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愛好者肯定聽過:BBC出品,必屬佳品。

一向以題材廣泛、制作精良享譽全球的BBC(英國廣播公司),幾乎每年都會登榜豆瓣高分紀錄劇集TOP1。

2016年的《地球脈動》第二季,把自然紀錄片拍出了好萊塢大片的風格;

...

2017年的《藍色星球2》,展現的海底世界堪稱真實版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

以及去年的《王朝》,首次以動物視角探索“人性”,記錄動物世界的神奇和精彩。

...

每一幀絕美的畫面,都是精妙的視覺盛宴。

可以說,BBC憑一己之力,刷新了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

就在最近,又一部頂級紀錄片橫空出世。

頂級是什麼概念?

英國《每日郵報》評價:“此片在視覺上非常壯觀,攝影美得近乎抽象。”

《衛報》評價:“該紀錄片華麗又感人,簡直令人歎為觀止。”

還有評論家直言:“這部電視系列片,是BBC有史以來最棒的野生動物紀錄片。”

到了中國,僅上線一集,就已達到豆瓣9.9的水準,比肩幾年前大噪的《地球脈動》第二季。

它就是——《七個世界,一個星球》。

...

...

這一次,BBC依然把鏡頭對準了熟悉的動物世界。

在大約兩億年前,我們的地球看起來與今天的迥然不同。地球表面僅有一片超級大陸,人稱“盤古大陸”。

盤古大陸分裂,最終形成了我們如今的七大洲。從此,我們居住的這顆星球,變成了七個迥乎不同的世界。

《七個世界,一個星球》執行制片人斯科特·亞曆山大(Scott Alexander)在采訪中說:

“這是我們首次在全球七大洲基礎上進行的影片創作。我們從不同大陸出發,用全新的視角來觀察地球。”

例如在拍攝亞洲部分的時候,他們深入中國西部高山地區。

那裡人煙稀少,但卻生活着一批川金絲猴,雖然看起來像矮人,但外表五顔六色,面孔十分獨特,大多數情況下還能直立行走。

...

斯科特表示,透過影片,觀衆對于全球各地的生态特質能夠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第一站,南極洲,全球氣候最惡劣的地方。

...

提到南極,在我們的腦海中出現的影像必然是呆萌的南極帝企鵝。

可是呆萌的它們,并沒有我們想的那般雲淡風輕。

在南極洲大陸上,是一個弱肉強食的野蠻世界,唯有拼死才能存活。

在寒冷的冬季來臨之前,巴布亞幼鵝必須學會獨自出海覓食。

海灣裡雜亂的浮冰,讓它們寸步難行;而浮冰之下還可能隐藏着它們的天敵虎鲸。這場生存之戰迫在眉睫。

...

體型矯健,時速可達35公裡,它們還是抵不過虎鲸的圍攻。

或許你覺得殘忍,可這卻是大自然萬年來不變的規律。

如果巴布亞企鵝不被捕食者虎鲸吃掉,那麼虎鲸就會餓死。

你選擇救誰?這本就是個被誤解的問題。

除了虎視眈眈的虎鲸,巴布亞企鵝的天敵,還有環境。

南極洲存儲着世界上90%的水(冰川),全球變暖使得冰雪消融。

而冰川大量融化崩解所造成的冰山消融,正讓巴布亞企鵝的落腳點變得越來越局促。

同樣面臨生存困境的,還有一種哺乳動物,體積是南極帝企鵝的好幾十倍,它們就是韋德爾氏海豹。

...

它們的困境主要是來自繁衍。

剛出生的海豹幼崽不能遊泳,隻能被困在海冰之上。

零下四十度的氣溫,加上風雪襲擊,命懸一線的幼崽隻能依靠海豹媽媽的力量。

但當大風雪來臨時,母海豹的生命也會受到威脅,棄子保命亦是無奈之舉。

除了弱肉強食,這裡更明顯的是物競天擇的适者生存。

...

第二站,亞洲,地球上面積最大的洲。

在綿延到北極的亞洲腹地,同樣有着極其惡劣的天氣環境。

在夏季短暫的溫和天氣中,這裡有其他地區難以匹敵的生物,海象。

看着那群摩肩接踵的海象,不禁感歎它們數量的龐大。

...

