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在舊金山little Roxie 觀看
我對塔爾夫斯基這部曠世巨作的審美印象已經微妙地下降,甚至接近安迪-沃霍爾的觀影體驗。
塔爾夫斯基的電影通常不是為了戲劇性,而是一種儀式感,就像任何時候觀衆都必須腳踏實地地去 "感受 "它,這也是為什麼他的電影中會出現大量的長鏡頭而沒有人抱怨的原因。但對我來說,這更像是過多的 "呼吸時間",對電影節奏的控制,尤其是這種詩意的(基于情感共鳴的)需求支撐。我們幾乎得不到塔爾夫斯基想告訴我們的信息,也得不到人物的信息,我們隻是直接被置于緩慢的長鏡頭中,并說服自己這就是詩意。不,詩意需要情感的共鳴。直說吧,三次不剪蠟燭的結尾是震撼人心的,但卻沒有明顯的關聯,讓人覺得無懈可擊,又有點華而不實。
我欣賞自焚的場面,但它太引人注目了,我們幾乎還沒有準備好接受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