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年沒想到港片驚喜連連啊!

邱禮濤終于回歸了他該有的狀态,該瘋癫時瘋癫,該表達時清晰而強力。

(去年的《掃毒3》雖硬傷滿滿但好看程度打滿且有隐喻表達,到《暗殺風暴》我已經滿頭問号生理不适了,亂糟糟全面開花的叙事逼得我不得不以“難看”二字概括,邱導作品的産出速度之快 & 水準波動之大,是港影界兩大謎團,令人揪心)

回到《談判專家》,首先是港片(和邱禮濤)招牌的癫狂刺激,沒丢,在水準上,甚至有新意。幾場追車戲的調度娴熟極了,多角度大走位酣暢淋漓,窄巷内救護車一輛加速倒退vs五輛逼進,節奏緊湊機位又切得刁鑽,視覺新奇度拉滿;結尾夜間追車戲,開着車往天橋上怼往隔離帶上飛......這已經不是追車了,而是用車拟人,在街頭肆意跑酷!

最最重要的是,除了視覺“好看”,本片的劇作極為缜密。劇本的支撐起到了極大作用。

“談判專家 vs 匪徒”的身份對調,不但随時間發展在主角劉青雲身上多次發生,甚至在吳鎮宇、羅sir苗僑偉身上也以不同形式乍現,其中逼良為娼、正義與邪惡本就界限模糊、隻是處境逼迫使然的意味,呼之欲出——

從穿西服挂工牌循循善誘的談判專家,切換到被無數狙擊手瞄準直面談判專家套路的劫匪;

從被點名請來、想好好守規則、也想系統守規則講程序的談判專家,到不被尊重多次于是直接沖破規則肉身上樓救人質;

從阻止劫匪同夥開車接應,到絲滑而漫不經心地把車停在劫匪出逃口,一路飛馳;

從自甘為整個系統的潤滑運轉出力的一顆螺絲釘(後置而被動),到主動逃離體制上溯源頭,以雖微薄、雖渺小、卻實實在在的一點一滴的力量,去幫助到被整個系統裡不可避免會生成出的(且被抛棄的)受害者;

從拿槍指匪的高級督察羅sir,到拿槍指夥計,再到拿槍指自己。

邱禮濤影片中一貫傳遞的“天地不仁,那就以暴制暴”、“程序有問題,那就踐踏程序”樸素正義觀,在這警匪與共的舞台,得到了360度的充分應用。

因此,《談判專家》劇作上的好看和緊湊,歸根結底來自于劇本的“戲劇性”堆疊。是由于在同一個人身上,情境的極速演進導緻立場切換,使得單線叙事随情節推進産生了“複利”,因而戲劇張力拉滿。

而劇作技巧之餘,細究爆裂硬核的行動背後,其實是一套理想到近乎純粹,沾不得一點官僚和世俗的價值觀。這又為影片平添幾多人文關懷。

人文色彩,除了主線,其實也來自配角和周圍環境的烘托。

劉德華的表演,可能是他生涯最佳(我認為)。他不再是劉德華,而是角色陳大偉。他聽電話時唯諾而順從,他問警官買外賣還擔心四十塊不夠要先欠着,完全就是一個被境況逼到無路可走但本性善良老師的可憐人罷了。

同時,整個事件發生的舞台,也設置精良。

媒體的旁白作用和對嫌犯心理的推波助瀾,将聚焦的警匪事件置于更大的輿論場和社會場。

此外,在警察群體内部,同僚間幾十年的熟人關系,又形成了一個内部的“小社會”——在白紙黑字共識的警隊規矩水面之下,既會有為一己私欲而去逾越規矩的人,也有因少時相識的信任,頂住規矩壓力去保護手足的人。

很喜歡粵語裡,香港警察對同事的稱呼,一是“夥計”,一是“手足”,這似同胞、似親人、血濃于水的關系之中,是戰友的集體榮譽感和生死與共的共同體,也是利益與情感的撕扯、手心手背都是肉的糾纏難分。狙擊手槍口是否要擡高一寸,這一刻他内心的鬥争,又是一處戲劇性的高光。

看完我都有點缺氧呼吸急促了。很滿的影片,從大節奏上,周邊環境細節上,方方面面都很夯實。

一本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