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機動了,但從未以如此生動而美麗的方式動過。穆爾瑙的首次攝影機運動始于《幻影》(1922),其中坍塌的城堡也對應了本片中倒塌的建築,但《幻影》更進一步,比如追逐的影子。
《最後一笑》(1924)中的影子延續了穆爾瑙一貫的表現主義實踐原則——主體缺席,而影子卻始終指引着前路。
随後卡爾·弗羅因德“發瘋”般地加入,他與穆爾瑙的合作讓這部電影幾乎真正成為了一部純粹的無聲電影,幾乎沒有字幕。在一些片段中,我們甚至可以看到攝影機模拟人的眼睛(例如小便的場景),而後又轉變為完全非人化的移動,比如高速穿越觀衆席。攝影機仿佛成了這整部戲劇的神聖母題和精神意志的具象化。
此外,卡爾帶來了一組令人印象深刻的鏡頭——大量嘴巴的特寫,這在朗的《大都會》(1927)中也出現過,我猜在後來的《馬布斯博士》中也有類似的畫面。
簡直是傑作。
2025.5.14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2025.5.13
這是穆爾瑙拍攝的第十部電影,同時也是在穆爾瑙的作品中獲得主要批評界共識的一部。但我認為,如果沒有那段使用表現主義技法的結尾場景——在樓梯上投下陰影并殺死艾倫的畫面——那麼《諾斯費拉圖》(1922)很可能會淪為穆爾瑙電影生涯中的一部平 ...
2025.5.9
關于《榮光之墓》(Cemetery of Splendor, 2015),對我而言,它可能是阿彼察邦風格中節奏與叙事最為契合的一部,或者換個不那麼好聽的說法——這部電影的故事太輕了,輕到阿彼察邦可以輕松駕馭,從而營造出一種和諧。我能 ...
2025.5.9
“手”是貫穿始終的母題,同時也是一個枯萎的母題。它出現在第一幕——那是一個親密而動人的鏡頭,燈光處理得極其細膩。在接下來的叙事中,手逐漸退居邊緣,成為特呂弗令人困惑的攝影語言的一部分,從鏡頭的搖移到最終落在手上的定格,它呈現出人類最 ...
2025.5.6
弗朗索瓦·特呂弗的第一部、也是現存的唯一一部短片——真正的第一部叫《訪問》(VISIT),可能已經遺失了。這部短片由克洛德·夏布羅爾的處女作《美麗的塞爾日》(1958)中的男女主角出演,片中在電影院放映的電影也很可能是李維特的作品, ...
2025.5.8
<p data-align="left">人們總是把阿彼察邦·韋拉斯哈古這個名字當作“慢電影”的當代表征——表面上看是如此,但如果我們仔細觀察他的每一個段落、每一個時間長度,就會發現其實它們充滿了“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