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抑后扬,逆风翻盘。电影《封神第一部》在院线走出一条漂亮的逆袭曲线,截止至十月初票房破25亿,进入中国影史TOP23。

与电影一同火爆的,还有《封神》相关“周边”,比如火速上马的“团综”。

这档团综是被观众“逼出来”的。在主创人员路演之时,就有观众表示现有物料不够看,希望能有更多展示演员成长的内容,于是这档节目火速上马,从“自来水”喊话到节目定档,只用了24天。

...

那么这档火速上线的团综实际表现究竟如何?它的出现又能给剧综联动带来什么样的新思路?冷眼想先从节目本身聊起。

...

24天上马,《封神训练营》成色如何

简单概括,《封神训练营》是一档主创团队“自己看自己”的节目。芒果tv将乌尔善导演提供的180T的原始资料剪辑成片,演员们在直播间观看。

与其他“冷启动”的节目相比,《封神训练营》的参演人员虽然只是娱乐圈新人,但关注度很高,所以虽然节目首期上线时间是在工作日的中午,播放成绩却很亮眼,在多个榜单拿下TOP1。

...

具体到节目本身,冷眼想用“快”和“巧”两个字来概括。

先说“快”。

《训练营》上线速度之快,放在整个综艺行业都属罕见。冷眼查询了相关报道,发现封神团综的观察室部分只用了1天集中拍摄完成。跳出所谓“宠粉”的星粉关系角度,“团综”的快速上线,与电影主创团队希望进一步延长热度有关。

除了上线、拍摄速度快,《训练营》本身的节奏也很快。在节目开播前,芒果台曾释出每一期节目内容的大致概括,首期节目内容为“万人入神海筛+千人海面现场重现”。仅看这个标题,冷眼原本以为第一期内容会全部与海选有关,但没想到海选部分并没有一股脑地“倒”给观众,而是选取了妲己、质子们和小哪吒等几个角色的面试进行重点呈现。

...

据悉当时参加《封神》海选的,不乏具备高知名度的爱豆、演员们,制作团队并没有因为他们的话题和流量保留这些内容,看似可惜其实更符合观众“看《封神》演员”的诉求,这也让节奏更紧凑,进入主题速度更快。

再说“巧”。

如果按照传统“团综”的拍摄方式,应该是把主创们聚在一起,想一个新的主题,比如“一觉醒来从商朝穿越了”,然后设计游戏环节、找人物关系做内容。这样做不是不好,只是拍摄时间太长,还要协调演员的档期,很难承接住当下电影的长尾热度。

《训练营》选择了一种很巧妙的方式:整理剪辑过去的物料,使用reaction的模式,演员和MC一起看过去的自己。这么做一方面能够保证节目快速上线,接住暑期档的热度;另一方面,演员在reaction过程中,往往又会透露出节目中没有的信息增量,满足观众get更多电影台前幕后需求的同时,每个演员的个性也在这过程中变得鲜明。

...

比如说第二期,小哪吒武亚凡透露,因为是小朋友所以他独享一张饭卡随便吃的待遇,而质子哥哥们因为太馋,总拜托他去买饭,小哪吒甚至被问“你怎么这么能吃一天吃十几顿”。在大家的互相吐槽中,又牵出了妲己扮演者娜然和邓婵玉扮演者那尔那茜晚上偷偷溜出去吃火锅的小故事。

...

仅仅几秒钟的片段,就道出了演员们在训练营的“苦”与“乐”,真实又鲜活。

作为一档24天上线,观察室集中拍摄仅用了1天的节目,《训练营》最终呈现的水准已经超出了冷眼的预期,如果是10分制,可以打到8.5分。

那么1.5分扣在了哪里?冷眼觉得大概与上线太快,打磨不够有关,节目中的一些细节部分,让人有尴尬的感觉。

比如每期节目讲到什么趣事,MC吴昕总会cue主创们现场重现。冷眼一看到这,就有种小时候被家长于众目睽睽之下叫起来表演节目的感觉。特别是一个人表演完还不够,要cue好几个人一起表演,未免有些尴尬。

...

这个环节无疑是在回扣电影大主题《封神榜》,遗憾的是设计上与整个节目有点若即若离,有它没它都可以,很鸡肋。如果能在演员接榜后,再多一段关于这个人“最XX”的小片,也许观感上会更有整体性一些。

但瑕不掩瑜,《封神训练营》仍旧是一档水准线之上的节目。

...

首先,团综的受众是粉丝,他们对爱豆的日常已经很熟悉,所以希望看到在新的环境、新的条件下,激发新的关系。

而售后综艺的受众是剧迷,他们熟悉的是剧中的角色而非演员本身,他们想看到的内容要围绕着“剧”本身展开,而不是直接另起炉灶,看与“剧”关联性低的新东西。

往往剧综联动类综艺,多采用把原班人马聚在一起“干点什么”的方式,实际上有点舍近求远。观众想看的,不是“这群人一起干点什么”,而是“这群人一起干过什么”。即“他们是如何成为剧中的他们”。

...

但售后综艺,又和真正的熟人综艺不同。演员们之间的“熟”,是由剧串联的、与剧有关的,就像我们和同事的共同话题基本都是吐槽老板,所以节目的主题是要扣回“剧”上。

再次,售后综艺在某种程度上,也承担着把演员与角色剥离,让大众认识ta是谁的功能。团综则属于“圈层特供”,两者功能性不同。

...

最后,与更熟悉如何和粉丝打交道的爱豆不同,很多演员性格是慢热的,是玩不起来的。与其大家尴尬做游戏,倒不如这种reaction的模式让他们觉得舒服。而且人放松下来了,才更容易吐露一些不为人知的幕后秘密,这不就又回扣到了观众的需求上。

从经费、档期角度来看,reaction的方式无疑对经费要求更低。观众想要看到的是演员们,他们在哪儿拍摄,是5A景区还是棚内其实没那么重要。而且《训练营》这种一天集中拍摄的方式,也更容易协调演员们的时间。

当然,不止《封神》很多热门影视剧项目播出破圈后,都有剧迷“求拍摄花絮”,甚至滋生了代拍产业链。这种把剧中拍摄素材拿来做reaction的做法,更适合这些影视剧项目,也更容易承接住“播后热度”。

仅有六期的《封神训练营》,还存在着改进与提升空间。但它的出现,确实为有需求没热度的售后综艺提供了新思路:与其琢磨新主题新玩法做加法受累不讨好,不如给观众看他们真正想看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