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沒事把《贖夢》看了下。個人還有點喜歡裡面展示的那些夢境的片段。很有點神經質、意識流的氛圍感。
*記得有一場戲是張家輝飾演的沈卓仁作為出租車司機,開着車送客人。他很久沒有睡覺了,所以整個人都處于精神恍惚的狀态。睜着眼睛做夢。每次夢境都自然而然地進入,但是被各種諸如車禍這個的突發事件驚醒。醒來之後,又再次劃入夢境。意識到自己再做夢,又無法從夢裡醒來。
人類身體狀态又不好的時候,晚上睡眠就很不踏實,真的會出現這種不由自主地淺層次睡眠,又會被各種夢魇吓醒。感覺這種狀态有在電影裡被如實地展示出來。那些夢境設計的也挺有一種另類的美感的。所以,這個電影不能說難看。
電影前面三分之二都是不同角色,各種類型的夢境展示。後面三分之一是叙事主線的推進。可這後面的三分之一就有點老套了。電影的名字叫《贖夢》,按照電影後半段揭秘的劇情來說,不如改名字叫《贖罪》。
*心理醫生的夢境來源于童年的回憶,因為他偷了父親的錢,父親以為是母親偷的。于是一直家暴的父親變本加厲狠打母親,逼得母親跳樓。心理醫生一直覺得是自己害了母親,走不出來。所以一直噩夢連連。結果,他那逼死老婆的父親,老的時候還有兒子送終。父子倆竟然還互相諒解了。就很無語。
*沈卓仁夫妻是因為金融危機的時候,為了自己脫身,所以騙了朋友的錢。導緻朋友一家四口三代人燒炭自殺。他們夫妻做賊心虛,一直覺得朋友不會放過他們,所以自己吓自己,直到把自己吓瘋了。故事結尾,沈卓仁自首坐牢。但老婆在監獄外面一直瘋瘋癫癫,終于跳樓自殺。于是這個故事也收尾。
如果兩個故事都按照猛鬼索命來拍,讓該償命的人,在噩夢裡變成瘋子也未嘗不可。那就更符合古早的香港猛鬼電影的味道了。
古早電影與現在的電影最大的差别就是古早電影裡的價值觀是:有怨報怨,有仇報仇,一命頂一命。其實這種設置更符合樸素價值觀。像心理醫生父親這樣跟兒子互相原諒,安度晚年。像沈卓仁這樣心安理得地在監獄裡享受福利醫療,多多少少有點讓人不爽。跟電影前半段的風格也不符合。
電影前半段搞的那麼神神叨叨、瘋瘋癫癫,結果故事結尾就突然保守叙事。就有點撕裂感,很讓人遺憾的感覺。
還是有點個性的電影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沒有驚喜
《畢正明的證明》故事是比較完整的一個故事。不過劇情上确實沒有什麼驚喜,主線劇情就都是在意料之内的走向。*這種把小偷行業做大背景,講述小賊之間的情誼的影視劇還蠻多的。電影《天下無賊》就不用說了,劉德華、劉若英、葛優、李冰冰來演賊。電影 ...
戲劇化太過以至于喪失生活質感。
《正當防衛》的内容很顯然是圍繞“第二十條”展開的。目前出現三個案子,都是不同場景下的與“防衛過當”條款相關的案例。讓人不由得前兩天剛好看到會在2026年1月1日執行的“二十條”的法規更新條例。這次新規,讓這個劇的内容的時效性問題。* ...
無論成功與否導演在嘗試變化
剛看完,感覺《無名之輩;否極泰來》這個電影,口碑會兩極分化。這一部電影作為荒誕喜劇來說,比較成功。但如果觀衆把它當做現實主義作品來看,會比較生氣。我個人來說很喜歡,因為感覺到導演饒曉志确實有在用心做出嘗試。當然,必須說在劇本的角度 ...
導演沒入門
大家一直說的“電影感”是啥意思呢?為啥有的電影大家都說不像電影呢?電影語言裡通常是基于畫面、光影、剪輯來表達“意思”。在電影表達中,音樂、背景音或者靜音這些“聲音元素”的使用很重要,甚至有些時候比台詞更重要。之前管虎拍《狗陣》,因 ...
劉芬芳是最能體現導演審美和個人趣味的角色
《借命而生》裡的劉芬芳是最能體現導演審美和個人趣味的角色。從劉芬芳的塑造方法上,能夠看出來導演确實年紀比較大了,品味也停留在舊時代。他不能欣賞劉芬芳這樣的女性角色。劇集裡有個鏡頭表達了主線故事發生的年代,就是有個大廣告牌,上面寫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