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這個名詞好像有一種神奇的魔力,能瞬間牽扯起你勾連細密的情感。

“聽說神不能無處不在,所以創造了媽媽。”

《請回答1988》裡的這句台詞,每次看到都會有一種莫名的感動。

...

媽媽是彪悍的,可以跟任何人吵架,仿佛自己是世間唯一的真理。

媽媽是能幹的,總是可以像變魔術一樣把一家人的生活照顧得井井有條。

媽媽是溫柔的,她為了身後的我們與世間殘酷奮力搏鬥,餘下的氣力用來沖我們微笑。

可我們對于媽媽,總是要經曆一個從不理解到理解的過程。

我們今天要講述的日本電影《記我的母親》,就是關于這個過程。

...

這是日本導演原田真人拍攝于2011年的家庭片,由役所廣司、樹木希林和宮崎葵等人主演。

家庭題材向來是日本電影的長處,寥寥幾筆卻意味無窮。

例如小津安二郎的《東京物語》和是枝裕和的《步履不停》。

這兩部電影都像是汩汩流淌的小溪,甯靜清澈,攜帶着時間在屏幕上漫過。

而《記我的母親》的出現,則又一次發揚了小津和是枝裕和家庭片中的這種波瀾不驚。

...

本片改編自日本作家井上靖的《我的母親手記》,原著以一個大家庭為中心展現了從1959年到1973年間的昭和風貌。

井上靖用異常剛硬清醒的文字,講述了一個關于母子親情的故事,文字與情感之間少見地保持了相當的距離。

用讀者評論井上靖的一句話來說就是:“主人公有奇特的與親人疏離的傾向和對一切都毫不在意的可惡本性。”

在電影中,這個主人公就是日本暢銷書作家伊上洪作。

伊上的家看起來富裕而美好。

他有賢惠的妻子,三個漂亮的女兒,有地位有财富。

...

影片剛開始不久,伊上的父親就過世了。

就像我們當中的很多人一樣,伊上拒絕承認自己和父親有相像的地方。

但事實上他意識到父親的影子無處不在,總是透過無數的瞬間展露出來。

想從走廊到庭院裡去時用腳摸索木屐的樣子,意識到自己弓着背看報紙的時候,擺弄香煙盒子的習慣……

所有這些,都是父親的曾經,是伊上的過去、現在和将來。

而父親的去世也讓伊上突然意識到:死亡與我之間的隔閡真正消除之日,便是母親不在的時候。

...

此時的伊上對于母親的情感中,似乎怨恨遠超過敬重和愛,因為他覺得自己是被母親“抛棄”了。

5歲那年,母親把伊上留在了湯之島,帶着他的兩個妹妹跟随大家庭去了中國台灣,伊上隻得跟着祖父的小妾生活到了8歲。

這樣的經曆讓伊上始終無法原諒母親,他也總是在帶着恨意寫作。

也正是這段被母親遺棄的經曆,使得伊上總是希望能夠掌控三個女兒的人生。

他認為這就是愛,就是關心和在乎。

...

體弱多病的二女子桑子喜愛文藝,常常會去電影院看電影。

伊上有一次聽說電影的名字叫《處女泉》,以為是色情片,硬是把看了一半的桑子拖回了家。

伯格曼如果泉下有知,估計會氣得從棺材裡跳出來。

小女兒琴子18歲的時候,因為要參加一個攝影比賽在房間裡準備,因而沒能去參加家庭勞動——幫父親整理新出的書。

伊上發現之後沖進琴子的房間,打翻了她為比賽準備的蝸牛,并指責她“冷漠、沒有責任心”。

比起姐姐,從小叛逆的琴子總是能一針見血地指出父親身上存在的問題,并勇敢地反抗。

...

而另一邊,伊上的母親患上了老年癡呆,總是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事,說一些氣得人跳腳的話。

比如她總是帶着奠儀簿,時刻記住要還哪家的禮金。

比如她稱呼盡心盡力照顧自己的女兒是“仆人”。

比如會在和琴子散步時颠倒黑白,最後把好脾氣的琴子都氣得跑掉。

...

