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格曼在《锯屑与马戏团》(Sawdust and Tinsel, 1953)中拥有他自己的流浪剧团;小津安二郎则两度拍摄《浮草物语》(The Story of Floating Weeds, 1934)及其重拍版《浮草》(Floating Weeds, 1959);接着,安哲罗普洛斯拍出了那部名为《流浪艺人》(The Traveling Players, 1975)的电影。而在费里尼的首部电影处女作《歌舞小集》(Variety Lights, 1950)中,他的处理方式更接近于《浮草》:二者都围绕着一位马戏团领头人展开,他与身边人展开了一种万花筒般的爱情关系,但最终,这一切又都归于一列火车上与旧日伴侣的相遇场景。
在这部作品中,费里尼在摄影、调度与导演各方面皆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光线像散点一般洒落各处,角色则在前景与背景之间浮动穿梭,展开各类生动的表演。这种结构完全与伯格曼的电影风格相对立。费里尼所营造的布景是一种神秘的空间,不强调对角色的清晰塑造,动作层出不穷地爆发出来,而真正的天才之笔在于——最终他抽离出电影的主要寓言意蕴。
2025.5.15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2025.5.14
这其实是一个类似于《公民凯恩》(1941)的童话故事,被拔高到了也许过于神圣的位置,以至于被当作电影艺术的巅峰来代表。穆尔瑙最知名的作品《日出》(1927),正处于无声电影时代的尾声,也是他在美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在这里我大致理解了 ...
2025.5.13
这是穆尔瑙拍摄的第十部电影,同时也是在穆尔瑙的作品中获得主要批评界共识的一部。但我认为,如果没有那段使用表现主义技法的结尾场景——在楼梯上投下阴影并杀死艾伦的画面——那么《诺斯费拉图》(1922)很可能会沦为穆尔瑙电影生涯中的一部平 ...
2025.5.14
摄影机动了,但从未以如此生动而美丽的方式动过。穆尔瑙的首次摄影机运动始于《幻影》(1922),其中坍塌的城堡也对应了本片中倒塌的建筑,但《幻影》更进一步,比如追逐的影子。《最后一笑》(1924)中的影子延续了穆尔瑙一贯的表现主义实践 ...
2025.5.9
关于《荣光之墓》(Cemetery of Splendor, 2015),对我而言,它可能是阿彼察邦风格中节奏与叙事最为契合的一部,或者换个不那么好听的说法——这部电影的故事太轻了,轻到阿彼察邦可以轻松驾驭,从而营造出一种和谐。我能 ...
2025.5.9
“手”是贯穿始终的母题,同时也是一个枯萎的母题。它出现在第一幕——那是一个亲密而动人的镜头,灯光处理得极其细腻。在接下来的叙事中,手逐渐退居边缘,成为特吕弗令人困惑的摄影语言的一部分,从镜头的摇移到最终落在手上的定格,它呈现出人类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