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可能你從未見過哪部電影作品,評分分化如此嚴重。

不僅僅是“好”與“差”的感官評價,更多的是性别差異分化的割裂感——

《82年生的金智英》

...

韓國最大的搜索引擎NAVER顯示,該電影評分呈現兩極分化:

女性平均給到9.5分的高分,而男性則低至2.5。

有人提出“請阻止《82年生的金智英》上映”的請願;也有人在影院裡,不顧姿态到嚎啕大哭。

《82年生的金智英》根據同名小說改編,在韓國出版兩年,賣出100萬冊,聚焦女性社會生存問題,卻被網友稱為“禁書”。

從紙質出版到定角色上熒幕,它一直都飽受争議。

有韓國女星因在節目中推薦原著,而被“網暴”;主角接戲後,被頻繁騷擾。

...

正如撕裂開來的評價所示:

所有女性都在支持它,而幾乎所有的男性都在抵制它。

這部電影,将女孩一生要經曆不平等的對待和看似正常的壓迫,冷靜地展現給觀衆看。

《82年生的金智英》,不是金智英一個人,而是所有人。

而電影,所展現出來的女性困境,就是很多個“我們”的一生。


02

1982年生的金智英,有着韓國最為常見的名字。

她的人生,看似波瀾不驚,就像普通的女性那樣,上大學、工作、結婚、生子。

金智英,就這樣按部就班地過着适齡女性的生活。

可波瀾不驚的人生背後,卻被一場奇怪的病打破。

她像是被附體了一樣,說着本是“媽媽”、“外婆”、“學姐”才會說的話……

在不斷回憶中,才發現,原來金智英經受過那麼多次來自性别上的壓迫。

...

壓迫,哪怕看似正常,也改不了“壓迫”性質本身。

中學時,金智英放補習班回家。在公交車上被男同學尾随。

她偷偷借車上阿姨的手機,發短信給父親。

迎面走來的父親,看着恐慌到哭的金智英沒有安慰,而是指責:

那麼遠的補習班後面不許去上了;

不要穿那麼短的裙子;

不要對誰都笑。

哪怕她據理力争說根本沒有對那個男生笑,父親也抛出受害者有罪論:

“隻要沒有避開,就是你的錯。”

...

畢業後,沒有找到工作的金智英,也在飯桌上迎來了父親劈頭蓋臉的一頓訓:

“别工作了,待在家裡等着嫁人吧!”

...

仿佛對女性而言,嫁人才是最佳歸宿。

哪怕後來,進入了職場,身為女性的困境也并沒有終結。

盡管她業務能力很強,但是公司的升職加薪還是更傾向于男同事。

哪怕她信誓旦旦地說絕對不會影響工作,領導也不曾改變想法:

“女性這個身份無法承受住五年的穩定期。”

...

而女領導自己呢?可能更是諸多成功職業女性的縮影。

曆經幾年,單槍匹馬殺進男性領導之中成為決策者的一員,可依然被中年男上司“歧視”着,隻是這個時候,從“事業”變成了“家庭”。

他們信誓旦旦地說:

“老人帶大的孩子,叛逆期特别嚴重。”

“孩子就得在親媽身邊長大啊,要不然最後肯定走歪路!”

“事業有成又如何,孩子毀了什麼都完了。”

...

這一切,都是因為她們是女性。


03

家庭和工作永遠不能相恰,成了女性天枰兩端的魔咒。

如同領導最初斷定的那般,金智英于重重壓力的“逼迫”下,在三十歲那年當了全職媽媽。

而“媽蟲”,是金智英得到的第一個社會評價。

專指沒有收入,靠老公養活的家庭主婦。

僅僅是忙裡偷閑,帶着孩子去公園曬太陽,買了杯咖啡,就被陌生人諷刺:

“我也好想用先生賺來的錢買咖啡喝、整天去閑逛,媽蟲真好命呀……”

...

而金智英真正的生活卻是:

手上貼着繃帶,每天不是泡在廚房,就是蹲在衛生間收拾衣物。

逢年過節,到婆婆家時,一直站在廚房幹活,半夜都要起來擇菜。

丈夫有心想分擔,卻被婆婆攔下,嘲諷道:“有個體貼的好老公啊!”

...

