本的一朵小花”的點睛之筆,總讓我不自覺地想到彼時的小學作文,有種最素樸卻返璞歸真的美。我們随之深入一個兒童的心靈世界,再從兒童眼中映射出我們自己的情感記憶。而情感方面也讓人懷疑這是出自一位孩子之手的電影,若非如此,則隻能是出自于最純潔的愛。
*25.10.7觀于arlecc
二.《小鞋子》
前言:
早年看過的珍寶之一,童真的心靈世界和對于長跑的執着追求讓我深有感觸和共鳴。今日在重溫同樣喜愛的《何處友家》之後,再度找來本片重看。
簡評:
(二刷)評分:A-8.2,降一星。
雖然依舊動人,但距離藝術性的一流傑作還有差距。
這次重看的确看到了很多不同的東西,注意力從純粹的故事轉向視聽表達,也在情節主線下看到了更豐富的内容。
作品賞析:
首先,本片對環境音的營造(如飛機的盤旋聲)和對非職業演員-尤其是兒童演員-的運用幾乎可以與阿巴斯媲美。但總體上,影片的視聽語言過于單一和直白了,雖然很簡練但有些程式化。
與《何處有家》的長鏡頭美學有所不同,頻繁的剪切顯得生硬還有些煽情的意圖,主觀鏡頭在孩子的面孔和其視野之間頻繁地正反打,以營造焦慮不安的心理狀态。此外,景别也被不斷強行拉至特寫。
其次,賽跑段落的升格和内心獨白、降噪加上背景音樂,非現實的處理和此前的紀實風格形成了明顯斷裂。
最後的鏡頭盡顯疲憊與沉默,金魚親吻着男孩的雙腳,萌生童話般超現實的詩意。以半開放式的結尾告終,落幕後仍然有着喧嘩的聲音。
與此相應的,情節設計也不夠自然,尤其和《何處友家》的散文詩化的叙事相比。如果說前者是流動延綿的散文詩,本片則是一組有意籌劃的短篇小說集。
本片依舊以找尋作為線索,導線和動力則是一件平常的小事在孩子眼中被放大為焦慮的重擔。孩子不斷往返奔跑,圍繞丢失的鞋子,故事的重心在兄妹兩個孩子之間交錯遷移,同樣延展到社會的不同層次,跌宕、共振。
在此基礎之上,不妨再挖掘一些細節。
開頭便是一個伊朗平民家庭最真實的場景寫照,和《何處》的男孩所遭受的不幸類似,孩子生來就被家庭的壓力所困。同時從一開場,孩子就是置身于現實世界中的,在被父親訓斥沒打理好家屋和要為妹妹找還鞋子兩重責任之間,反映的是其(首先)作為社會主體和兒童的兩重身份,這也奠定了影片的兩個基本主題。
影片中間的多個情節插曲,頗有意大利新現實主義的味道。
第一個故事:兄妹倆誤以為是女同學偷走了她的鞋子,帶着不滿和懷疑追蹤到的同學家中,卻發現她父親是盲人,便悄然離開了。這與被譽為“第一部短篇小說集”的電影《戰火》中那個黑市故事的結局何其相似:美國大兵發現自己的外衣被意大利的男孩偷去,要他去找他的家人問罪,卻發現來到的是一片廢墟——他已然沒有家也沒有雙親了。
第二個故事:男孩和父親一起去工作-實際上是在富人宅院裡找能做的工作。一路上他們狼狽不堪,在家中形象威嚴的父親,在社會中卻變成落魄的“階下囚”。在現實的窘境面前,父子不再高下對立,而是手攜手、心連心。
這樣的情節讓人自然聯想到《偷自行車的人》,在真情流露的同時揭露着現實的殘酷與階級矛盾。尤其當男孩和住在宅院裡的男孩親密無間地攀談并無憂無慮地玩耍時,這種差距更昭然若揭地凸顯出來。
第三個故事:男孩為了赢得一雙跑鞋決心參加長跑比賽,然而卻錯過了篩選機會。(誰的童年還沒有過這樣赤誠之心遭遇冷落的時候呢?)
在孩子的心中,世俗眼光下的秩序不再生效,個人的名次和榮譽都不再重要,為了妹妹的鞋子,必須跑第三名。(盡管最終事與願違)
ps.當初印象最深的便是賽跑段落,重看發現隻是一個片尾的升華段而已。
25.10.7
我的影評合集:
Aleph-影評(泛選版)(泛選)
影評(遴選)(遴選)
一雙鞋,一段路,以童真丈量世界—評析《何處友家》與《小鞋子》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劄記-随感-簡評
評分:B- 6.6/6.7前言:機緣巧合來看第二部該導演的電影,聽說是和《扒手》一樣地動作和犯罪片?和前作相比,似乎視聽更為程式化、絲滑的長鏡頭減少了,詩意和美感也有所喪失(或者說側重發生了變化)。簡評:有着《男人的争鬥》的開頭和《 ...
全方位深度解析,為何中規中矩?
評分:B-6.8二刷觀感依舊非常一般,但已經完全将其把戲看透了。沒有見過如此自作聰明、匠氣與說教氣十足的影片。(本文不企圖作為系統性的影評,隻是将劄記分集整理。)前言:和《紅高粱》一樣,正好是九個月後在影院重溫。依舊是重估的目的。初 ...
簡評
B7.5-雖然絕對不算多麼精緻的傑作-略顯單調和平淡了一些,但私心很喜歡,很純粹的片子,三星半。一個月以來每周找資源都以譯制片失敗告終。等待了三周以為找到了資源,結果依舊是俄語譯制片加英俄字幕,無可忍受。終于看上了繁體中文字幕版-即 ...
大銀幕重溫再評
B+8.2很不錯的作品,有所回味,沒有什麼可挑剔的。但或許是由于其克制吧,總覺得力道稍差。相比《扒手》結構沒有那麼連貫,也沒有直接的内省。相比《都靈之馬》則更精巧甚至輕快。選角的形象和十分恰當和典型,表演則簡化到甚至有點生硬刻闆-尤 ...
吐槽簡評-張藝謀何以至此?!
評分:C+前言:克服萬千猶豫和困阻來到影院,卻不料是一部爛片!失望至極。現在對影片的态度更為清晰也愈發偏激和挑剔了。忍着要吐的心情硬是沒挺住,看了四十多分鐘果斷離場,就當花錢買罪受了。玷污眼睛、浪費時間。(影院不少笑聲,看似在國外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