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醜1》2019年橫空出世後,以5500萬美元的成本,搏得全球票房破10億美元,跻身影史投資回報比最高的電影,并狂攬當屆奧斯卡9項提名,創造了現象級IP神話。

于是華納兄弟豪擲2億美金,鋪天蓋地宣發,引全球粉絲翹首等待4年的《小醜2》......

迎來史詩性大撲街。

...
想當年《小醜1》一騎絕塵票房霸榜,而今已上院線1個月的《小醜2》排在...第29位,比《特技狂人》還低2名(尴尬

《小醜2》的轟動式失利,結合《小醜1》石破天驚的成功,怎麼看都像是一個充滿戲劇性的joke。

一個價值2億美金的笑話 ????
今天在全球媒體,罵小醜2都是一種政治正确,不會犯錯的選擇????

...
小醜2為啥這麼爛

...
小醜2哪裡做錯了

...
小醜2,惡心你沒商量

就在《小醜2》的爛屬性幾乎要蓋棺定論時,曾執導《低俗小說》、《殺死比爾》、《落水狗》的鬼才導演,昆汀·塔倫蒂諾,卻直挺挺跳了出來,在一檔播客節目中為《小醜2》正名。

...
昆汀的語言,依然是那麼生動有趣!!!

除了種種牛逼,其中最點睛的一句點評是:

導演本人就是Joker????

看完,我簡直想跟昆汀隔空擊個掌!!!

所以今天,順着輿論紛擾,我們來好好聊一聊——

Why?

小醜2差評種種,究竟是電影本身太爛,還是有其他場外因素?

或許我們可以先抛開所有雜音,隻看影片本身:小醜2到底是不是真牛逼?

長文,閱讀請留出完整的5分鐘。

Fantasy幻想,才是一切高潮的核心

為什麼低成本制作的《小醜1》,推出後能得到全世界觀衆的矚目?

因為它成功創造了一種幻想,一個偶像,一個符号: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再像普希金建議的那樣,不要悲傷,不要心急......看看小醜,他站了起來,即時滿足式地fuck the world。哪怕問題并未得到任何本質解決,哪怕對社會,對個體,又造成了新的傷害。

而這樣的宣洩心态,雖不是正解,卻是這個愈發分裂和急躁的世界裡,人人可以共情的。身為社會理性人的束縛,于幻想世界不複存在——因為有Joker來代替人們上房揭瓦。

導演洞悉小醜作為幻想投射對象的實質。所以我認為《小醜2》的精彩之處(或者令很多粉絲失望之處),恰恰是它不願意自我重複,拒絕以符号化的怼天怼地、激發沖動的腎上腺素、計算精巧的乖張舉止,打包成情緒價值喂給粉絲——

而是繞到了月球背面的陰影。在一個全新的維度上,拓寬了fantasy的定義。準确來說,《小醜2》在前作基礎上,演繹了“幻想”的三層境界——

1

片名的“雙重幻想”

由于Lady Gaga(扮演小醜女Harley,或稱Lee)的加入,男主角(Arthur)體驗到了愛情——這種極緻的幻想。

什麼是愛情最美妙的瞬間?

是當你發現,孑然一身掙紮在世間的你,被另一個相似的靈魂看見了。你驚訝ta跟你的思想經曆,如何契合共振。你也堅信ta一眼就讀懂了你的痛苦,孤獨,和欲望。你還天真地以為,自己的孤獨,從此會漸漸隐于塵世,在人間煙火的蒸騰中徐徐飄散。

——是幻想啊。

歸根結底,我們愛的還是自己在水中的倒影。是世上存在另一個人,無限看見、認同、迎合我們的“自我”——無論是波光粼粼的耀眼,還是水下的幽深不見底,全盤接納。

當一個有潛質的人出現時,我們動用幻想,拼命叫ta向這個角色上靠近。

然後,我們便可以蒙蔽雙眼,沉浸在愛河之中,甘之如饴。

這個可以說是浪漫,亦是終極自戀的心理動态,影片并非通過表面上的擁抱親吻、或大段傾吐愛意來展現。

小醜2,極為克制。

僅是寥寥幾句台詞,眼波交彙,愁容舒展,Lady Gaga便給出了滋養幻想的最佳素材,而華金的臉上映出了“隻是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的悸動。