在母親病症逐漸惡化的過程中,伊上卻展現出了一種超乎尋常的耐心和體貼。

但這種耐心和體貼又是建立在一種疏離和審視的基礎上的。

隻有這樣,他才能夠把這一切寫成書。

這其實是異常殘忍的,一種屬于作家的殘忍,因為身邊的人和物對于他來說都不過是能夠寫進書裡的素材。

說得過分一點,伊上甚至在享受母親患病的這個過程。

而這樣的情節與伯格曼的另一部電影有着異曲同工之妙,那就是《猶在鏡中》。

《猶在鏡中》裡,作家父親大衛同樣是在享受着觀察患有精神病的女兒發病的過程。

他的耐心和溫柔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他處在一個作家的角度去榨取女兒的痛苦、崩潰和分裂。

...

《記我的母親》中的伊上是分裂的,作為作家他需要這樣的素材,所以他有足夠的耐心去忍受母親的胡鬧。

但作為兒子,他始終懷揣着對母親當初遺棄自己的恨意。

這就是琴子在喝醉時對父親說的那句話:

...

母親發瘋時,總是會重複地嘀咕一些話,比如會害怕兒子将她背到冷山上等死。

這其實是日本的一個傳統習俗:

因為生活困窘,糧食不足,因此隻要家中老人到一定年紀,無法勞作卻要消耗食物的時候,就會由兒子背到冷山上,然後留在那裡活活餓死。

這種棄老的風俗實際上不僅存在于日本,很多國家在貧困時都經曆過。

...

▲日本知名導演今村昌平在《楢山節考》就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無論是身為作家,還是身為兒子,伊上的身上處處是母親的影子。

就像他的學生濑川說的那樣:

老師寫的愛情,是無意間的心靈交錯,陰差陽錯和擦肩而過,想要細水長流,在肉體上确認了愛時,戀愛就終止了。

年幼時與母親的疏離,造就了伊上這種“分隔”的愛情觀。

而對母親的恨意,則是伊上寫作的動力。

...

然而在一次将要乘郵輪送桑子前往夏威夷的前夕,伊上偶然從妻子口中得知真相。

母親當初并不是抛棄了他,而是想要他活着。

向來怕海的母親,帶着兩個妹妹坐上了可能一去不回的前往台灣的船,留下了性情剛烈的伊上。

...

所以她什麼都不說,什麼都沒有解釋過,任由兒子懷揣着對她的恨意而疏遠她。

縱使她老了傻了癡了,也依舊像守着珍寶一樣守着伊上當初寫的那首詩:

可是,我最喜歡的

是不存在于地球上的小小的新海峽

和媽媽一起渡過的海峽

即使就連伊上自己也不記得詩裡到底寫了什麼,母親依舊小心翼翼地捧着那張不知道撫摸過多少遍的紙,一字一句地讀出上面的内容。

...

原來她在神廟前的跪拜,是為了與自己相隔千裡的兒子。

原來她半夜握着手電筒一個房間一個房間地查看,是為了尋找離開自己懷抱的兒子。

終于,在那個海邊,伊上背着自己的母親,将目光投向了海天相接之處。

此刻的伊上,不再是一個作家,隻是一個兒子,一個深愛着母親的兒子。

為了此刻,他整整誤解了母親将近四十年。

...

《記我的母親》是平淡的,仿佛不過是記錄了一些小事。

比如父女之間的鬥嘴,比如對患有老年癡呆症的老人的照顧。

屬于三代人的沖突,在片子裡顯得異常克制。

母親與兒子之間的心結、女兒對于專制父親的反抗、孫女對于祖母的細心照料。

但這所有的一切實際上都在表明: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是無法像奠儀簿那樣“相互抵消,一切皆空”的。

...

人與人之間就是互相的牽絆和糾纏,更何況是親人之間呢?

伊上在情感上是“棄母”的,但是在他背起母親的那一瞬間,不僅虧欠得以償還,更多的情感也得以綿延奔湧。

結尾時,伊上從電話那頭聽到母親的死訊時,明明早就知道這一刻會來,但依舊無法自持。

...

人何以能丢棄母親呢?人的一生都是在向母親走去。

《記我的母親》講述的是關于愛的故事。

對于父親,我們反抗、逃離,卻又尊重、敬愛。

母親則更像是一個謎,一個奇迹。

她如此柔弱,卻又充滿力量。

她不是完美的,她甚至可能是粗俗的、無知的、潑辣的、霸道的,但她永遠是愛我們的。

...

這種愛是偉大的,是無私的,是值得世間最美好的贊頌的。

但母親似乎不需要這一切,她隻需要我們是快樂的,是幸福的。

隻要母親尚在,我們就還可以當個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