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負盛名的電影節--戛納電影節(Festival de Cannes),它是藝術家自由表達的象征,是非政治化的(這也是某種政治立場),是全球藝術家平等的象征,但是,這在今天并非事實。 這是一部名副其實的好電影嗎? 很難說,這是一部适合戛納的電影嗎? 是的,就是這樣。 其中的痕迹非常明顯:冗長、乏味、圓滑、連貫的審判,平庸的攝影,一切都彌漫着一種怪異的氛圍,一種毫無結果的莊嚴氛圍。

因此,讓我們來理清一下:如果我想了解一條審判的記錄,我可以去當地政府的網站上閱讀,或者觀看一段非常 "真實 "的庭審監控記錄。 Justine Triet,顯然是一位知道該怎麼做的導演,然後她決定在影片中加入一些自己的解決方案,比如那些晃動、縮放、類似 VHS 錄像機的片段。 我不知道你們想起了什麼,我想起了這是阿巴斯的CLOSE-UP,和影片框架基于黑澤明的IKIRU和Rashonmon的混合體。 但在這裡,清晰幹淨的電影鏡頭穿插其中,成了幹淨牆上的一隻蒼蠅,讓整部影片變得詭異。 我們所期待的 "真實 "部分成了布萊希特式導演的自反,但這并不應該是這裡真正的應有之義,這是我所感知到的導演在不知覺中徹底搞砸的部分。 整條呆闆的審判成為整部影片中最令人難以忍受的場景,事實上,這也是這部影片的主要内容,将其壓縮到一小時之内在藝術上沒有任何區别,但為什麼要那麼長呢? 電影影感的連貫性、戛納電影節的美學以及這種惡俗的白人法語和英語混合對白。

中國著名影評人戴錦華昨天在北大發表了關于本片現實主義的謬論,我認為對于巴贊的現實主義分級來說,這可能是其中現實主義成分的最低水平。 并不是每一部反戲劇電影都是現實主義的,導演在藝術效果上的妥協是需要批判的,但我們都看到戴錦華顯然知道如何以一個反公衆影評人的身份來假裝影評人(很确定Pauline Kael就是她的人設),而不對電影真正的内容負責(這是與Pauline Kael不同的部分)。

裡面的孩子們是一個枯萎的目的。 我們期待看到孩子們在影片中做一些不是 "孩子 "做的事,讓他們自己去道德化。 在羅西裡尼的《德意志零年》、德-西卡的《偷自行車的人》中,孩子們是現實肮髒世界的異質,他們見證了這個醜陋的世界,并将一切道德化。 但在《墜落的審判》中,這個孩子其實并沒有一個明确的位置,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他并沒有被描述得天真無邪,沒有被道德化,他從一開始就表現得像個成年人,僅此而已。 如果我們将其替換為女主人公的朋友或其他什麼人,效果會是一樣的,甚至會更好,因為他出現在這裡多少有些奇怪,有更或者說是導演的邯鄲學步。 在《偷自行車的人》中,我們直接看到了這位父親在意大利社會中掙紮的全過程,而在《墜落的審判》中,我們看到的是,導演是多麼刻意地想把它道德化,為了一個不夠道德化的故事,除了結尾處希區柯克式的兩個案件相關的異性戀男女相互擁抱。

在北京大學發生的事情比本片有趣得多,它确實顯示了戴錦華和其他中國老學究對電影的一無所知。 如果用女權主義的标準來衡量這部電影,那麼從 1 到 10 的評分标準中,這部電影大約是 1 分或 2 分。 把這一點扯到女權主義上,實在是合理可笑。 但戴錦華又是聰明的,她欺騙了所有的人,欺騙了所有的電影愛好者,欺騙了所有的無腦女權主義者,來建立自己的聲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