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4.20英嘉北影节
A8.5/10(从B一路上升到A)
短评:
应该是北影节迄今最震撼最惊喜的一部。如果能略微精练一点、少一点说教和美化会更好,最好再加点纪录片影像。可以改名为“扔掉武器上街去”。
一部伟大的反战电影,有宣传性但不止于表面。无论广度厚度深度新意,都达到经典的水准,不像是最近的新片。(遗憾的是此前从未听过他的名字,看完才知道导演以及离世。)虽然有些许说教和煽情,以及风格化的视听,但终究震撼力十足。
风格:
最初不适应风格,半小时后入戏。
形式浮夸:美化和浪漫化显得失真,大杂烩式的快节奏剪辑,拼接式的动画特效,低成本制作,画外音和画框注释,过度风格化的形式主义技法,横跨时空和次元、动不动就歌舞—都很难接受。不过好在没有落入《松子》之流的空洞。有寺山修司的风范,对废墟的穿梭重现,色彩和音乐的大胆运用。
前期觉得有解构和重构历史之嫌,不过这并非扭曲和篡改。真幻交织、在时空间平行穿梭。如其所说-反映了内在的真实,这才是真正的形式主义艺术。倒叙凸显出悲剧宿命感,平行剪辑表现魔幻现实。
历史与民族性:
这部电影堪称战争阴影下的日本近现代史缩影。三个小时的魔幻现实史诗,或许可以比肩《地下》、《椒麻堂会》。
可能和日本的历史有关,暴烈与美是烙进人们心头的,还有创伤和反思性。
同样还有深刻的矛盾性:美与恶冲撞,还有现实与电影-真与幻的交织。
此外还有根植于日本的武士道精神-牺牲和必死的信念,也是悲剧性的根源。
作为中国人,必然对二战的呈现颇为关注,和想象不同,还是有反思视角的。战争煽动民族情绪的狂热,从个体的悲剧揭示出意识形态的欺骗性。
关于电影的一点思考:
应当发问,离场时观众留下了什么?电影的缺口-happy end应当留给观众完成。就像片中所说:电影不会改变历史,但可以影响未来。
现场:
前期陆续有人迟到,中期有人离场。豆瓣评价明显两极分化。和我爸一起看的,他说前半段很差后半段还不错。
印象深刻的场景和细节:
一再复现的燃烧胶卷-叫喊着撕裂的鬼魅-希子;贯穿全片的中原中也诗歌,数不清的历史事件和电影史人物…
影评-海边电影院
25.4.20英嘉
A8.5/10(从B一路上升到A)
短评:
应该是北影节迄今最震撼最惊喜的一部。如果能略微精练一点、少一点说教和美化会更好,最好再加点纪录片影像。可以改名为“扔掉武器上街去”。
一部伟大的反战电影,有宣传性但不止于表面。无论广度厚度深度新意,都达到经典的水准,不像是最近的新片。(遗憾的是此前从未听过他的名字,看完才知道导演以及离世。)虽然有些许说教和煽情,以及风格化的视听,但终究震撼力十足。
风格:
最初不适应风格,半小时后入戏。
形式浮夸:美化和浪漫化显得失真,大杂烩式的快节奏剪辑,拼接式的动画特效,低成本制作,画外音和画框注释,过度风格化的形式主义技法,横跨时空和次元、动不动就歌舞—都很难接受。不过好在没有落入《松子》之流的空洞。有寺山修司的风范,对废墟的穿梭重现,色彩和音乐的大胆运用。
前期觉得有解构和重构历史之嫌,不过这并非扭曲和篡改。真幻交织、在时空间平行穿梭。如其所说-反映了内在的真实,这才是真正的形式主义艺术。倒叙凸显出悲剧宿命感,平行剪辑表现魔幻现实。
历史与民族性:
这部电影堪称战争阴影下的日本近现代史缩影。三个小时的魔幻现实史诗,或许可以比肩《地下》、《椒麻堂会》。
可能和日本的历史有关,暴烈与美是烙进人们心头的,还有创伤和反思性。
同样还有深刻的矛盾性:美与恶冲撞,还有现实与电影-真与幻的交织。
此外还有根植于日本的武士道精神-牺牲和必死的信念,也是悲剧性的根源。
作为中国人,必然对二战的呈现颇为关注,和想象不同,还是有反思视角的。战争煽动民族情绪的狂热,从个体的悲剧揭示出意识形态的欺骗性。
关于电影的一点思考:
应当发问,离场时观众留下了什么?电影的缺口-happy end应当留给观众完成。就像片中所说:电影不会改变历史,但可以影响未来。
现场:
前期陆续有人迟到,中期有人离场。豆瓣评价明显两极分化。和我爸一起看的,他说前半段很差后半段还不错。
印象深刻的场景和细节:
一再复现的燃烧胶卷-叫喊着撕裂的鬼魅-希子;贯穿全片的中原中也诗歌,数不清的历史事件和电影史人物…
影评-海边电影院
25.4.20英嘉
A8.5/10(从B一路上升到A)
短评:
应该是北影节迄今最震撼最惊喜的一部。如果能略微精练一点、少一点说教和美化会更好,最好再加点纪录片影像。可以改名为“扔掉武器上街去”。
一部伟大的反战电影,有宣传性但不止于表面。无论广度厚度深度新意,都达到经典的水准,不像是最近的新片。(遗憾的是此前从未听过他的名字,看完才知道导演以及离世。)虽然有些许说教和煽情,以及风格化的视听,但终究震撼力十足。
风格:
最初不适应风格,半小时后入戏。
形式浮夸:美化和浪漫化显得失真,大杂烩式的快节奏剪辑,拼接式的动画特效,低成本制作,画外音和画框注释,过度风格化的形式主义技法,横跨时空和次元、动不动就歌舞—都很难接受。不过好在没有落入《松子》之流的空洞。有寺山修司的风范,对废墟的穿梭重现,色彩和音乐的大胆运用。
前期觉得有解构和重构历史之嫌,不过这并非扭曲和篡改。真幻交织、在时空间平行穿梭。如其所说-反映了内在的真实,这才是真正的形式主义艺术。倒叙凸显出悲剧宿命感,平行剪辑表现魔幻现实。
历史与民族性:
这部电影堪称战争阴影下的日本近现代史缩影。三个小时的魔幻现实史诗,或许可以比肩《地下》、《椒麻堂会》。
可能和日本的历史有关,暴烈与美是烙进人们心头的,还有创伤和反思性。
同样还有深刻的矛盾性:美与恶冲撞,还有现实与电影-真与幻的交织。
此外还有根植于日本的武士道精神-牺牲和必死的信念,也是悲剧性的根源。
作为中国人,必然对二战的呈现颇为关注,和想象不同,还是有反思视角的。战争煽动民族情绪的狂热,从个体的悲剧揭示出意识形态的欺骗性。
关于电影的一点思考:
应当发问,离场时观众留下了什么?电影的缺口-happy end应当留给观众完成。就像片中所说:电影不会改变历史,但可以影响未来。
现场:
前期陆续有人迟到,中期有人离场。豆瓣评价明显两极分化。和我爸一起看的,他说前半段很差后半段还不错。
印象深刻的场景和细节:
一再复现的燃烧胶卷-叫喊着撕裂的鬼魅-希子;贯穿全片的中原中也诗歌,数不清的历史事件和电影史人物…
影评-海边电影院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随记
原初影像:大卫林奇没想到处女作长片《橡皮头》对林奇如此重要,立马接着看了,也算是小震撼。观感:五年心力拍一部可能无人问津的电影,这是多么大的勇气和毅力啊。想来我这五年若能拍出一部好的作品也值了,至少没有浑噩度日。其实伟大的导演面临的 ...
吐槽
25.4.19北影节day2,英嘉B-7.4/10第一部奥特曼,没想到是黑色悬疑电影,不过依旧未达到预期。(不如去资料馆看民警故事…算是失策了)其实开始设定和剧情还不错,一直勾着我,人物和节奏都很自然,但越来越迷惑、不明所以,草草而 ...
观感
A-8.4/10作为纪录片足够忠实和完整,简练地串联起塔的一生,既不落入琐碎又不过度神化,对于不同层次的观众都可以接受。音乐基调和《莫斯科挽歌》相仿,本片的结构与雕刻时光(书)大体类似,文本素材几乎都是从雕刻时光(书和电影)以及访谈 ...
观感-党同伐异
A-:8.4开篇惊人的一句:所有故事都是同一个主题- intolerance,太阳之下无新事。瞩目的是开创性地对情节和剪辑的运用。借由缀连的摇篮,四个故事横跨时空平行交织。超越其间的亘古寓言,悲剧的神力。在技法上已然十分成熟,大场面 ...
观感
25.4.13于资料馆A8.6/10,不负预期的杰作。第二部今敏,曾在很久之前看过《东京教父》,还偶然翻过美术老师一本他的漫画,对绚烂喜剧童话动画的感触不太深。应该是目前看过最牛的动画(我看得很少,宫崎骏的没印象了),颠覆了我对动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