Arthur第一次在精神病院的走廊碰到Lee時,二人并未交談過密。
Lee隻是“輕描淡寫”提到,她的童年如何不幸,還流露了對這段經曆的戲谑。
但這深埋在嘲諷和不屑中帶刺的哀痛——Arthur,或者小醜,可太熟悉了啊。
旋即,Arthur的神情裡,那種靈魂被擊中、壓抑不住的意外之喜,一點點漫溢出來。

這一段,從邂逅到一眼fall in love:微妙,舉重若輕。美得恰如其分,也細思極恐。

...

然後,就像所有美夢,或早或晚,都會有破碎的一天——

2

愛情幻想的破滅

世上最可怕的感受,或許不是從未擁有。

而是得到過、絢爛過,相信過......

再從捧着呵護如至寶的手心裡,強行剝奪。

影片中,Arthur對Lee有過兩次動搖:

一次,是獄中經律師提醒,開始懷疑Lee的真實背景和接近他的動機。

另一次,是在小醜一跳成名的台階上,Arthur想帶着Lee遠走高飛,Lee卻一直心不在焉以歌聲應答。

Arthur終于忍不住了:I don't want to sing anymore!

這其實就是題眼了。

Lee愛上的隻是小醜的面具,是在幻想舞台上唱歌跳舞,引世人聚光的虛榮心

——而非面具下的人,Arthur。

導演希區柯克拍過一部《迷魂記》,也是類似的主題:男人愛上女人的面具,扮演面具的女人愛上男人,男人強迫脫下面具的她扮演面具......

或者《甄嬛傳》皇上那句“莞莞類卿”,何嘗不是異曲同工。

這套經典的戲劇内核,在小醜2的故事框架下,融合得嚴絲合縫。這也是影片深得我心的另一個原因:戲劇張力飽滿。

...

但,就像小醜女不願意接受Arthur,隻想要Joker。

片中的粉絲,媒體,更不希望故事的真相是如此的平淡。

戲裡戲外,“小醜的粉絲”與“小醜電影的粉絲”,默契地共同失望,共同放棄對Arthur人物本身的關注。

這樣的互文,格外有趣。好像一場身臨其境的大型行為藝術。

4

好好說話!幹嘛又唱又跳!

除了人物的逆轉(或者說深化),小醜2備受質疑的,也是從劇情片變成了musical(音樂劇),經曆了genre(電影類型)的華麗轉身。

名垂影史的經典續集,像《教父》三部曲,《黑客帝國》三部曲,《玩具總動員》四部曲,無論續集如何在前作基礎上拓寬設定,其類型片歸屬始終不變。

但我個人認為,音樂劇作為一種稍顯過時的電影門類,與本片的刻意複古風格,其實挺搭。

就像昆汀說的,聽出了一種老調新唱的全新意味——越是聽得耳朵起繭的歌,演起來越是颠覆。

同時,哪怕抛開美學,單從人物動機上,也很可以理解為何Joker在這一部裡“一言不合就唱歌”——

你在很累很疲憊,環境很荒誕,壓力很大的時候,會不會突然有種沖動......

就莫名很想笑?還很想唱歌??

其實我是會的????

據了解(不具有統計學意義),不隻我本人,身邊一些朋友在壓力山大時,也會有類似的反應。

我猜測,這是人腦的一種保護機制。過剛易折。當外界壓力對心理造成過重的負擔,人是需要有一個出口,一個fantasy world,躲進去,瘋狂啃食一些多巴胺,才能緩緩積蓄一些力氣重回現實。

所以小醜2以歌舞片承載,這看似詭異古怪的設定,背後有心理學成因。

從呈現上,片中百老彙式的載歌載舞,甚至還不是今天的現代化寬街,而是穿越回lalaland(愛樂之城)緻敬的老式歌舞片......那個年代的舞美和演繹,确實會令當今觀衆水土不服,看來刻意造作,與主線劇情語境脫節。

...

