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美食向导》第四集中,陈晓卿来到浙江温州寻味。领会一阵当地特色的风土人情和建筑街景后,他开始细细品尝美味的当地吃食。从精心烹制不油不腻的熏鸭,到分解工艺复杂又精细的鮸鱼,在人均不到四十的街头饭馆尝一碗猪肠面,也体验了一把历久依然价格亲民的饭摊。

...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招牌食物,饭摊老板端上的盘菜却击中了我的知识盲区。据说从唐代之前就已经在餐桌上颇为常见,跟口感相近又和萝卜是竞争关系,而且还有个厉害之处,只要在全国各地的温州菜馆一报上大名,就能引发老板的敬意。没想到经济发达生意遍全球的温州,却保留了这种农耕时代千年传承的老味道。

...

在随后的美食之路上,非常欣喜地看到了我老家的特产梅干菜。但做成片中那种胖滚滚的肉圆,却又是温州菜特有的手法,我非但没吃过,甚至都是第一次见到。联想到片中财经作家吴晓波讲述的温州人模仿米兰时装周的服装模仿、一月之内卖遍全浙江的商业实力,我也对温州人的经营之道有了更深的理解。看来无论服装还是餐饮,内在的门道都有相同之处。别处的美食来了这儿,迅速就沾染上温州特色,转而又吸引起外来的目光和舌尖了。

...

陈晓卿独自来到村间,吃了一碗蒲瓜麦面。蒲瓜这种蔬菜也是我非常熟悉的,因为外观颇似葫芦,我小时候还会玩得爱不释手。但从小吃的家常菜里,都是拿它来炖汤或者跟肉丝之类的一起炒,从没试过跟面条一起。只见那碗麦面端出来,蒲瓜土豆面条简简单单三种食材,清素淡雅,不能更适合冬天吃胖了正在控制体重的我,恨不得立刻就来上一碗。随后陈晓卿又见到了村民将蒲瓜切成薄片,拼成床单一般的大面积烈日下晾晒成一种百搭食材,以其极强的吸附能力跟其他食物搭档,可蒸可炒荤素皆宜,每一种搭配都看的我垂涎欲滴。真是没想到,从小吃到大的日常蔬菜,还有这么长袖善舞、销魂诱人的一面。

...

纪录片中不断提到,温州是早期民营经济的发源地之一,温州人头脑灵活,经商有道,一直走在时代的前列。而这次探寻温州美食的秘密,陈晓卿也在试图解答一个问题,到底是什么造就了温州的味觉系统特别的独立?说实话我也一直对此颇为好奇,身为一个浙江人,从小吃本地菜系长大,我能够非常清楚地辨别,温州菜就是有一些跟其他浙江菜与众不同之处。是它的食材,是用料,还是商业机密一样不能公开的烹饪手法?以我有限的饕餮和下厨经验,实在是不足以回答这么艰深的问题,正好就在这纪录片里,跟着陈晓卿导演一探究竟了。

...

他从城市到农村又回到城市,从晌午到深夜再到清晨,随着一次次大快朵颐和与好友的畅谈,秘密也渐渐揭晓开来,而且整个解谜的编排手法也颇为细腻。先是在跟勇哥和吴晓波聊天的当儿,不经意地抛出一些线索,隐隐暗示温州弄潮儿和传统并存的特征。接着又在介绍一些美食时涉足它们背后悠久的历史,讲述它们的味道一如当年的特点。当答案呼之欲出时,他又话锋一转,聊起了温州这座城市本身的久远历史,最后终于在观众也将自行领悟的当儿,顺水推舟地完成解答。

...

原来是近千年没有改变的传统智慧,在车马喧嚣的时代静静陪伴着温州人的味蕾,让他们的食物有一种跨越了时代的与众不同的风味。再接着讲到馄饨时,陈晓卿也终于不再卖关子,顺理成章地来一句“这还不是它从前的样子”,于是加入一段街头等待三轮车摊贩馄饨的到来,雨中的场景带有几分浪漫的烟火气,把温州美食的探寻之路做了深情的升华:有时候我们吃的不单是食物,还是记忆中的时光,远去的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