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Ностальгия(1983)的劇情介紹
本片獲1983年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普通評審團獎,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
鄉愁Ностальгия(1983)的影評
今天,想聊聊塔可夫斯基的《鄉愁》。不過,對這樣一位入駐先賢祠、有着世界現代藝術電影“聖三位一體”稱号的大神(另兩位是瑞典導演英格瑪·伯格曼和意大利的費德裡科·費裡尼),該怎麼聊呢?其人其作的研究早已汗牛充棟,專家學者、北電師生、資深 ...
這不是影評,就是想趕緊記下來這個長長的電影随時帶給我的:1.這是我看的第一部塔可夫斯基,相見恨晚,塔塔導演的構圖和光影變幻都非常舒适而且都說着各自話,第一次覺得無需很多台詞。真的太吝惜光線了,整體暗色的電影還能這麼美麗 感覺不再愛馬 ...
男人一拍聖母我就發笑。不想多說什麼,受苦的是看不見的女性成為聖母,被女人服侍的假裝殉道者的是男性成為耶稣。極端厭女的塔科夫斯基:“女人隻有依附于男人為他犧牲,才值得尊敬。”俄羅斯男人為什麼有這樣習慣受苦的文化基因,他們會酗酒,以此忘 ...
你要手持點燃的蠟燭,走過熱氣騰騰的池水。如果火焰熄滅,你要從頭開始,回到錯誤的起點。如果夜晚沒有光亮,你要焚燒自己,在歡樂的頌歌裡成為蠟燭本身。如果燭火隻有靠犧牲才能抵達彼岸,你要甘願被稱為瘋子,倒在終點,夢想著精神故鄉的教堂。這樣 ...
第三次在舊金山little Roxie 觀看我對塔爾夫斯基這部曠世巨作的審美印象已經微妙地下降,甚至接近安迪-沃霍爾的觀影體驗。塔爾夫斯基的電影通常不是為了戲劇性,而是一種儀式感,就像任何時候觀衆都必須腳踏實地地去 "感受 ...
兩小時的精神洗禮,我重生了“鄉愁是一種籠統的感覺,過去的鄉土和文化承載着塔可夫斯基一生的依戀,反映出已異國他鄉對親人和祖國的思念,更多的是一種精神上的痛苦狀态,關注的是人的信仰,清楚自己從何處來,去往何處。”塔可夫斯基在意大利時期編 ...
在此之前還未感受到塔可夫斯基對宗教的綁定之深,隻是在作品中時不時看見三聖圖,讓人有了些許眉目。但《鄉愁》中堪稱得上是藝術之最地,對宗教,信仰,家庭,夢想的描繪實在讓人對其的藝術性膛目結舌。相較于《潛行者》裡對黑白畫面恰到好處的交錯, ...
mother of all mothers. blessed mother. holly mother. 滿嘴的聖母到這又不看了。不下跪。信仰。誰知道呢。肚子裡的飛鳥。老鼠。門。蠟燭。我問你為什麼女人更虔誠。聖母。你們隻愛聖母。地上 ...
1.歡樂頌和自焚之火,――汗毛直立結尾湖水倒影微觀房――量子态世界的攝影說明2.我在看世界電影史的時候就嚴重懷疑和讨厭詩電影這種雜交品種,隻有塔科夫斯基的攝影讓人真說不出一個壞字來。3.最好的電影片段都是不需要語言的。但是,我保留一 ...
《Ностальгия》瘋子信仰由詩影釋誦不知是因為油畫般的畫面太美,逼人屏氣凝神細細欣賞,抑或是由于靜水般的節奏太緩,使我大腦缺氧沉沉入睡。肅穆之氣馥郁四溢,注入沉重而克制的思鄉詩意,燭光之淡八月飛雪,塞滿晦澀而精緻的不可思議,愁 ...
——朝聞遊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我想把身體獻給你 你卻把靈魂給了瘋子
忘不了作家拿着蠟燭慢慢走過的片段,“不需要言辭的情感才是難忘的。”導演的詩化語言都表現着對古老俄羅斯精神的回歸。
充滿儀式感的長鏡頭,陰郁、肅穆、沉重。沒有信仰的人看到瘋子,有信仰的人看到救贖。
如果真有詩谶一說,在塔可夫斯基的《鄉愁》中則成了影谶。瘋子多明尼克和詩人戈爾恰可夫簡直就是他的兩面,一個靈魂不得栖息,一個永遠都在流浪;一個用自焚醒世,一個守護燭火。在片末長達七分鐘的火苗的特寫裡,那火燃而又滅,滅而複燃。我想起了安·蘭德的詩。終于最後,燭光燃燒着到達了對岸,但生命之火卻黯然熄滅,人在死中完成了救贖。所謂故鄉,那是心靈最後抵達的原鄉。
承認咱沒文化,就不寫什麼東西裝B了
永恒的鄉愁與精神家園的失落。①于幹涸的聖凱瑟琳溫泉池秉燭踽踽獨行,是我看過最有力道的長鏡頭之一。②詩是不可翻譯的。③1+1=1;④伴着扭曲破碎的歡樂頌,冷漠的看客瞥見瘋子靈魂的涅槃之火了嗎?⑤又見漏下傾盆大雨的破陋小屋,地上景緻竟是微縮版俄國鄉村,同結尾巨大教堂下的房舍。(9.5/10)
隻有瘋子 才知道這世界的羞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