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其实是一个类似于《公民凯恩》(1941)的童话故事,被拔高到了也许过于神圣的位置,以至于被当作电影艺术的巅峰来代表。穆尔瑙最知名的作品《日出》(1927),正处于无声电影时代的尾声,也是他在美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在这里我大致理解了它与《公民凯恩》的共通之处:人们就是喜欢这种类型的故事,哪怕是主流评论界也是如此,于是这类作品便被捧到了某种高峰。我自己也承认,我很喜欢这种唯美的爱情故事,但电影应该是更多的东西。《日出》的“日出”之所以成立,是因为银幕上那道破晓的光线横贯万物,开启了一种时间的维度,一种开放性与超越性的空间。

在此指出一些具体片段,比如片中11分钟左右的那段镜头运动,显然影响了黑泽明在拍摄《罗生门》(1950)中桥上那一幕的处理——只是黑泽明在这一点上有更好的改进。还有人评论说这部电影虽属无声,却已经完成了有声电影大部分的叙事功能,仅仅靠少数字幕便可表达。这点确实成立——穆尔瑙在更早的《最后一笑》(1924)中就做到了这一点,方式更加极端且完美。而《日出》中的字幕反而不具推进叙事的作用,甚至在一开始我还以为能听到角色的声音。我觉得字幕的存在反倒是一种说教的姿态,用文字写出来的某些话比说出来更具重量,从而达到了穿透观众的效果。

但和《诺斯费拉图》(1922)一样,这部片的叙事也有两条爱情线:一是男主与都市女子的,另一是与妻子的。而都市女子那一线显然后劲不足,逐渐变得空洞而惹人厌烦,从结构上看也不太合理。但如果把它当作一个不拘细节的童话故事来看,那它也就成立了。到最后我感觉穆尔瑙的电影比起表现主义,更趋近于印象主义,是一种高明的印象技法的运用。

从故事层面而言,我很喜欢,原本是3星,给了4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