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4.20英嘉北影节
A8.5/10(从B一路上升到A)
短评:
应该是北影节迄今最震撼最惊喜的一部。如果能略微精练一点、少一点说教和美化会更好,最好再加点纪录片影像。可以改名为“扔掉武器上街去”。
一部伟大的反战电影,有宣传性但不止于表面。无论广度厚度深度新意,都达到经典的水准,不像是最近的新片。(遗憾的是此前从未听过他的名字,看完才知道导演以及离世。)虽然有些许说教和煽情,以及风格化的视听,但终究震撼力十足。
风格:
最初不适应风格,半小时后入戏。
形式浮夸:美化和浪漫化显得失真,大杂烩式的快节奏剪辑,拼接式的动画特效,低成本制作,画外音和画框注释,过度风格化的形式主义技法,横跨时空和次元、动不动就歌舞—都很难接受。不过好在没有落入《松子》之流的空洞。有寺山修司的风范,对废墟的穿梭重现,色彩和音乐的大胆运用。
前期觉得有解构和重构历史之嫌,不过这并非扭曲和篡改。真幻交织、在时空间平行穿梭。如其所说-反映了内在的真实,这才是真正的形式主义艺术。倒叙凸显出悲剧宿命感,平行剪辑表现魔幻现实。
历史与民族性:
这部电影堪称战争阴影下的日本近现代史缩影。三个小时的魔幻现实史诗,或许可以比肩《地下》、《椒麻堂会》。
可能和日本的历史有关,暴烈与美是烙进人们心头的,还有创伤和反思性。
同样还有深刻的矛盾性:美与恶冲撞,还有现实与电影-真与幻的交织。
此外还有根植于日本的武士道精神-牺牲和必死的信念,也是悲剧性的根源。
作为中国人,必然对二战的呈现颇为关注,和想象不同,还是有反思视角的。战争煽动民族情绪的狂热,从个体的悲剧揭示出意识形态的欺骗性。
关于电影的一点思考:
应当发问,离场时观众留下了什么?电影的缺口-happy end应当留给观众完成。就像片中所说:电影不会改变历史,但可以影响未来。
现场:
前期陆续有人迟到,中期有人离场。豆瓣评价明显两极分化。和我爸一起看的,他说前半段很差后半段还不错。
印象深刻的场景和细节:
一再复现的燃烧胶卷-叫喊着撕裂的鬼魅-希子;贯穿全片的中原中也诗歌,数不清的历史事件和电影史人物…
影评-海边电影院
25.4.20英嘉
A8.5/10(从B一路上升到A)
短评:
应该是北影节迄今最震撼最惊喜的一部。如果能略微精练一点、少一点说教和美化会更好,最好再加点纪录片影像。可以改名为“扔掉武器上街去”。
一部伟大的反战电影,有宣传性但不止于表面。无论广度厚度深度新意,都达到经典的水准,不像是最近的新片。(遗憾的是此前从未听过他的名字,看完才知道导演以及离世。)虽然有些许说教和煽情,以及风格化的视听,但终究震撼力十足。
风格:
最初不适应风格,半小时后入戏。
形式浮夸:美化和浪漫化显得失真,大杂烩式的快节奏剪辑,拼接式的动画特效,低成本制作,画外音和画框注释,过度风格化的形式主义技法,横跨时空和次元、动不动就歌舞—都很难接受。不过好在没有落入《松子》之流的空洞。有寺山修司的风范,对废墟的穿梭重现,色彩和音乐的大胆运用。
前期觉得有解构和重构历史之嫌,不过这并非扭曲和篡改。真幻交织、在时空间平行穿梭。如其所说-反映了内在的真实,这才是真正的形式主义艺术。倒叙凸显出悲剧宿命感,平行剪辑表现魔幻现实。
历史与民族性:
这部电影堪称战争阴影下的日本近现代史缩影。三个小时的魔幻现实史诗,或许可以比肩《地下》、《椒麻堂会》。
可能和日本的历史有关,暴烈与美是烙进人们心头的,还有创伤和反思性。
同样还有深刻的矛盾性:美与恶冲撞,还有现实与电影-真与幻的交织。
此外还有根植于日本的武士道精神-牺牲和必死的信念,也是悲剧性的根源。
作为中国人,必然对二战的呈现颇为关注,和想象不同,还是有反思视角的。战争煽动民族情绪的狂热,从个体的悲剧揭示出意识形态的欺骗性。
关于电影的一点思考:
应当发问,离场时观众留下了什么?电影的缺口-happy end应当留给观众完成。就像片中所说:电影不会改变历史,但可以影响未来。
现场:
