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近日熱搜#無數次熬夜的原因#,最高贊的回答是,“再看一集就睡”。

...

讓人不禁想起家住武漢的張女士。

她的2019開年有點慘,因為眼睛差點瞎了。

在連續幾晚追劇直到淩晨3點鐘以後,她的右眼漸漸不适,終于視網膜以脫落的方式把她送去了醫院,也把她送上了熱搜。

這一下炸出一群追劇人士,瑟瑟發抖地檢讨自己的虐眼日常。

...

然而,害怕歸害怕,“不追劇會死星人”畫風一轉,誠實地表白追劇到底的決心。

...

...

...

這屆年輕人都懂要科學用眼,但是,“看劇就像是生活裡的一部分,像吃飯、睡覺一樣。”

追劇一時爽,一直追劇一直爽。

追言情劇、玄幻劇、曆史劇、職場劇……在劇裡戀愛、生活,上進和頹喪。好劇可以深情地入戲,雷劇可以快樂地毒舌。

一起追劇,原本八竿子打不着的人會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個共同體;原本認識的人,可能關系會升級。

根據媒體報道,視網膜脫落的張女士不管不顧追劇的原因之一,是因為想趕上同事們的進度,以便加入到熱火朝天的辦公室聊天八卦中。

這就是追劇的一大意義,它是陌生人之間破冰的工具,熟人之間的潤滑劑。網絡讓世界正在變小,追劇讓人們彼此靠近。


02

雖然追劇式社交是網絡時代的集體狂歡,但它可不是網絡時代的專利。

現在,讓我們把鏡頭拉遠一點,看看在從前的時代,電視劇怎樣鍊接人群。

在60年代,剛剛誕生的黑白電視機是稀缺品,看電視劇是少數人的特權。

80年代後,電視機開始進入尋常百姓家,看電視成了覆蓋面積最廣,門檻最低的文化娛樂方式。

...

電視劇《我們的四十年》

1980年,第一部通俗電視連續劇《敵營十八年》橫空出世,從此國人開始了看劇時代。

在那期間陸續引進的港産連續劇,比如《霍元甲》《上海灘》《射雕英雄傳》, 部部都是爆款。“萬人空巷”的形容并不誇張。

1986年開播的《西遊記》和1987年開播的《紅樓夢》都是現象級神劇,直到現在還是各級電視台的暑假重播重頭戲。

...

選擇不多,隻能同追一部劇。在那個物質貧乏、文化生活單調的時代,電視劇輕易跨越了年齡、性别和階層。

一家老小圍坐在電視機前看劇,這是許多人童年記憶的溫馨一幕。

熱播劇必定成為聊天的話題,甚至引發全民大讨論。

1990年播出的國内第一部大型室内電視連續劇《渴望》讓大衆瘋狂追捧,收視率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90%。

...

這部劇說的是善良女工劉慧芳,憨厚工人師傅宋大成和大學畢業生王滬生之間的悲歡離合,真誠樸素地描寫了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愛情、親情,以及人情百态。

劇中人的命運牽動千萬人的心,讓人淚目的結局引發了一場關于“真善美”标準的争論。公安部表示在這部劇播出期間,全國犯罪率都在下降。

這部戲引發的話題頻頻占據報紙的重要版面,吸引的流量一點也不遜于今天的熱點事件。一時間,“舉國皆哀劉慧芳,全民皆罵王滬生,萬衆嗟歎宋大成”。

1994年播放的中國大陸第一部情景喜劇《我愛我家》,直到現在還在源源不斷輸送表情包,比如,無處不在的“葛優躺”。

...

