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沒事把《贖夢》看了下。個人還有點喜歡裡面展示的那些夢境的片段。很有點神經質、意識流的氛圍感。
*記得有一場戲是張家輝飾演的沈卓仁作為出租車司機,開着車送客人。他很久沒有睡覺了,所以整個人都處于精神恍惚的狀态。睜着眼睛做夢。每次夢境都自然而然地進入,但是被各種諸如車禍這個的突發事件驚醒。醒來之後,又再次劃入夢境。意識到自己再做夢,又無法從夢裡醒來。
人類身體狀态又不好的時候,晚上睡眠就很不踏實,真的會出現這種不由自主地淺層次睡眠,又會被各種夢魇吓醒。感覺這種狀态有在電影裡被如實地展示出來。那些夢境設計的也挺有一種另類的美感的。所以,這個電影不能說難看。
電影前面三分之二都是不同角色,各種類型的夢境展示。後面三分之一是叙事主線的推進。可這後面的三分之一就有點老套了。電影的名字叫《贖夢》,按照電影後半段揭秘的劇情來說,不如改名字叫《贖罪》。
*心理醫生的夢境來源于童年的回憶,因為他偷了父親的錢,父親以為是母親偷的。于是一直家暴的父親變本加厲狠打母親,逼得母親跳樓。心理醫生一直覺得是自己害了母親,走不出來。所以一直噩夢連連。結果,他那逼死老婆的父親,老的時候還有兒子送終。父子倆竟然還互相諒解了。就很無語。
*沈卓仁夫妻是因為金融危機的時候,為了自己脫身,所以騙了朋友的錢。導緻朋友一家四口三代人燒炭自殺。他們夫妻做賊心虛,一直覺得朋友不會放過他們,所以自己吓自己,直到把自己吓瘋了。故事結尾,沈卓仁自首坐牢。但老婆在監獄外面一直瘋瘋癫癫,終于跳樓自殺。于是這個故事也收尾。
如果兩個故事都按照猛鬼索命來拍,讓該償命的人,在噩夢裡變成瘋子也未嘗不可。那就更符合古早的香港猛鬼電影的味道了。
古早電影與現在的電影最大的差别就是古早電影裡的價值觀是:有怨報怨,有仇報仇,一命頂一命。其實這種設置更符合樸素價值觀。像心理醫生父親這樣跟兒子互相原諒,安度晚年。像沈卓仁這樣心安理得地在監獄裡享受福利醫療,多多少少有點讓人不爽。跟電影前半段的風格也不符合。
電影前半段搞的那麼神神叨叨、瘋瘋癫癫,結果故事結尾就突然保守叙事。就有點撕裂感,很讓人遺憾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