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板不知道的我》是由BOSS直聘发起的职场纪实节目,旨在从老板和员工的职场关系入手,呈现一个真实而复杂的职场人群像。

今年四月,《老板不知道的我》来到了第四季。这一次,BOSS直聘联手江苏卫视,从环节设计、人物故事和制作手法上面都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也增加了综艺节目常用的“观察室”设置,意图在走心的纪实内容中提炼出更多的信息和知识点。

...

《老板不知道的我》找到具有广泛共鸣的职场关系作为切口,并通过真实的人物故事引发了观众的共鸣,在全网的内容中找到了自己的独特性。

从第一季开始,冷眼就一直在关注它的内容表现和模式升级,可以看出,经过整整三季的打磨,节目组已经找到了一个好的模式,完成了“呈现职场关系”的目标。

在模式的探索完成之后,可能节目组接下来需要思考的是:

老板和员工之间的关系的确是一个社会痛点,但是如何去提炼和剖析这个痛点,让其更深刻和尖锐,同时,展现更多更根本的职场问题,引起更大范围的社会议题讨论,或许这可以成为节目后期实现突破的关键。

...

核心三问:为什么谈?谈什么?怎么谈?

任何一档谈话节目都要回答四个核心的问题,即谁来谈,为什么谈,谈什么和怎么谈。《老板不知道的我》已经解决了谁来谈的问题,那么冷眼就另外三个核心问题对节目的第四季重新进行发问。

首先是“为什么谈”的问题。第三季播出时,冷眼在文章中提出,前三季节目只停留在职场问题的基本呈现上,每一位和老板进行对谈的员工,实际并没能在对谈中解决任何工作里出现的问题,导致“和老板谈”变成了一个形式大于实际作用的“伪命题”。

在第四季节目中,这个问题可以说是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员工和老板谈之前,都有了相较更明确的诉求,且这个诉求都会在谈话的结尾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

例如在第一期张晓龙礼学工作室的员工张红和老板张晓龙展开的对谈中,张红的诉求是由于家庭和身体的原因,无法再长期进入影视剧组工作,希望能够转行做职场礼仪培训,也为公司拓展新的业务。

节目组跟拍了她的家庭生活场景,让观众对她家庭和职场无法兼得的困境更有共鸣。同时,她提前向老板张晓龙进行了职场礼仪培训的试讲,体现了员工的诉求并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经过了充分的思考和准备。

...

通过对谈,张晓龙认可了张红新的方向,工作室也正式开始筹备职场礼仪师的业务。

第二期中前《奇葩说》辩手现自媒体创业人储殷和公司唯一的员工小高之间的矛盾可能更能引起年轻观众的共鸣。作为自媒体创业公司的员工,小高的生活和工作无法分开,每天24小时待命,身兼数职,她希望能有自己看书发呆晒太阳的时间。

为了更清晰地呈现小高的困扰,节目组打印出她一天的工作事项,送到储殷和观察室嘉宾手中,其庞大的工作量让储殷和观察室嘉宾都震惊不已。

而通过最终的沟通,储殷答应给她涨薪并增加人手,他们的合作关系也得以继续下去。

...

在第四季的对谈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一段关系都有了一个更为明确的矛盾,嘉宾的谈话也落到了具体的诉求上面。

更为完善的是,每一期的诉求其实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有的老板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如储殷给小高加薪和增加人手。有的老板和员工则更加了解了彼此的想法,解开了心结。

很显然,“为什么谈”这个问题在第四季中得到了很好的回答。

其次是“谈什么”的问题。

虽然这一季节目对矛盾和诉求做了更清晰的提炼,但是在“谈什么”的呈现上还是有待完善。

这一季节目中,员工在谈话前都填写了一个调查表。对谈一开始,老板会拿到这一份调查表,谈话由此开启。

...

调查表是一个很好的设计,可以让老板看到员工当面很难表达的真实想法,也能够打开两人之间的谈话场。但很遗憾的是,调查表这个工具并没有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首先,调查表的内容不够完善。

调查表只向员工发放,表中问题包括“上一次跟老板沟通的时间”,“目前对职场的满意度”,“老板对我的评价和盲点”等几个大类问题。

但很遗憾,节目组设计的调查表并没能让员工十分明确地写出想要提问老板的问题,也没有标注出员工对老板具体的诉求,整体信息的收集较为笼统、模糊,还是停留在了最基础的“工作情况了解”上,导致节目的内容重点不够突出。

其次,既然是双向的沟通,如果能设计一份调查表给到老板,那么也能让员工了解老板多一点,谈话时双方可能会更有所抓手。

除此之外,节目中老板与员工的实际谈话内容跟调查表的关系也不够紧密。对话的过程缺少明确的流程和问题梳理,导致两位素人之间的谈话主题显得较为散漫,无法层层推进,直指要害。

...