電視劇《我愛我家》

通俗電視劇成為社會的一面鏡子,折射出時代的變遷,提供了人與人之間交流既輕松又不乏深度的談資,是社交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個媒介。

此後10年間,電視劇火了一部又一部,時代巨輪隆隆向前。

新千年到來,網絡技術井噴式發展。互聯網猶如狂飙,沖刷和改變社會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包括電視劇行業。

電視劇的定義延展了。“電視”,是電視機,電腦,平闆,更是手機。


03

在全國手機視頻用戶超過6億的今天,回望網絡視頻的崛起曆史,居然是從“惡搞”開始的。

這要從陳凱歌說起。2005年,他拍的電影《無極》激起惡評如潮,迄今為止的豆瓣評分仍停留在5.2。

...

草根視頻制作人胡戈重新剪輯《無極》的内容,制作了網絡視頻《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首開“惡搞”先河。

陳凱歌狀告胡戈,“一個人不能無恥到這樣的地步”。主流媒體包括中央電視台,卻普遍持寬容贊賞态度。

廣大網友就不用說了,瘋狂轉發,樂不可支。網絡視頻的傳播性和巨大影響力讓影視界眼前一亮。

2006年,樂視出品《約定》。這是第一部網絡自制劇,簡稱網劇。

經過幾年的醞釀,2014年播出的網劇是前面5年的總和,市場總規模達到了近1500集,以無可置疑的數據終結了業界關于網劇是否“昙花一現”的讨論。2014年因此被稱為網劇元年。

不算巧合的是,2013是傳統電視劇的“劇荒之年”,收視率和話題度都暗淡無光。電視劇業急需的雞血,來自網劇。

2015年,《盜墓筆記》以23億的播放量,标志着“付費網劇元年”的開始。

2016年,《盜墓筆記》的前傳《老九門》成為國内首部播放量過百億的網劇。

2017年,《琅琊榜》憑45億的點擊量拿下騰訊視頻年度網劇第一名。

2018年,《延禧攻略》問鼎谷歌全球第一熱搜劇。

...

這些讓人目眩神迷的數字,在2018年沉澱為一個結果:網絡獨播電視劇首次超過電視台和網絡聯播的電視劇,占比52%。優酷、愛奇藝等六大視頻平台就貢獻了281部網劇。

電視劇沒有衰落,它隻是換了一張年輕的臉孔,吸引了新一屆的年輕人。

這時的選擇就多了,題材五花八門,來源四面八方,國劇、美劇、韓劇和日劇等,總有一部合你口味。

在網劇高歌猛進的時候,社交媒體也異軍突起。

微博創立于2009。兩年後,微信加入社交媒體戰團。

2018年,微信的全球每月活躍用戶數超過了10億。微博的每月活躍用戶數突破4億。

社交媒體賦予社交全新的形式和内核。催生了很多種新型的社交方式,像“紅包社交”,“遊戲社交”,“口紅社交”等等,有些是全新的模式,有些是舊瓶裝新酒,比如追劇社交。

網劇和社交媒體,同步生長,互相成就。


04

包括網劇在内的電視劇利用社交媒體進行營銷,社交媒體依靠電視劇提供熱點和内容。

微博微信已經成為電視劇最重要的推廣平台,約70%的電視劇都和微博建立了營銷合作關系。

營銷團隊在微博上造勢,出盡八寶創造話題,挖掘槽點,搶占熱搜。沒熱度,收視率肯定撲街。

關鍵字是“流量”。為了吸引流量,就有人作假雇水軍,刷點贊,買熱搜等。

一波波的商業操作,網友們早已見怪不怪,然而劇還是要追的。

不追,最新的段子都聽不懂,連天都聊不好。看朋友圈和公号文則一臉懵逼,還是勤奮一點,及時追吧。

網劇的第一名題材是言情。

在“自保式戀愛”,“算命型單身”流行的獨身時代,網友們嘴上說着不要談戀愛,身體卻很誠實。

現實中戀愛不易,代入角色就可以虛拟戀愛一場,給平淡的生活加點激情。是低成本的幸福感。

大家一起嗑CP。一部《延禧攻略》就有那麼多組合:“衛龍女孩”,“帝後CP”,“傅璎女孩”,“令後CP”,網友們自覺組隊貼标簽,找到同好,抱團吃糖。

這是一種“同甘型”社交。

...

