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藝春秋Lucidelvarietà(1950) 五光十色(港)/賣藝春秋(台)/雜技之光/VarietyLights/LightsofVariety
導演:費德裡科·費裡尼
編劇:費德裡科·費裡尼/恩尼奧·弗拉亞諾/阿爾貝托·拉圖瓦達/圖裡奧·皮内利
主演:佩皮諾·德·菲利波/卡拉·德爾波嬌/朱麗葉塔·馬西納/約翰·奇茲米勒/DanteMaggio/CheccoDurante/GinaMascetti/朱利奧·卡利/SilvioBagolini/賈科莫·富裡亞/MarioDeAngelis/VanjaOrico/EnricoPiergentili/雷納托·馬拉瓦熱/JosephFalletta/福爾科·盧利/CarloRomano/FannyMarchiò/弗蘭卡·瓦萊裡/阿爾貝托·博努奇/維托裡奧·卡布裡奧利/阿爾貝托·拉圖瓦達/MicheleMalasp
語言:意大利語/英語/俄語
類型:劇情/愛情/音樂
上映日期:1950-12-06(意大利)
意大利 97分钟
賣藝春秋Lucidelvarietà(1950)的劇情介紹
這部電影帶有濃厚的新現實主義風格,基本上與費裡尼中後期的神采飛揚不一樣,采用了紀實手法來講述一個愛情故事,結構簡單,多用長鏡頭。片中的内容與戰後意大利貧瘠的社會現實相吻合。本片也是費裡尼首次與自己的妻子瑪西娜合作。鄉下姑娘莉莉加入一家劇團,她的表演相當成功,不但在觀衆中大受歡迎,劇團團長契克也暗中愛上了她。由于契克常常醋意大發,劇團惹上了許多麻煩,最終不得不解散收場……
還不到獨立執導時候的費裡尼,非常現實主義的風格與後面的作品大不同。最好的也是點睛全片的一個鏡頭:一邊暢想演藝夢一邊走上台階,背後響起掌聲猶如登上舞台,但轉身一刻被列車的轟鳴拉回現實。
#重看#雖早期現實主義,不乏後來其他重要元素的初露端倪;簡短好看,哀而不傷;瑪西娜一出場,女主立刻黯淡無光,何況這麼一個不讨喜的角色;這個世界的感情鍊總是如此糟心且無解;最喜歡他們夜間行走、黎明時互相攙扶走過田野那段。
兩星半。費裡尼的半部處女作。他負責的部分是劇本、選角和排戲,導演調度是阿爾貝托·拉圖瓦達完成的。導演技巧平庸看完後毫無記憶點。劇本也不出色,最後一分鐘勉強拯救了一點立意。
劇作不行 在同情和戲弄之間把握不好平衡(午夜鐘聲就是把握好了的那種) 問題可能還是出在主角說到底仍然是個扁平人物 撐不起多種面向;技術上意外的很純熟 公爵家酒宴的兩個平移鏡頭的銜接特别妙
女性的理想主義(破碎)和男性沽名釣譽的貪圖美色、金錢與榮譽,構成了當代世界人情冷暖最二元化的矛盾,「賣藝春秋」也是屬于美人遲暮與年華老去,對于男人則繼續樂此不疲得尋找下一個獵物。
費裡尼處女作,八部半中的“半”,結構精短,其現實主義基調和1934年讓·維果的遺作《亞特蘭大号》類似,未讓寫實走向底層苦難展示,而是詩意地展現江湖藝人的樂觀與浪漫,每時每刻的叽叽喳喳,溢出貧苦大衆活色生香的喧嘩,餐食吃得香,小算盤打得響,手藝好壞不重要,和一群夥伴開心幹活才是正道。結尾很精妙,原本還為冤大頭鳴不平,但老色批本性難移,一場疼惜終究是錯付了。
費裡尼處女作,情節性弱,剛看難免失望,但随即越發覺出動人之處。1.另一譯名“雜技之光”更合原義,費費初執導筒(尚是合作導演)便能拍攝自己鐘情一生的馬戲團與流浪藝人題材,着實幸福。2.片中不乏各類喜劇色彩濃郁的偏執型小人物,如不斷敲打砍擊的匠人和頻繁哈哈長笑的黑人号手(部分台詞或許啟發了[天堂電影院]的瘋子一角),表演段落也不無鬧劇氣息,但最終感動人的卻是歡愉背後的哀寞,一種悲喜交融的生活本相,一如男女主浪蕩虛僞的外表下暗自湧流的真情,還有他們對表演事業的癡狂之愛。3.劇作與同年的[彗星美人]頗相似,就連女主卡拉·德爾波嬌也與安妮·巴克斯特共享相近的美貌和氣質。4.瑪西娜首次出演費費作品,天真又搞怪的顔藝已然初露峥嵘,角色又同[大路][卡比利亞之夜]相通。5.黎明時的困倦群像。6.火車告别與輪回收尾。(8.0/10)
費裡尼的處女作,此時的雜技團就是日後的馬戲團,衆人流浪各地,在留下一片歡騰喧鬧過後,盡顯的是街道的孤單落寞。在女孩傷心淚流之後,情人又回到了她的身邊,她馬上感謝生活賜予她的甜蜜驚喜,然而她不知道,這是日後卡比利亞之夜的影子。在注視以外,他的選擇不過是又一次退而求其次,什麼永恒誓言,隻不過是熟練的欺騙。但即便她知道這是一個謊言,我覺得她也不會離開的,因為這是費裡尼的電影,因為火車已經離開了月台,又再不停地載着他們奔向下個城鎮,表演仍要繼續啊,表演始終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