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分集标題采用了壞電影工作室譯制版本(資源見他們微博),并對部分集數有重要情節和結局洩底,謹慎閱讀。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英國電視熒屏迎來了一股與衆不同的恐怖風潮,由老牌恐怖片廠牌漢默電影公司制作的電視劇集《步步驚心》在1980年播出。雖然隻有短短一季十三集,但它憑借強烈的風格、拔尖的制作水準,沖擊了當時觀衆的印象,至今仍被無數恐怖愛好者津津樂道。最近中文網上的知名恐怖迷友團體“壞電影工作室”洗版了熟肉,畫質相當感人,也讓我首次領會到這部大名鼎鼎的作品的魅力。
時間回到1979年,以哥特恐怖片聞名的漢默公司由于經營困難,進入了破産管理階段,但兩位前董事會成員迅速接手,通過建立新公司延續了品牌生命。在重整旗鼓的過程中,他們選擇了最可行的續命項目——制作一部恐怖集錦劇集,并投入了電影級别的制作資源。其直接結果是,該劇的恐怖指數遙遙領先當時平均水平,許多場面直接而飽含沖擊力。
比如在《墓地來客》這一集中,開場就是一場極具張力的暴力戲份,獨自住在鄉間别墅的美國富家女深夜遭遇闖入者,對方不僅粗魯威脅,還實施強暴。情急之下,佩妮抓起男友的獵槍,近距離射中了闖入者的臉部,畫面呈現了噴濺的鮮血和闖入者捂着眼睛慘叫倒地的場景,一切都發生在片頭主題曲之前,瞬間把觀衆拉進緊張壓抑的氛圍。
其他集數同樣不避諱展現暴力和身體的尺度。第一集《女巫時光》中,一位自稱穿越自300多年前的女巫出現在男主角的谷倉裡,并很快赤裸着身體對他展開了誘惑。在《魔鬼搭車人》的開頭,一個穿着黃色雨衣的搭車人用異常長的指甲刺穿了司機的脖子,導緻車輛失控翻覆。
即便是涉及兒童的主題,如《滿月之子》中關于幼童變狼人的設定,盡管沒有直接展現他們的變形型态,也帶着一種原始的、不安的威脅感。這些畫面和情節的處理,在當時的電視劇領域相當罕見,尺度絲毫不亞于電影,讓習慣了溫和電視節目的觀衆震驚又刺激。
而更讓他們感到壓抑難忘的,是全劇幾乎清一色的悲劇結局。漢默恐怖片常常帶着宿命論的陰影,《步步驚心》把這層陰影鋪滿了每個故事的終點。主角很少能獲得解脫或勝利,甚至連逃出生天撿回一條命都是個奢望,更多的是陷入瘋狂、死亡或被永恒的詛咒所困,從頭到尾每一集,都始終貫徹着人性崩壞、超然邪惡不可戰勝的悲觀基調。
比如《第十三次聚會》女記者露絲為揭露真相潛入食人族聚會,卻在逃跑時被食人族一員的健身教練用殺害,而跟她一起調查的朋友安德魯也被滅口,食人族團體繼續保持隐秘,逍遙法外。
《無聲狂呼》寵物店主克魯格用帶電的機關和心理實驗控制前罪犯查克,卻意外疏忽掉進了自己的刑具裡,求救無門陷入崩潰——這原本是個惡有惡報的爽片結局,誰知查克夫妻大難不死回到家中,竟然也陷入了另一個牢籠,遭遇了更恐怖的處境。
