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小时,几乎说尽了人类这个物种。

1. 人间不值得?

底色悲观。

关于人与人之间误解的必然性,与理解的偶得性。

关于个体身处集体中的无意识站队和潜在作恶。

关于前面这二者引发的话蝴蝶效应,所带来的伤害。

2. 孩子是最灵敏的动物

其实长大进入社会的人们,不过是机械重复着岁数的年轮,自以为掌握了理性分析和复杂处事,心智上却始终保留人性之初的善与恶的孩童而已。孩子是最聪明的,他们的眼睛不会被表象吸引和蒙蔽,

他们懂得什么人对自己好,也清楚谁好欺负。他们机敏地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形势,哪怕恃强凌弱,哪怕见风使舵。

这一点,对于孩子中的强者自然如此,可不要小瞧他们中沉默的大多数,或是所谓弱者——这个阶级分明的生态系统,是人类残酷生命力的最佳范本。

3. 剧本结构扎实

像一块层次丰富的蛋糕,横切/纵切,有不同滋味。

3种人物视角,可以纵深解读,从而窥见每一种主观意识对所谓“事实真相”的扭曲过程。

尤其这3种视角的先后顺序也很有讲究:观众先是代入母亲先愤怒,怜悯孩子;再发现误解了老师,学校教员人人明哲保身大义凛然顾全大局的环境,是那么熟悉和可笑,产生自责与同情;最后从孩子视角看见全貌,感慨孩童至真至纯情感的同时,也感叹这个小小社会里的残酷游戏规则,不过是成人世界的预兆。

进入到第3视角,再纵向回望,忍不住发问:

到底谁是怪物?

是总被欺负,行为古怪,不会虚张声势,默默背锅,老实本分,格格不入的人

还是恃强凌弱,见风使舵,选择多数人而非选择或事实的人

抑或是,当人类这个物种聚集在一起时,天然形成的强势+弱势+中间沉默/作恶的大多数的,这种机器或生物体般精密的系统?

孩子与成人的互动

原本不明白,为何凑要自称自己对×的情感不合时宜。在我看来这是不需要定性的情感,可以存在于任何不限制性别的两人之间。但为何影片非要让凑自己self-conscious地“同性”与否的标签?

后来才领悟,这是成人世界对他(们)施加的影响。

母亲会对凑说:妈妈会等凑成家,组建了家庭,再去结婚

老师会对凑和×说:和好吧,做个男子汉

×的爸爸会教×对凑说:我要转学啦,那里有我喜欢的女孩子

关于性别的成见和刻板,过早地以“期待”的形式注入孩子们的意识,也令他们对自己“难以描述、不可归类”的纯真情感产生了困惑。

影片最后,暴雨过去,拨云见日,两个孩子放肆奔向山野,在没有其他人类的山里嬉笑打闹。

这是一个既让人舒适,又悲伤的结局。就好像刚下过雨后出的太阳。

经过了刚才2个小时的丑恶,愤怒,误解,无言,情绪好像走过了一整个世纪,不想再起伏了。

与人类世界detach了。

也想到《火山挚恋》里男科学家的那句,不想跟人类玩。

戛然而止,是最好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