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挺尴尬的年代。

我們基本上都解決了溫飽問題,但是精神上卻是饑渴的。

每年年初都會立下各種flag,然後在溫水中慢慢失去了最初的堅韌和偏執。

比如,讀書這件事兒。

可以說,讀書是所有flag當中最沒有門檻,卻少有人能持之以恒的一件事。

新年伊始,咖爺就想和你們聊聊,最近爆紅的一部關于書和讀書人的紀錄片。

《但是還有書籍》

...

12月11日上線,追劇人數近30萬,目前播放量已超300萬,在豆瓣獲得9.4的高分,在B站更是拿下近乎滿分的9.9。

...

國産紀錄片有這樣的成績已然屬于佼佼者。

紀錄片共5集,一集約30分鐘,短小精悍。

内容講述了圖書編輯、翻譯、裝幀設計、藏書人、舊書店店主等等一系列書籍流轉過程中遇到的人和事。

這部紀錄片最大的“噱頭”和“看點”可能是配音。

團隊特邀配音界著名的姜廣濤老師,和實力派演員胡歌來負責聲音的部分。

胡歌,我們無需多談。這裡想簡單介紹一下,很多人感到陌生的姜廣濤。

許多影視劇中的小生型演員都得過他的“聲援”,他賦予了這些角色聲音上的靈魂,那是角色不可缺少的血肉。

他曾為電影《泰坦尼克号》《指環王》、電視劇《仙劍奇俠傳》《僞裝者》《琅琊榜》等配音。

雖說這次姜老師的聲音沒有出現在正片中,但他作為配音導演把控了配音部分。

在他的引導下,胡歌在被NG幾百遍之後,終于“煎熬”地完成了這部作品。

...

紀錄片的第一集《書海編舟記》。

什麼是書海編舟?

對于編輯與譯者這些書籍背後的工作者而言,他們的工作是搭建起跨越語言的橋梁,擺渡于作者和讀者之間,編織着航行于浩瀚文海中的思想之舟。

這一集鏡頭聚焦的就是編輯、譯者這些書籍幕後工作者的故事。

...

每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出來之後,總會驚呼,根本不認識。

2018年諾獎頒給了波蘭作家奧爾加·托卡爾丘克。他作品的國内出版方後浪圖書,被圈内人戲稱為是最大赢家。

...

當晚,後浪文學的主編發了一條豆瓣廣播,說托卡爾丘克的書大賣以後,就有錢可以多做些原創新人作者的書了。

這個主編就是,人稱“豆瓣秃頂協會會長”的朱嶽。

資深編輯的日常,和我們一樣“社畜”:上班打卡,開電腦,然後看看豆瓣,看看郵箱,一天就過去了……

...

真的這麼輕松嗎?

從朱嶽聰明絕頂的大光頭我們可以看出端倪:編好一本書換了一副眼鏡,為了推廣一本好書可以和好友絕交。

朱嶽39歲那年,發現了一本叫做《寂寞的遊戲》的書,作者在39歲時終結了自己的生命。

許是同齡的感召力,朱嶽看到了這本書内裡的價值——不亞于任何西方大師的作品。

這個作者就是袁哲生,被張大春譽為撐起21世紀台灣小說江山的兩位作家之一。

然而好作品蒙塵,是編輯最不樂見的事情。于是,朱嶽四處奔走,為這本書推廣。

但是過程卻十分艱難,跟100人介紹沒有一個人願意要;

甚至找自己的哥們幫忙推,沒想到隻得到一句“我不看”,氣得朱嶽拉黑了好友。

...

最終在2017年,朱嶽将這本書推廣了出去,年底還獲得了“騰訊-新京報年度十大好書”“豆瓣2017年度讀書榜單·中國文學(小說類)TOP1”等諸多榮譽。

作為一名資深編輯,朱嶽當然知道什麼樣的書暢銷,但他心裡更清楚,好作品是對語言和文化劣質化的抵抗,總要有人去做。

“我們做出版,不能總是靠利用人性的弱點去發大财,而是要去認識、彌補和克服這些人性的弱點,這才是我們的天職所在。

我們或許是夕陽産業的弱勢群體,但同時也是文化的守護者和創造者。”

...