同樣完全從人物角色出發,寫一個人是怎樣的人。然後因為ta是這樣的人,所以發生了一些事,觸發另一些事。

所以,觀衆會看到這個人身上,層層疊疊發生了很多事,甚至可能一直在反轉,或者說情緒變化頻繁。

可是,所有事情的發生,都非常合理,因為“人”本身就是複雜的,非線性的。

就像,小醜從紐約受審完回到監獄餐廳後,是怎麼擦槍走火,從一個眼神交換,引發一場暴動。就像,Arthur與Lee初識時,走廊上的相識一笑。‍‍就像,電影剛開場時那麼長的鋪墊,觀衆沉浸式代入Arthur,體會獄中行屍走肉毫無尊嚴的生活日常。

就像,小醜在法庭上的最後一次審判,他本意是要端起表演型人格,再一次潇灑自如嘲弄公堂。

突然之間,法官開口:Arthur你注意,這裡是法庭,不是comedy club。

馬上,他人就像洩了氣的皮球一樣,肉眼可見,整個人從鬥志昂揚的Joker,變成了Arthur的狀态。

雖然他的臉上,還塗着Joker的油彩。

這時觀衆會明白,噢,原來他撐起那個表演的面具時,内心是虛的。

Arthur為什麼需要去扮演Joker?正因真實的Arthur對他來說太不酷了。是一個充滿了傷痕的,他自己都不想面對的角色。

所以Joker的面具是非常容易被戳破的。當有人在他面前,當着大庭廣衆,在他正要去扮演這個角色的時候指出皇帝的新衣,他的自尊心就碎了一地。

華金的臉,是“整個垮掉”的表演方式。雖然他還塗着Joker的油彩。

他虛弱到,沒有辦法維持僞裝的形象。他快快嘟囔了一句:I can’t do it anymore, 然後開始坦白自己作為Arthur殺了6個人的罪行。

一切都發生得那麼自然,不需要過多台詞,不需要旁白畫外音,隻用人物推動表演,水到渠成。

...

Joker的誕生,就是造神的過程。

借由暗線,我認為導演想說的是:其實,我無意當神,也不想做一個造神的人。我就是Arthur,想好好講人物内心戲。

但随着第一部意外變成爆款,甚至造成潛在的惡劣影響(Joker真人模仿),導演也在這部戲裡can’t fake it anymore——

Lee: We need to give what the audience want.
我們得讓觀衆得償所願啊
Aurther: No, I can't make it anymore.
我做不到了

你們想看小醜繼續很嗨到處搞破壞是嗎?可以,我都能拍。

所以影片中間有整整1個小時,都是這些橋段。

但這都是裝的,是假的。你們都活在你們的幻想裡。

我不想給你們你們想看的東西。我最後揭露給你們看,Fantasy的實質是什麼

還喜歡嗎?????

...

可是,這個世界吊詭的運行邏輯在于,它是不允許你肆無忌憚做自己的。

隻有在同一條路上成功,再成功,花式累積複利,你才能攢到足夠多的名望和資源,直到可以完全置身事外講自己想講的。

所以如果導演确實是蓄意從創作意圖上,就與商業邏輯、與市場、與票房作對。

那麼,他也會一定程度上被這“藝術家的任性”反噬到。

市場和粉絲,通過票房,給出了答案。

Lady Gaga在《小醜2》的宣傳采訪時說:

The vision is risky. She loves how rewarding it is to do somethingrisky, and the movie is surreal.(這部電影的設想是超出常規有風險的。但她喜歡冒險所帶來的收益,而且這部電影怪誕夢幻)

我認同,也真的很喜歡這部影片的美學、叙事、沖出熒幕直抵人心的怪異、與現實的共振。

隻是可惜,資本市場的懲罰,相比起留下一部後世會真正銘記的好作品,或許會來得更早一些。

(本文原發于公衆号:看薦TheSh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