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9.0
从两年前初看时不明就里,到今年第一次完整看下来时云里雾里,到二刷有所感悟,再到今天似乎可以切入其中了。从最初想打三星,到二刷不忍打四星,到这次终于可以安心打五星了。
塔可夫斯基之所以能所创作的纯粹完美融贯的影像,一方面他是超绝的匠师,另一方面他是艺术家和宗教工作者,这样独特的三位一体构成了塔可夫斯基不可替代的核心基石。因而在我看来,科技和艺术思想二者恰恰并不存在矛盾冲突。他艺术上的稳重成熟和真诚之处也在于不像新浪潮或某些边缘性的作品那样过分强调特异的风格,而是自然地寻觅自己的语言。
这次观看前期还有打盹,但五十分钟门槛后后全神贯注。依旧是完全崭新的体验,每个镜头内都充满源源不断的、未曾注意的细节向我涌现,异常清晰的图像似乎有着无限生命力,能够超脱和瓦解叙事的桎梏。每看一次便觉得离主人公的心境和影片的意境更进一步,仿佛这一切都是我将亲历的。
而今再看此前我的长篇大论都是不理解的胡言乱语和臆想罢了……故本次只做最真切的简短记录。
情节方面,比如滤清了多米尼克从初遇到自焚的线索端倪,女翻译的爱情线。
细节上,苔藓接到山的画面十分像《记忆》的封面。穹顶式的建筑空间隐喻心理的困境金属加工声和女吟唱声的纠缠不绝于耳。同一首吟唱曲,将开头和结尾两处的景观定格呼应缀连,形成人生的闭环。
再看高潮部分多米尼克和男主的戏剧性段落都不觉得唐突了,反而觉得更有深入人心的震撼和感染力。蒙太奇奇妙地使多米尼克和男主的隔空呼应,织就沉默和言说的一体两面-一个高空点火自焚,另一个水中燃烛自存。二人都力图在荒芜的土地上呐喊,重新点燃荒原上的希望火光。前者今天依旧会被认为是邪教头或疯子,只是在中国没有机会罢了,而后者还有多少呢?
视听方面,摄影机和画面元素总在有意识运动,即便是缓慢和微弱的,这点和安哲等人不太一样。
影片中乡愁和回忆的融入嵌合,不只是蒙太奇的技术层面,还有整体的叙事和意境层面。
两种乡愁,精神文明的和地理环境上的形成强化的互文,促进或造就了作品在人物、情节、主题的复杂性。
回忆和现实的二元纠缠是很关键的问题。影片中现实自身是匮乏和否定性的,它是朝向过去的运动趋向。故事就是主人公在二者的游弋和张力之间发展的,然而他困步不前,始终回到现实的原点。
而意大利作为异乡,在水与雾的交融中、在思绪和神话的笼罩下显得格外飘渺。人物始终在徘徊与踱步之间,要么伫立要么踟蹰,不能前行更不能奔跑,仿佛处在一个没有方向的深渊。
ps.还有两个月我也要去意大利留学两年了,也是同一位女性一起,是否这两年时光里也会滋生乡愁呢?
本片是一股强心剂,余生还要反复观看。
维度 ★(1-10) 级别
个人感受(观看价值) 8.9
思想/社会/历史/时代价值 9.0
叙事水平(文学/文本价值) 8.7
技术完成度/美学创新(视听效果) 9.1
选角/表演 8.9 A+难得自然恰切
25.6.30
《殉道学》发布和映后:
除了两个主持人之外,两位原来是译者,其中一位是俄罗斯留学的北大建筑和景观专业(与我相同),有朝一日我也能翻译一本最爱导演或作家的作品,希望建筑和景观专业只会促进而非限制我的电影事业。至于出国还是在国内拍电影?
现场提问我憋到最后直接站起来了还没让我问!不问也罢。这些人什么水准也难说?等我有一日有了话语权吧……
我和刘老师一样也是影迷和建筑和景观设计专业的, 本片中充斥着的自然元素、房屋、教堂,不知道有这方面的基础对理解塔可夫斯基的电影空间有什么帮助?甚至最初的版本里男主也是建筑师,尽管我记得说他在纪录片中不想让意大利建筑过度地喧宾夺主。这方面会和建筑或景观专业有连接吗?
ps.本月最后一部电影留给了伟大的《乡愁》,也是意外之喜。难得之处在于,本月除了二刷的老塔《潜行者》外没有给过8.5+,没想到还是塔不负期望啊。上半年结尾最好的礼物-乡愁+《殉道学》。
我的影评合集:Aleph-我的影评
三刷观感简述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评析-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
B+7.6简评:看的第一部罗西里尼,受到巴赞的直接推荐。中规中矩、有板有眼的影史佳作,今天看来没有显著缺憾,却难以看到真正的创新。历史价值不亚于艺术价值。虽然有明显的剧情和制作,未摆脱情节剧的刻板程式;但需要承认在其略显机械的结构编 ...
政治与新浪潮
评分:B7.5,三星半。此类纪录片不能用一般的艺术价值去衡量,至少应当在历史和政治性方面给予考量,在对观众的感染力和冲击力方面予以考量。(找不到好片了,于是接着昨天的《战争终了》看此片。)关于政治:对历史和政治背景-越战-依然所知寥 ...
生平简介:让·维果(1905-1934),享年29岁,创作生涯仅其在世的最后4年。诗意现实主义代表人物,启发法国新浪潮的灯塔。以下简单介绍其四部作品,并先以一部关于他的纪录片作为导引。我们时代的电影人:让维果(1964)评分:B-由 ...
札记
评分:B-由于让·维果逝世过早、影像资料过少,只能求诸相关人士的采访,在生平的回顾的同时插入其电影段落作为补充。(集中讲述两部叙事片)作为背景资料扩展了解有帮助,但干货不多。梅尔维尔任其副导演。其父作为政治犯死于监狱、这段早年经历对 ...
评分:B+7.8简评:越来越喜欢雷乃的风格了。文学性/艺术性、政治性/思想性,交融浓密。故事以60年代的西班牙弗朗哥独裁统治为背景,由于对时代背景不了解,开始尚有疑惑。毕竟不仅对我来说陌生,应当说政治行动、地下组织离现在的社会太遥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