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有和解》和《安娜·巴赫編年史》這樣的作品中,于伊耶–斯特勞布借助文學和音樂史的外來語言與電影叙述機器展開談判,而相比之下,早期克拉默似乎卻堅守着我們熟悉的那種“電影性”(看看那些對峙談話的拍法)以及受直接電影影響的自然語言結構(仿佛再進一步我們就會到達裡維特《Out 1》那樣的無定形調度)。但這不妨礙他們最終的相似。在這樣本質上圖解式(這不恰當,但我想不出來更好的詞;這個詞讓人想起克裡斯·韋爾——待看!——和韋斯·安德森,而非奧斯汀和畢希納)的電影中,由于不可避免在自身内部置入一個差異性或逆反性的事物,正如一張照片在自身内部置入寂靜,影像固有的戀物欲望不再因為受到拒絕(一般來說,即使是在視效炫技的電影中,物實際上也并不接受這種欲望,于是笨拙的影像永遠處于性挫折的狀态)而歇斯底裡。實際上,在此攝影機與事物首次達到了和解,正如好的攝影作品或科學圖解能與其對象和解,因為後者成為了一個天體,而欲望中原本暗含的專制得以被摧毀……開放的欲望,民主的欲望!布列松早已谙熟這種美妙的織體;《扒手》的開頭,對我來說,是純然攝影作品般的——但同時也是純然電影的——一種美好。至少,這些是我的感受,或者說我對這部電影的期待,因為這部電影并沒有滿足我的期待。它的文體是一種平直展開、很少有人物發展的戲劇,中間一大段尤其薄弱,文法是一種早期巴洛克風格的自由對位法——音樂學上,這裡的自由是指與文藝複興時期風格相比更注重和弦進行,不是指二十世紀以來那種打破傳統調性或某些人幹脆就是憑感覺亂寫的自由。(順便說,随着曆史考證演奏(historically informed performance,HIP)的興起,六十年代正是巴洛克音樂走入流行文化取得極大成功、搖滾樂隊開始裝備羽管鍵琴的時代。)當Gerald(?我有點臉盲)去接那不祥的電話時,Didi開口問Thomas“你為什麼不和我說話?”——一個巴洛克瞬間。但就像古典主義之前的作曲家那樣,克拉默沒有找到充實作品的有效方法,而是迷失在了平闆的微觀結構中;電影中的生活和細節沒能夠像晚期的《美國一号公路》那樣交織成隐秘的現實之網,而是止步于一種短片式的線性邏輯。也有可能是我英語聽力不好,小聲和畫外音段落經常聽不懂導緻錯過了什麼東西,所以待重看。
B/B+
筆記(2023.10.6)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筆記(2025.1.11)
1. 在這裡,伴随着朗讀的膠片閃爍斑點被建構為一種自動寫作般的伴奏,和開頭部分晚期小津式精緻的畫面中那些顔色和構圖一樣,都将一種唯美主義體現得淋漓盡緻;我會想起斯特勞布晚年最後幾部(數字攝像的)作品,這和那種飽滿的唯物主義之間有着多 ...
筆記(2024.12.1)
Lacenaire是一個徹底的十九世紀人,或者更應該說,一個十九世紀的幽靈;以後再也不會有這樣活生生的曆史天使了。同時,十九世紀還表現為這樣的一種時間,即,在其中形式總是被發現和講述,但又并不真正在文本上形成具有縱深的“層次”或透視 ...
筆記(2024.7.27)
在電影前半部分,當時間和世界不再被線性地組織(隻是也許有一兩個開口),而是在幾乎任意處蘊含着無限的連接,我們就知道這部作品在拓撲學上比《千與千尋》更進一步;朝這個方向可能最終會到達《夢日記》。但是,一種對象征和意指的(不難理解的)過 ...
筆記(2024.6.7)
所謂(“良構”)戲劇電影的弊病和過時性暴露無遺,這種情節的拓撲學是一種可怕而做作的僞3D;我不想再看到這樣的戲劇了。結尾整個流于病理學的二元對立,房子變成了暴力和一種陳腐精神狀态印象的外化。雖然我确實很喜歡這裡的房子,它會沉入夜晚、 ...
筆記(2023.11.9)
對于杜拉斯來說,寫作即是讓法語不僅僅對于日本人男主角、也對于法國人女主角來說成為一門外語,甚至是第二外語,因為我們總還會望向後方,望向那支撐了我們步伐的暗流語言,那比我們更為雄辯、雖然并非更不笨拙的室内樂(“愛”)。因此廣島是寫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