《撒旦的面具》作為全劇的最後一集,更是将絕望推向了頂峰。男主角埃德溫本是一個普通的停屍房助理,因被針刺傷和一連串詭異的數字9的巧合,深信自己感染了邪惡病毒。他逐漸偏執,最終在幻覺驅使下刺死了自己的母親,并效仿他曾看護過的病人,在自己的頭骨上鑽孔,試圖驅魔。最後一幕,他躺在手術台上,和開頭那個病人一樣,虛弱地懇求醫生“讓我的靈魂安息吧”,暗示恐怖的循環永無盡頭。
這種幾乎不給角色和觀衆喘息空間的悲劇性收尾,成了《步步驚心》的标志,讓人觀看後久久不能釋懷,猶如夢魇在情節落幕後繼續。
除了恐怖氛圍,此劇的不少創意構思也是巧奪天工,尤其是我個人最鐘愛的《夢醒時分》一集,無論叙事結構,還是核心設定,都展現出驚人的超前性,四十多年後回看,會發現它與諾蘭的《盜夢空間》存在各種耐人尋味的呼應。
這集主角是一個叫諾曼的中年房産經紀人,他厭倦了自己妻子,一心想着和年輕漂亮的女秘書在一起,而後者也頻頻對他誘惑調情。有一天,一個自稱雷伯恩先生的人來到辦公室,委托諾曼評估一處偏僻破敗的莊園。
諾曼一到那個莊園就遇到了怪事,他聽到一個聲音指控他在13号星期五謀殺了妻子,接着他不但真的看到妻子的屍體,還遭到神秘力量的追殺。遇害後驟然驚醒,他意識到這隻是個噩夢,回到辦公室後,秘書也根本不記得昨天雷伯恩先生來過。
然而事情沒完,當他再次探訪莊園所在地,怪事又變着法子輪番上演,而每次都以他從噩夢中驚醒為結束。在一個夢境中,他遇到了自稱是莊園女主人的鬼魂,又被雷伯恩先生抓住,吊在了莊園的繩套上。在另一個夢境中,他被檢查出腦瘤,而在手術台上操刀的醫生是雷伯恩,旁邊協助的護士竟然是妻子和秘書。
終于,被層層噩夢折磨得精神恍惚的諾曼失控了,在一次醒來後用枕頭悶死了妻子,并滿心以為自己還在夢中。但當他來到辦公室,女秘書卻一反之前的性感輕佻,端莊地否定跟他有任何戀情,接着警察出現,以謀殺妻子的罪名帶走了他。此刻日曆顯示,時間終于打破了一次次的循環,來到了預告中的13号星期五。正當女秘書也要離開辦公室時,電話響起,來電人自稱是雷伯恩先生。
不難看出,雖然劇情設定比不上《盜夢空間》的華麗複雜,但這種嵌套噩夢的架構,與《盜夢空間》中科布團隊設計的層層夢境異曲同工。諾曼的經曆如同被困在他人(或自我潛意識)搭建的夢境監獄。一層層噩夢遞進疊加,反複出現的“你不該在13号星期五謀殺妻子”的神秘聲音,如同《盜夢空間》中夢境設計師植入的指令,不斷瓦解諾曼的認知,并最終引導他在現實做出相應的行為。諾曼反複查看和确認日期來辨别夢境與現實,恰似《盜夢空間》中旋轉的陀螺。
漢默公司以短短的拍攝時間和有限預算,用超現實場景構建出精彩的心理迷宮,創意密度遠超當時電視劇常規水平。飾演諾曼的德霍姆·埃利奧特貢獻了教科書級的崩潰表演,從鎮定到癫狂的漸變,讓你切身感受現實溶解的恐懼。這一集故事為後來無數意識迷宮類的科幻作品提供了原始藍本,證明早在特效技術普及前,人類對意識囚籠的想象和表現已經足夠深邃。
《惡兆之物》是另外具有超前性的一集,觀感上頗有迷你版《死神來了》的樂趣。一個富翁離奇死亡,他的侄子格拉漢姆繼承了一件非洲巫毒雕像。格拉漢姆開車時遭到一個司機的挑釁威脅,事後帶着憤怒回憶起此事,并把刀刺進雕像,竟然導緻那個司機當晚真實遇害。