大姑子回來,丈夫一家歡喜團聚,而她待在廚房收拾東西,壓根沒出廚房的門。

當初生孩子之前,金智英也擔心對自己的事業規劃有所影響,而丈夫則抱着“生孩子是早晚的事情”來考慮迎接家庭成員。

一句“我會幫你的”仿佛奠定了孩子養育的主動權。

最終,照看孩子還是成為了媽媽的使命。

金智英隻有在晚上四五點鐘太陽落山的時候,才能站在陽台上,迎着夕陽的餘晖,有那麼一會兒可以發呆的時光。

成為媽媽後,發呆都成了一種奢侈。

...

因為很快就會被孩子的哭鬧聲喚醒,而她也繼續回到冗雜的家務和孩子的屎尿屁中。

在影片中,很多全職媽媽們一起聊天,首爾大學的高材生媽媽自嘲,當初我這麼努力是為了什麼呢?

另一位媽媽連忙接話:“當然是為了教你兒子九九乘除法。”

她是女兒,是妻子,是媳婦,卻唯獨不是自己。

...

04

“是不是一切都是我自己的錯?别人應該都能找到自己的出口,我不過是自己沒能力,才落伍了。”

金智英陷入了自我懷疑的怪圈,她隻是個沒有社交生活的全職媽媽。

...

後來,試圖通過尋找工作,來擺脫生活的困境,尋找自我認同感,最終得到了緩解。

幸運的是,電影中的金智英,在生病之後,仿佛獲得了全世界的包容。

...

母親甯可放棄繁忙的店面,也要讓女兒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弟弟把姐姐惦念了十多年的鋼筆送給了姐姐;

“直男”爸爸更是一改作風,幫女兒從朋友那裡要了一些“韓藥”;

一如既往疼她的丈夫,也願意“停薪留職”,代替妻子在家照看孩子。

金智英自己呢?影片沒有明确的表示,但我們可以看到她找到了自己的價值——她的文字被刊印在雜志上。

原本犧牲自己的學業,做紡織女工,供哥哥弟弟上學的媽媽,也在金智英以“外婆”口吻說出的話中,得到了釋然。

...

電影本身的結局,有些過于溫馨與光明。

每個人都得到了自己的救贖,以及挽救了自己的遺憾。

相比較原著而言,電影更像是把“女性困境”更多的擴大成“全職媽媽困境”,而縮小了“職場媽媽的困境”。

影片中,女領導上升受限而選擇創業,展示了女性職業成長路徑狹隘,卻也溫和地提及智英的女同事得到了升職機會。

一抑一揚,看似緩解了女性在職場困境上的困境,卻近乎童話,不夠現實。

相比較電影,原著更加骨感。

因為重男輕女的首爾家庭現狀,母親含痛流掉女寶;

奶奶認定孫女碰奶粉是貪圖孫子的口糧;

小學老師直言騷擾智英的男同學是喜歡她。

智英的工作不僅僅有升遷的性别歧視,還要面對油膩男性的性騷擾。

而領導僅僅是說:“計較什麼,都是這樣過來的”。

孕後,又被同事嘲諷,當媽真好,可以借着懷孕,少幹活,也有了遲到早退的借口……

...

無論是職場,還是家庭,女性困境在原著中,表現得鮮血淋漓。

所以金智英病了。

也有人說:金智英沒有病,病了的是許多“個人”加起來的一整個“時代”。

電影有結局,但現實沒有。

與其說“金智英”所面臨的不平等,是韓國的縮影,不如說是“東亞”的縮影。

其中有你們,也有我們。

電影的結局美好,溫暖,更多的金智英,在生活的桎梏中,面臨着一個個被合理化的歧視。

全職媽媽身上經濟與輿論的雙重壓力;職場媽媽有了孩子,又被指責會分心,耽誤事業。

這一切的一切都導緻了,女性背負着與生俱來的性别壓力。

當女性抗拒成為媽媽這一角色,就如新聞而言,韓國已婚家庭,生孩子比例不足六成。

...

《82年生的金智英》的出現,社會價值已淩空在文學價值上。

“82年生的金智英法案”作為首爾市涉及雇傭的性别平等、男女同工同酬等公共政策被提出。

作者趙南柱更是在原著結尾呼籲:“我由衷地期盼世界上的每一位女性,都可以懷抱更遠大,更無限的夢想。”

道阻且長,我們都曾是金智英,我們都将不是“金智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