造物者為了遏制某個物種雄踞地球,總會造就另外一種生物來扼制它的生存。

這恰恰與道家思想不謀而合: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随。

北極熊就是海象天生的克星。

海象為了躲避北極熊的獵殺躲在懸崖頂上,但懸崖對它們來說也絕非安全之地。

在陡峭的懸崖上,鏡頭捕捉到一隻隻海象摔在了礁石上。

這種自然悲劇,既驚歎又心痛,還無可奈何。

那種無力感,或許更讓人明白生命無常,人生可貴。

...

世間萬物,皆有聯系。

多彩的世界,豐富的物種,地球是所有生命體的家園,人類不是獨立的存在。

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體都值得讓人肅然起敬。

然而,人類在敬畏自然的同時,卻總想要索取一些什麼。

...

随着全球氣候的變化越來越快,極端惡劣的天氣也越來越多。

同時帶來的,是南極的灰頭信天翁存活率正在急劇下降。

據統計,在過去的15年裡,灰頭信天翁的數量已經減少了一半以上。它們正處在滅絕的邊緣。

同樣因人類而面臨滅絕的,南露脊鲸也是其中之一。

當捕鲸船出現時,單純的南露脊鲸沒有防備地主動靠近,表達自己的歡愉。

友好的回饋卻是一場場觸目驚心的屠戮。在捕鲸者的眼中,南露脊鲸夠傻,不被捕殺才可惜。

正因如此,短短幾十年,就有超過150萬頭鲸魚相繼遭到獵殺。

但它們對人類的态度依舊溫和,甚至,依舊試圖和人類進行互動。

...

森林裡辛勤的園丁蘇門答臘犀牛,身影曾遍布東南亞的它們,如今數量驟減,全球不足70頭。

在過去的40年裡,東南亞三分之一面積的森林被嚴重破壞。

繁衍生存了數百萬年時光的蘇門犀,不知何時就會和這個迷人的世界告别。 

還有,印度北部的幹旱平原上的扇喉蜥、印度尼西亞的森林裡的紅毛猩猩、勘察加半島活火山下的棕熊……

《七個世界,一個星球》是有史以來有關生物多樣性的規模最大的作品。

曆時4年制作,訪問41個國家,92次拍攝,1500多人參與。

值得一提的是,與以往BBC出品的紀錄片不同的是,片尾還加入了一些幕後的拍攝花絮。

在這些片段中,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攝制組面臨的重重險境。

為了拍攝南極洲的動物生存的原生态景象,攝制組穿過了世界上最狂暴的海洋。

在狂風巨浪中颠簸的10天,沒有人感到輕松,甚至一旦落水便意味着死亡。

即使到達目的地,拍攝工作也不容易。

攝影師們要想拍到讓人驚豔的題材,就得時刻保持注意力。

整天拍攝是常态,累了就癱在原地,醒了再繼續拍。

...

而且有些拍攝工作也十分危險。

比如拍攝海豹交配季節的腥風血雨,攝影師為了能有最好的畫面,要不斷地靠近正在厮殺的兩隻海豹。

...

如此困難,為何還要如此執着拍攝?

擔綱解說的大衛·艾登堡爵士表示:

“BBC是全球性的,我們的影響力無處不在。人類有能力拯救世界,但到目前為止,我們把它弄得一團糟。各國現在正走到一起,認識到我們都生活在同一個星球上,我們吃的每一口食物和呼吸的每一口空氣都依賴于它。

我們對自然界了解得還是太少,而它值得更好的理解和尊重。”

在很多人看來,這部紀錄片的拍攝對象是動物,然而在咖爺看來,其實是人類。

很慶幸我們是這個星球上唯一擁有高級智識的生物,具有思考能力。

既然造物者賦予人類這種幸運,人類就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我們究竟是誰。

弱肉強食,将自己置于這個星球主宰者的角色,肆意淩虐其他生物,我們又與野獸有何不同?

紀錄片中的每一個瀕臨滅絕的生物,不是冰冷的數字,而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

長此以往,或許,下一次,就是人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