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母親,母親!對你來說,我還是個孩子——為什麼我不能投入你懷中痛哭?為何我總要堅強而鎮定?我确實比一個孩子大不了多少,櫃中還挂着我兒時短小的褲子——那不過是不久以前,為何都成了過去?
我根本不該回來休假。在前線,我麻木冷漠,時常絕望。現在我再也做不到了。我本是個士兵,現在卻隻是一個為自己、為母親、為無休無止而不得安慰的一切感到痛苦的人。
我感到害怕,不敢繼續想下去。這條思考的路通向深淵。現在還不是想這些的時候,但我不會放棄。我會守護它,保存它,直至戰争結束。我的心在跳動:難道這就是我曾經在戰壕中想過的唯一而偉大的目标,是人類經曆了一切災難後,為了生存而尋找的目标?難道這就是為了不辜負這段殘酷的歲月,為戰後生活找到的使命?
我很年輕,才二十歲。我對生命的認識,唯有絕望、死亡、恐懼和聯結着痛苦深淵的失控的淺薄。我看見民族間被迫為敵。人民沉默、無知、愚蠢、順從,無辜地互相殺戮。我看見世界上最聰明的頭腦在制造武器和言辭,好讓這一切更精妙、更持久地延續下去。而在這裡、那裡,在全世界,我的同齡人都和我一樣,看着這一切;我們這一代人都和我一樣,經曆着這一切。如果有一天我們站起來,走到父輩面前,要求清算,他們該怎麼辦?如果一個沒有戰争的年代來臨,他們還對我們有什麼指望?幾年來,我們的工作是殺戮——這是我們人生的第一份職業。我們對生的認識局限于死。以後會發生什麼?我們會變成什麼樣?
——以上均節選自埃裡希·瑪麗亞·雷馬克《西線無戰事》,姜乙譯,上海文藝出版社2021年版。
1
如果仔細琢磨,會發現比起雷馬克的原著,2022年的這部《西線無戰事》顯然表現平庸。
首先,和戰争的緊迫感恰恰相反的是,小說的叙述其實相對較為平和、冷靜。這樣的叙事節奏與方法反映了主人公保羅竭盡全力在正常的生活秩序與戰場的殘酷之間掙紮的情形,而這在他親手殺死那位法國士兵(也是他第一位親手殺死的敵人)之後開始失控:内心獨白越來越多,沮喪、無力的氣氛開始籠罩。
而電影從始至終都在營造戰争的“恐怖”(這個詞應該非常恰當)氛圍,它确實為觀看者帶來無與倫比的沉浸感,然而丢失了原著小說中描寫從冷靜到失控、希望到絕望的變化過程。文字的力量顯然更強。
其次,去掉保羅放假回鄉的情節讓人物變得不完整,同時損失了一部分主題的表達。如上文摘錄,保羅曾有一段時間離開戰場、返回家鄉,而正是這一段看似美好的經曆讓他失去了得以支撐其正常活下去的根基。“休假隻會讓往後的日子更艱難”,他必須去看望永遠失去兒子的同伴母親,必須面對不久之後又要分别的、他自己的父母,必須親眼目睹他的人生、他的世界離眼前熟悉的景象越來越遠。以前,他不了解戰争,并未察覺異樣;戰争不知不覺擊垮了他,他已經完全無法融入眼前的世界,——他知道了戰争的真相。他已經死了。
這些都沒有在電影中體現出來。這些恰恰是原著小說最精華、最偉大的部分。而額外加入的高層談判戲倒是為影片增添了一層意義的維度,使得觀看者思考上層統治者與前線士兵之間的關系,是否前者的一個小決定就能導緻後者的死亡?即使如此,這樣的思考在戰争片中并不罕見,加入這樣的情節并非加分項,甚至有些時候還顯得多餘。
最後是一個非常隐蔽的問題:這樣的反戰主題電影真的能使人們熱愛和平、反對戰争嗎?這部電影通過大量寫實、直接的戰争描繪,從感官上讓觀看者厭惡戰争的存在。血肉橫飛的場面背後,一定是一張張皺起眉頭的面龐。然而,缺乏更深層次的挖掘,電影中的人物終究和戰場上的士兵一樣,成為了指揮家手下的棋子。看不到小說中充滿深度的描繪,失去了充滿哲思而令人悲傷的自白,戰争電影真的能達到其預期的效果嗎?看看漫威電影吧:哪一部電影不是在戰争中開啟高潮部分的演繹?不管承不承認,那就是戰争,而戰争似乎深深刻在了人類的DNA裡。
2
坐在屏幕前的我,一定是在正确的時間、正确的地點觀看了這部《西線無戰事》。盡管它的改變比起雷馬克的原著并不完美,但毫無疑問一流的制作水準依舊能讓人體會到戰争給年輕的士兵們帶來的創傷。印象最深的莫過于戰壕中的那一刻——和保羅一樣,法國士兵也是年輕人,湛藍色的眼眸在污泥中依舊閃閃發光。背後的槍聲傳來,他的生命結束了。
他也許和保羅一樣,在法國讀了書,後來上了前線;也許和保羅一樣,有幾個鐵哥們,後來紛紛在戰場失去生命。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他們都在統治者的言語之下,投身于這場注定悲劇的戰争。
而戰争的殘酷之處就在于,也許你意識到了戰争的真相,卻無法停止殺戮。戰争的殘酷一定會将士兵腦海中被植入的印記清洗幹淨,然後紛紛醒悟,真正知道到底什麼才是值得自己投身奮鬥的東西。然而戰争已經開始,負罪、恐懼和迷茫會永遠伴随着戰場上的每一個人,即使戰争結束,這一切都不能被消除,直到他們死去。
這才是戰争最恐怖的一面。
3
我們身邊會發生戰争嗎?答案是肯定的。任何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都能認識到,那場戰争是不可避免的。号角還未吹響,但準備是實打實的。去年開始的戰争則告訴我們,非正義的戰争不僅國際上得不到支持,國内也難征兵。
那麼問題就來了:誰來區分正義與非正義?在這片土地上,決定一切的是那隻黑箱子中看不見的手。精心設計的話語會被強制刻進每一個人的腦海裡,然後戰争便開始了。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到那個時候,不會有人關心對錯,因為已經失去了意義。而戰場上的每一個人,便要為認同或不認同的“共同目标”,獻出自己的一切。
(7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