冷眼认为,如果节目组能够更好地利用调查表的元素,提前做好问题的梳理和罗列,让调查表成为推进两人谈话的工具,充当一个“隐形主持人”的角色,那么嘉宾在谈话过程中就可以循序渐进,有的放矢。这样可能会让“谈什么”这个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

最后,是“怎么谈”的问题。

受制于纪实类风格和节目制作的体量等客观条件,《老板不知道的我》此前的主要形式一直都是面对面的谈话加上嘉宾的纪实片段。

在第四季,节目终于迎来了“职场观察团”的设定。

第四季的“职场观察团”由王晓亚担任主持,BOSS直聘CEO赵鹏、主持人李响、前《奇葩说》辩手高庆一、原火箭少女101成员赖美云共同参与。

观察团的加入对节目的功能性起到了显著的提升作用,每一期出现的职场故事与谈话内容都借由观察团之口得到了更清晰的梳理。

而这其实满足了职场类节目非常重要的“知识点”需求,在观看职场类节目时,其实除了寻求共鸣,观众通常也希望能够在其中收获一些职场的小技巧,例如 “如果我遇到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办”。

另外,观察团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嘉宾对谈时较为平缓的节奏,在关键时候形成了信息的密集输出,让整个节目的节奏在快和慢之中有所起伏。

更值得一提的是,观察团作为旁观者,其也能站在更加客观的角度去看待双方的矛盾及行为,为观众提出更多元的观点和辩证的思考。

...

至此,观众既可以在素人的故事中实现情感共鸣,也能在观察室中获取足够的职场知识点,《老板不知道的我》作为一档职场类节目实现了情感和功能的兼得。

而对于节目的整体效果来说,与往季相比,第四季的节目,在“为什么谈”和“怎么谈”的问题上也得到了非常有效地改进,让职场矛盾和人物故事更加落地可感。

如果可以在对谈的问题层面做出更好的引导和设计,则会是一个更为圆满的升级。

...

找到痛点还不够,更要精准突破

职场节目的切口很多,有的观察某一特定的行业,有的讲述特定人群的职场故事。

《老板不知道的我》将视角放在老板和员工的关系上,已经是一个成功的开始。

上下层级的相处是每一个职场人都逃不开的终极议题, 试问有多少员工在背后默默吐槽过老板,又有多少老板在抱怨管理之难?

老板和员工复杂而紧张的关系已经成为了职场中覆盖范围最广也最令人头疼的焦点问题。

...

在选择了一个极具讨论度的切口之后,《老板不知道的我》第四季将老板与员工的矛盾落实在了具体的人物故事中,引出了“强势老板和不够自信的下属”,“高负荷工作没有生活”,“闺蜜变上下级关系”,“职业发展遭遇瓶颈”,“老板不放权”等多维度的话题。

在模式的探索中,节目组也找到了“对谈”、“纪实”和“观察室”三者的平衡状态,通过对谈直接展现矛盾和诉求,通过纪实内容让人物困境可感,通过观察室总结信息和提供多元观点。

总体来看,《老板不知道的我》经过四季的积累,可以说是已经修炼好了自己的内功。

但冷眼必须诚实地指出,目前《老板不知道的我》依然缺少一个足以让它爆发的破圈点与鲜明的IP效应。

纪实类节目没有综艺内容的宣发体量,也没有明星担任吸引观众的第一要素,是一个在制作上十分残酷的现实。因此,要想实现大众化的传播,《老板不知道的我》明显还需要对痛点进行更深刻的剖析,让矛盾更加集中和尖锐地呈现。

...

或许在后续的制作中,节目可以考虑将分散的主题集中在一个具体的职场场景和矛盾中,让观众首先形成对节目IP清晰而强烈的认知,唤起观众的分享欲,助力节目的传播。

回顾节目的发展历程,冷眼看着《老板不知道的我》从一档单期10分钟,用于品牌宣传的短视频节目,发展到如今台网合作的节目体量,其过程实属不易。

节目通过纪实的方式,呈现了职场人的真实困境。而随着节目的不断成熟,《老板不知道的我》也开始对员工的实际问题起到了一定的解决作用,搭建出了一个有效的老板和员工沟通的平台及典范。

在如今众多更偏娱乐向的真人秀节目中,《老板不知道的我》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值得尊敬的“逆行者”,实为一部良心的作品。但冷眼更希望的是,这样的用心、踏实的节目,在未来能够找到有效“破圈”的方式,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