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把《羅塞塔》看完了。印象最深的是導演的鏡頭距離,是一種非常“刻薄”的觀察距離,把女主角羅塞塔的困境,非常不客氣地、甚至稱得上是冷酷地揭露于衆。
*導演使用的設備應該手持式攝影機。電影的風格是類紀錄片。但是,通常紀錄片導演,尤其是那種跟着被拍攝者極記錄生活的導演,為了不打攪被角色的生活,會與角色保持一定的距離。所以生活紀錄片的鏡頭通常是全身像和半身像,這是一種旁觀視角距離,這種距離也表示這是一種記錄生活的客觀鏡頭。隻有在某些非常特殊的時刻,導演會調整焦距給被拍攝者的脖子以上面部一個特寫。
商業電影通常來說會有很多角色的局部特寫,比如:一雙眼睛,瞳孔裡光電跳動;,臉頰上跳動的一塊肌肉;攥緊的拳頭等等。這些細節是導演用來表達引導觀衆關注角色特質的鏡頭,但不是生活中會出現的視角。很多商業片導演還會用各種剪輯方式跳轉時間線,或者用蒙太奇鏡頭表達自己的感受。有的電影會被抱怨沒有電影感,就是沒有使用這些鏡頭語言。
*而《羅塞塔》的導演,雖然使用的拍攝風格是僞紀錄片風格,但鏡頭非常貼近女孩。如果真實生活中想拍出這種效果,攝影師一定是緊跟在女孩身旁。尤其是導演很多鏡頭都是肩上視角,觀衆就可以想象自己緊跟着一個女孩子身後,一直在她耳後的位置窺探她的生活。這種位置,這個視角,在中國古代傳說裡,是隻有“背後靈”“鬼壓身”才會有的視角。所以敏感的觀衆也會感到很難受。
*至于說電影内容的話,導演比較有特色的地方在于,他展示了貧困的生活,也說清楚了對于很多人來說,不管怎麼努力,生活的困境就像一個沼澤,越掙紮陷得越深,越努力越失望。生活并不會因為奮鬥和不怕吃苦就會變得更好。
導演也表達出來了,羅塞塔的困境并非孤立。松餅店裡被羅塞塔頂替工作的女人,家裡有生病的孩子,但是請假太多,老闆不是慈善家就換掉了這個可憐的母親。而且,雖然老闆開了十二家松餅攤,但他自己也在一直不停地工作。每次出鏡都在辛苦勞作。
導演隻是展示貧困階層的生活,給出畫面,給出人生。但導演沒有添加任何自己的分析,沒有做出任何引導性的、有傾向性的鏡頭。松餅攤上每天有很多人路過買松餅,語氣輕松地問早安,說謝謝。但導演并未給出任何一個顧客的特寫鏡頭。導演不做引導。隻是集中鏡頭記錄主角的困境。
*個人而言,看完電影之後的感覺,像是什麼呢?讀大學的時候,有一種面向特困生的獎學金,但是領獎的時候需要特困生當衆使用話筒朗讀自己和家庭的悲慘經曆,借以證明自己有資格拿這筆錢,越慘越有資格。被窮困壓榨的顧不上自尊的人,會朗讀的非常大聲。這部電影的觀衆,就是被迫坐在台下的台上朗讀者的同寝室的同學。很生氣,但無能為力;一肚子窩囊氣,無法消散,憋的難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