有同甘就必有共苦。心愛的角色下線了,全網暴哭。《延禧攻略》的富察皇後、年前《大江大河》的宋運萍,都賺取了觀衆們真摯的眼淚。

...

當讨厭的角色領了盒飯,網友就爽得像大仇得報。

重點是,不管哪一種情緒,總有人回應。

彈幕是一種神奇的存在,有人愛死,有人煩死,但是不可否認,彈幕讓追劇由自嗨變成“衆嗨”。

B站在2017年進行了首次年度彈幕詞評選,“囍”字奪魁。當戀情圓滿,CP同框,“囍“字就會出膛霸屏,“因為CP們實在太有愛了,我控制不住我自己啊!”

...

2018的年度字幕是“真實”,見“太真實了”,“過于真實”。

...

年度彈幕委員會的專家這樣解釋,“許多作品,即使内容有誇張成分,隻要符合自己的想象,對上網友的心意,他們也願意在彈幕裡使用‘真實’來表達自己對于内容的認同。”

這些高頻使用的彈幕詞說明,特立獨行的這一代對美好和真誠的事物依然向往,依然維護。

他們還極富娛樂精神,從任何劇中都可以找出樂子。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被較真網友吐槽詩人李清照作詞的主題曲,“為賦新詞強說愁,還不如喊麥”,這可承包了大家一天的笑點。

...

各種表情包是衍生的網友創意喜劇作品,幾乎每一部熱播劇都貢獻了表情包,經典老劇也被扒出來再創作。

...

有些網友追起劇來很專業硬核,各種研究考據,到豆瓣上寫劇評,到知乎上提問、回答。有人想說,就有人想聽,交流無界限。

這些社交媒體上共同追劇的經曆,帶給網友們難得的認同感和感情共鳴。當劇終人散,像“鎮魂女孩”等各種小圈子解散了也沒關系,總有下一部劇,總會遇見新的同類。

隻要還有愛看的劇,生活就不會太喪。隻要還有人一起追劇,做人就不會太孤單。


05

外國網友一樣熱衷追劇。

在推特熱搜前10名的話題中,有8個半和電視内容有關。

網劇平台Netflix讓“狂歡式刷劇”成為現實,也就是一次刷個夠,不再需要等更新。三分之一的英國人視“狂歡式刷劇”為主要愛好,果然夠悶騷。

他們還認為,和伴侶一起刷劇加深感情。然而,如果一方等不及偷偷看了大結局,可能引起争吵,甚至分手。

一邊刷劇,一邊發推特,講段子,全球網友講不同的語言,做一樣的沙雕事。

愛開派對的年輕人會組織追劇派對。比如在大結局的時候,他們聚集在酒吧裡,一邊喝酒,一邊看劇,新老朋友其樂融融。

多數的人還是喜歡在自己的小窩裡追劇。

...

(圖片來源:網絡)

下面的情景我們都不陌生吧?

每當夜深人靜時分,内心的掙紮開始了:是現在停下來呢?還是繼續?

終于,欲望又一次戰勝理智,手機上視頻毫無阻滞地推進。12點,1點……不知不覺又已經大半夜了,真該睡了。

第二天一早,照樣擠地鐵上班。午飯的時候和同事聊聊劇情,抽個空看看熱搜,看看朋友圈,點個贊,留個言。

下班時分,血槽已空。到家,外賣點好,終于有了自己的時間和自由,滿血複活。新的一輪追劇循環又開始了。

感謝這個時代,有追不完的劇。

今晚,會早點睡。不能用生命追劇,但是不妨在理性追劇中生活。


本文作者 | 清帆川 @文化咖孵化工場成員​

​本文由文化咖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投稿或合作事宜,請添加微信“文小咖”(ID:culture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