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格曼在《鋸屑與馬戲團》(Sawdust and Tinsel, 1953)中擁有他自己的流浪劇團;小津安二郎則兩度拍攝《浮草物語》(The Story of Floating Weeds, 1934)及其重拍版《浮草》(Floating Weeds, 1959);接着,安哲羅普洛斯拍出了那部名為《流浪藝人》(The Traveling Players, 1975)的電影。而在費裡尼的首部電影處女作《歌舞小集》(Variety Lights, 1950)中,他的處理方式更接近于《浮草》:二者都圍繞着一位馬戲團領頭人展開,他與身邊人展開了一種萬花筒般的愛情關系,但最終,這一切又都歸于一列火車上與舊日伴侶的相遇場景。
在這部作品中,費裡尼在攝影、調度與導演各方面皆展現出非凡的才華:光線像散點一般灑落各處,角色則在前景與背景之間浮動穿梭,展開各類生動的表演。這種結構完全與伯格曼的電影風格相對立。費裡尼所營造的布景是一種神秘的空間,不強調對角色的清晰塑造,動作層出不窮地爆發出來,而真正的天才之筆在于——最終他抽離出電影的主要寓言意蘊。
2025.5.15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9.27.2025
當一個導演原本以文學來表達時,當他試圖轉向影像與聲音——也就是電影真正的領域——你會清楚地看到一種粗陋與拙劣(tawdry)。觀衆能夠感受到濱口龍介想要表達的部分,但那種效果隻是基于他個人創作體系内部的對比,而不是屬于“好電影”(g ...
9.6.2025
奧列克桑德爾·杜甫仁科留存下來的第一部影片,以一種近乎滑稽戲的娛樂故事為核心,僅用三天便完成劇本,緊湊而成型。從影片連貫的流動方式中,我們幾乎能看到他在紙面上構思時的痕迹;而在這部25分鐘的作品裡,也已隐約閃現出他非凡的電影敏感性— ...
9.5.2025
濱口龍介對電影史的回應在他的表達方式中有着堅實的映照,但歸根結底,它仍然落在了他所吸收并調适的不同文化背景之中。這裡我們看到了《随心所欲》(1962)的影子:片頭以一段色情影像為背景,穿插女主人公的特寫蒙太奇,以更為具體的方式加以審 ...
2025.6.12
它在結構上更接近貝拉·塔爾1979年的第二部電影《電影馬克思主義》(CINEMARXISM),并延續了他1978年首作HOTEL MAGNETIZ中那種不可遏止的對白和結尾獨白的特征。我在塔爾的所有影片中發現了一個有趣的延續性:盡管 ...
2025.6.2
《牧師的遺孀》講述的是一位牧師個人成長的故事。三十二年後,另一位偉大的導演羅伯特·布列松創作了一個在某種意義上相關的故事——《鄉村神父日記》(1951)。這兩部作品在結尾都浮現出一個十字架的意象,引領着電影走向一種超驗的層面。德萊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