随後格拉漢姆發現兄長背棄商業承諾,看着幾位家庭成員和好友的合影陷入怒火,再次把刀紮進雕像發洩情緒。自此,合照上的每個人開始按照照片順序接連死亡:墜馬被農具刺穿,在片場被弩箭射殺,精神崩潰後割腕。
格拉漢姆終于意識到雕像的力量,也獲知了打破詛咒的方式,但妻子卻死于前去尋找他的車禍中,而他在地下室試圖焚燒雕像時絆倒,被雕像上的刀刃刺穿胸膛。一切死亡都按照多米諾骨牌環環相扣,無論如何掙紮都無法中斷宿命,這種破解失效的絕望,跟《死神來了》中角色躲避預知卻仍難逃一死的結局高度一緻。
能支撐起如此大膽的内容和沉重的基調,離不開《步步驚心》吊打當時一般電視劇的制作工藝。漢默公司雖然此時在電影領域已顯頹勢,但轉戰電視領域時,拿出了相當的誠意和資源。
不同于當時電視行業普遍采用的錄像帶或16毫米膠片,整部劇都采用了35毫米膠片進行攝制,這種介質通常用于影院電影,它帶來的畫面質感、色彩飽和度和細節表現力,是錄像帶難以比拟的。觀衆能在畫面中清晰看到衣物的紋理、黃昏的光影變化,甚至陰雨天空氣中的水汽,這些細節構成了真實沉浸的恐怖氛圍。
拍攝地點也經過精心挑選,制作團隊沒有搭建攝影棚,而是買下了白金漢郡一棟曾經是私立學校的建築作為制作基地,并深入英國的鄉村别墅、真實的醫院、古老的教堂、幽靜的樹林進行拍攝。比如《撒旦的面具》裡埃德溫的家是在倫敦阿克頓的希思路實景拍攝,醫院戲份則在希爾林登醫院完成,教堂場景選在格林福德的聖十字教堂,這種實景拍攝增強了故事的真實感和環境的壓迫感。
幕後團隊集結了漢默黃金時代的老将和經驗豐富的電視人才,導演陣容包括彼得·薩斯迪(代表作《血腥佳人》)、艾倫·吉布森(曾執導《魔鬼的儀式》《摩登吸血王子》)和唐·夏普(《吸血鬼之吻》《死亡機車》的導演),還聘請了剛從《神秘博士》卸任的安東尼·裡德擔任劇本編輯,把關故事質量。主題曲由前爵士鋼琴家羅傑·韋伯創作,旋律陰森抓耳,成為這部劇集難以磨滅的聲音印記。
盡管每集的制作時間被壓縮在兩周左右,預算也并不特别寬裕,但憑借高效的團隊和豐富的經驗,《步步驚心》最終呈現的效果在節奏把控、氛圍營造和叙事效率上,都達到了當時電視劇中極高的水平。
放到當時的行業環境看,這種制作規格更顯突出。1980年代初正是英國影視業的艱難時期,影院觀衆數量銳減,政府取消了支持電影制作的稅收減免,連一些老牌公司都退出了制片領域。電視台雖成為新資金來源,但預算普遍緊張,多數電視劇選擇節約成本的室内戲,少用外景,降低美術精度。
相比之下,《步步驚心》每集50多分鐘的時長裡包含多個實景轉換,從繁華都市、郊區别墅、鄉村教堂到廢棄醫院等,場景豐富度接近電影,并以其毫不妥協的恐怖畫面、令人窒息的悲劇結局和精良的制作工藝,挑戰了當時電視劇的常規。它繼承了漢默電影的血脈,把大銀幕的恐怖體驗帶入了千家萬戶的客廳。當時不少觀衆認為,它的“許多單集質量超越了漢默自家的影院電影”。
《步步驚心》最終證明了,即使是小熒屏,也能承載最深沉、最令人不安的噩夢,而即便以今天的目光審視這些噩夢,依然能讓你渾身發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