“君子安貧樂道”,很是契合這群孜孜不倦的圖書編輯。

雖然滿地黃金,他們願意擡頭看璀璨星空,傳達上帝的聲音。正因為有他們,我們的文化才更加的跌宕起伏,精彩紛呈。

盡管是半路出家的編輯,盡管還喜歡自己創作小說,但“編輯”這個職業在朱嶽心中仍然是神聖且崇高的。

“如果我發現一個《百年孤獨》,那做編輯這個職業就值了。”

編輯們的工作瑣碎繁雜,卻意義非凡。而對于翻譯者範晔來說,他是幸運的。

因為他“編輯”了真正的《百年孤獨》。

1982年,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創作的《百年孤獨》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此後這本書風靡全世界。

國内同樣掀起了“馬爾克斯熱”,先後出了十幾個版本未經授權的中譯本。

1990年馬爾克斯曾來北京和上海訪問,書店随處可見擅自出版的《百年孤獨》給他留下了糟糕的印象。

“死後150年都不授權中國出版其作品,尤其是《百年孤獨》。”

終于在2010年老先生準許中國出版《百年孤獨》,而範晔則是首個正式授權中文版的譯者。

他說:沒人抗拒得了這種誘惑。

為了翻譯好這部經典,範晔查閱了無數的資料,夜以繼日地“苦熬”了11個月之後,《百年孤獨》終于面世。

這本書成為出版業的現象級事件,上架後一度占據暢銷書首位。

在節目中,範晔還說起第一次去哥倫比亞,正趕上馬爾克斯的離世。翻譯者和作者之間,冥冥中有了承遞的關系。

他用了《百年孤獨》裡的一句話來形容這次的哥倫比亞之遊:“我來這裡,是為了參加國王的葬禮。”

...

很多人會覺得:翻譯一本如此的巨著,定然是名利雙收吧!

事實卻是,英中翻譯的市場平均價格在一千字一百元左右,單純的翻譯收入,我們想想便知。

為什麼要做這和編輯一樣吃力不讨好的翻譯工作呢?在範晔看來,這是天命使然。

“和文字纏鬥,與自己作對。文學翻譯是一種艱難的快樂,也是一種無可替代的快樂。”

除了編輯、譯者們的故事,紀錄片還呈現了多元化的圖書世界。

第二集《二手書的奇幻漂流》講的就是舊書與讀者,書店與讀者之間的奇妙緣分。

在台北,有一家從1979年經營至今,主營絕版書、珍本書的舊書店——舊香居。

癡迷于書籍的藏書家們在這裡邂逅相遇,一本好書的輾轉流傳,和一段人生的聚散離合别無二緻。 

帶着書籍去旅行的Lulu和蝸牛,載一車精心挑選的書,與心愛的人一起,開一輛書車漫遊中國。

跨越山海,手有書香,心存詩與遠方。

...

第三集《繪本中的奇妙世界》講的是用繪本開啟孩子的閱讀之路。

在國内知名繪本推廣人粲然看來,童書是很有力量的,它的力量并不在于征服某個王國,或是成為俗世中“成功”的人;

童書的力量是,它總在微小的事物上呈現它的魔法,就像是小草萌發新芽,就像是孩子的心。

其實剛開始看到《但是還有書籍》這個名字的瞬間,有些恍惚,轉瞬釋然。

“但是”前面,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狀态和想法。

也許是工作的不順、職業瓶頸;或許是中年焦慮、生活一地雞毛;亦或是學業受阻,前途茫然……

...

成人世界的崩壞,從來都是因為學習的欠缺,軀體走得太快,靈魂卻沒跟上。

但是,我們還有書籍啊。

精神匮乏時所産生的艱難苦恨,最終還是會被豐盈的靈魂所戰勝。

...

片名其實是來自于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波蘭詩人切斯瓦夫·米沃什的一首詩:

...

就像詩中最後兩句:“但是書籍将會豎立在書架,有幸誕生,來源于人,也源于崇高與光明。”

書籍存在的最大價值就是“閱讀”。隻有人去閱讀才能發揮它的價值和意義。

我們常常喜歡用“價值”和“意義”去衡量一件事值不值得去做。

對于這部紀錄片而言,導演挪挪分享說:

“我們希望以這個片子,記錄這個時代形形色色的愛書人,捕捉和書有關的那些精彩故事,向編舟者緻敬,為愛書人點贊。

片長有限,展示的也許隻是這個時代閱讀圖景的冰山一角,也無法道盡這些愛書人、做書人的有趣可愛,但希望我們的片子成為一枚火石,點燃更多人對于書的興趣。”

看紀錄片不是目的,閱讀才是。

或許我們讀過書的内容在記憶中有保質期,然而,它們在潛移默化中滲入靈魂,幫助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

讀書的人越來越少,愛書的人也與日俱減,可咖爺堅信總有那麼一群人在堅守着,紀錄片的觀看者就是最好的證明。

2020年剛剛開始,去看看這部用心的紀錄片吧,我想它值得。

同樣,書也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