前期陆续有人迟到,中期有人离场。豆瓣评价明显两极分化。和我爸一起看的,他说前半段很差后半段还不错。
印象深刻的场景和细节:
一再复现的燃烧胶卷-叫喊着撕裂的鬼魅-希子;贯穿全片的中原中也诗歌,数不清的历史事件和电影史人物…
影评-海边电影院
25.4.20英嘉
A8.5/10(从B一路上升到A)
短评:
应该是北影节迄今最震撼最惊喜的一部。如果能略微精练一点、少一点说教和美化会更好,最好再加点纪录片影像。可以改名为“扔掉武器上街去”。
一部伟大的反战电影,有宣传性但不止于表面。无论广度厚度深度新意,都达到经典的水准,不像是最近的新片。(遗憾的是此前从未听过他的名字,看完才知道导演以及离世。)虽然有些许说教和煽情,以及风格化的视听,但终究震撼力十足。
风格:
最初不适应风格,半小时后入戏。
形式浮夸:美化和浪漫化显得失真,大杂烩式的快节奏剪辑,拼接式的动画特效,低成本制作,画外音和画框注释,过度风格化的形式主义技法,横跨时空和次元、动不动就歌舞—都很难接受。不过好在没有落入《松子》之流的空洞。有寺山修司的风范,对废墟的穿梭重现,色彩和音乐的大胆运用。
前期觉得有解构和重构历史之嫌,不过这并非扭曲和篡改。真幻交织、在时空间平行穿梭。如其所说-反映了内在的真实,这才是真正的形式主义艺术。倒叙凸显出悲剧宿命感,平行剪辑表现魔幻现实。
历史与民族性:
这部电影堪称战争阴影下的日本近现代史缩影。三个小时的魔幻现实史诗,或许可以比肩《地下》、《椒麻堂会》。
可能和日本的历史有关,暴烈与美是烙进人们心头的,还有创伤和反思性。
同样还有深刻的矛盾性:美与恶冲撞,还有现实与电影-真与幻的交织。
此外还有根植于日本的武士道精神-牺牲和必死的信念,也是悲剧性的根源。
作为中国人,必然对二战的呈现颇为关注,和想象不同,还是有反思视角的。战争煽动民族情绪的狂热,从个体的悲剧揭示出意识形态的欺骗性。
关于电影的一点思考:
应当发问,离场时观众留下了什么?电影的缺口-happy end应当留给观众完成。就像片中所说:电影不会改变历史,但可以影响未来。
现场:
前期陆续有人迟到,中期有人离场。豆瓣评价明显两极分化。和我爸一起看的,他说前半段很差后半段还不错。
印象深刻的场景和细节:
一再复现的燃烧胶卷-叫喊着撕裂的鬼魅-希子;贯穿全片的中原中也诗歌,数不清的历史事件和电影史人物…
影评-海边电影院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特吕弗的杰作
评分:B+8.2一反常规的特吕弗,英文、彩色片和科幻类型片,冲击力十足。科幻电影往往的窠臼,要么是想象力过剩的特效噱头把注意力带偏,要么是物件的格格不入令人出戏。果然不出所料,特吕弗也意识到:“图像方面有一块是失控的,虽然与法国电影 ...
小喷
25.3.25于小西天5.5/10三星是我剔除个人偏好的最大尊重,打及格分,在于人物和情节勉强还能自洽。两分则是本分。ps.打分这件事不仅主观性极强,而且不同时期的差异太大,必须要不断修正,但不同影片又势必在特定的背景下观看,因此想 ...
爱情死了,爱情万岁!
另:https://mp.weixin.qq.com/s/gJ-B99sBWwDjGUAR_X5Yzg评分:B+8.0mark第三部蔡明亮,早期巅峰代表作。总体上本片比前作更为成熟细腻(当然也少了点混沌的感觉),比起《郊游》略显僵硬 ...
佳片-二战和青春的类型融合
评分:B7.7第一部路易-马勒,还是太板正了,不够惊艳。视听是专业化的,剧本过于工整和封闭。不过,亮点在于不仅每个镜头中蕴含着不同元素(如声画分离)和镜头内外的场景张力,叙事也暗含着主线和辅线的张力纠缠。明线由神学院学校两个男孩之间 ...
评分:B+7.9瓦尔达,散文电影+1。本片是绝佳的日记vlog,游记和公路体的交汇。但散文电影真的就仅限于此吗?看多了感到比较失望。rap、绘画、各种媒介拼接,导演出镜,场景的联想式剪接,戏里戏外跳脱都流畅自如,对瓦尔达算不上什么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