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詹姆斯·卡梅隆時,我們總會将他稱為電影界的“大神”。不知不覺這位“卡神”已經迎來65歲的生日。

學習了解他的作品,也已成為每個電影從業者的必修課。

對于“卡神”的贊譽數不勝數,咖爺也不再跟大家啰嗦為什麼他配得上“電影之神”這個稱号。

借着今天“卡神”的生辰,我們不妨試着走進他的内心世界,去了解科幻,了解電影。

而想要知道“卡神”獨特的電影風格,唯有通過他的電影作品。

...


首先要“大”


這裡的“大”,可以分為電影和人來看。

既指電影的格局大。

将所有水準都往最大的方向去做,展現出大氣的場面來,才能震撼觀衆。

也指“卡神”一貫的脾氣大,野心大。

敢于冒險,敢于去做突破,敢于去嘗試新的東西。

最典型的當屬《泰坦尼克号》,當時因為超出了預算,“卡神”并沒有因此而苦惱,反倒是繼續争取追加投資,甚至自己承擔超支費用。

為的就是能夠盡可能真實還原那場人類曆史上極為震撼的災難。

...

...

(真實的泰坦尼克号(上)與電影中的泰坦尼克号(下))

雖說當時的電腦數字特效已經在漸漸進步,但要制造出如此龐大的災難場面還是存在很大的難度。

因為電腦數字特效還不完全成熟,所以電影中許多預想的場面都被限制住了。

但是“卡神”沒有服輸,正因為這項技術還不夠成熟,所以更需要去完善。

怎麼完善?

不斷地使用并尋求突破點,再不行就将當時最好的技術都拿來使用。

為了達到最好的效果,整個拍攝團隊克服了重重困難,在特效技術有限的前提下結合了實景搭建和制造模型拍攝,造就了這一部經典的電影。

...

(拍攝團隊在墨西哥巴哈半島的一個海岸搭建了一座占地161874平方米的攝影棚)

...

(一比一比例構建的泰坦尼克号複制品)

如果光是用這些巨大的布景來說服觀衆,那就太小看“卡神”了。

就像現在很多大制作的電影一樣,往往因為過于注重大場面的特效卻忽略了對細節的處理,所以遭到觀衆吐槽。

而“卡神”則是非常嚴厲地要求還原一個真真實實的泰坦尼克号!

什麼意思?光是外部的布景隻夠震撼觀衆,但想要讓觀衆有一種置身現場的感覺,船艙的内部也要下足功夫。

...

(在當時可以說是最用心且工作量最大的道具組)


...

(船的内部也是經過史實考查來搭建)

投入了如此多的金錢、人力、時間,卡梅隆就這麼自信電影能夠回本?

後來《泰坦尼克号》問鼎世界電影票房冠軍多年的成績,足以證明了整個團隊的用心沒有白費。

直到後來打破《泰坦尼克号》票房紀錄的還是卡梅隆自己。

毫無疑問的是,他的自信心就是大,他也有這個資格去撐起自己的自信心。

哪怕是後來《阿凡達》的問世,将電影行業引入到了3D觀影的革新當中,我們都能夠看到“卡神”那股敢于去闖去拼的勁。

他不相信失敗,是因為從做的那一刻起就知道自己能夠成功。

...

(阿凡達的3D特效讓我們看到了電影技術的更多可能性)


雙向拯救


一個好的故事可以決定一部電影的好壞。

我們更多時候隻關注到“卡神”電影中的技術突破,從而容易忽略他所編寫的那些故事。

拿他最經典也是大家最熟悉的幾部電影來講,我們不難發現這些作品在人物塑造上的共同點。

人物之間的雙向設定,保護與保護,從保護升華到拯救。

...

細細品味“卡神”電影中的這些人物,他們每一個都被賦予了保護的任務。

上圖中《深淵》的那張海報隐喻着愛,而後面的人物也正因為愛才學會去保護,又或者說在保護的過程中學會去愛。

這是“卡神”電影中對愛的表達,他的電影劇情不會過于複雜深奧,隻會把他想讓你看到的,清清楚楚呈現在你面前。

而怎麼讓這種保護升華成拯救?隻需要讓這個過程變得驚險、緊張、刺激。

...

(這也是影史值得被記住的探戈)

我們能感受到“卡神”電影中的驚險刺激也是好萊塢商業片一貫的套路,但我們卻不會覺得這個東西熟悉而感到膩。

因為他懂得如何去處理這些點,并且讓人物處于一種狼狽的狀态,以此來制造矛盾。

《終結者2》裡面T-800帶着未來領袖小約翰到處逃難躲避T-1000的追殺;

《真實的謊言》裡哈利因為自己特工的秘密身份從而造成了和家人的疏遠;

《泰坦尼克号》裡窮小子傑克和落魄貴族露絲因階級身份而被阻礙的愛情;

《異形2》裡埃倫在殲滅異形團隊遭到毀滅性打擊時的孤立無助;

《阿凡達》裡薩利在了解了納威的真實生活後開始迷茫動搖自己的立場。

也正是因為種種狼狽,從而激發了人物的保護欲,這也是觀衆想要看到的,當人物一直被困境所壓迫最終選擇反抗。

...

(T-800在保護的過程中感受到了愛)

而且最有趣的是導演在人物塑造上,不會讓某一方人物成為拖後腿的累贅,所有人物都在相互促進。

所謂真正的化學反應就是這樣,還是拿《終結者2》來說,最後T-800選擇自我犧牲的壯舉感動了很多人。

因為他在保護的過程中被小約翰感染了,完成了自我拯救,也許之前他是一個無意識隻懂得殺戮的機器人,但是最後他成為了一個有感情的人。

...

(這一幕觸動了每個人的淚點)


美好的執着


“卡神”是一個容易被刺激到的人,也是一個不願意原地踏步的人。

紀錄片《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就體現出他對于科幻片的執着。

...

這部作品的嘉賓堪稱神仙陣容:

...

基本沒有大衆不認識的。

可以這麼理解,這部作品是“卡神”利用自己廣泛的人脈圈,邀請那些在科幻電影創作上風格極具獨特的導演們來聊天。

沒錯,就是單純唠嗑,可以說是給各大影迷的超級福利了。

...

“卡神”對科幻片的突出貢獻在于革新電影技術。

還是在《終結者》系列的巅峰之作《終結者2:審判日》中,全程由CG制作的液态金屬人T-1000是電影特效史上的裡程碑,業内人士稱贊卡梅隆将電影技術提前帶進了21世紀。

...

《終結者2》拉開了電腦成像技術的序幕,也催生了Photoshop(PS)的誕生。

自此開始,電影視覺特效行業開始從光學構圖轉向數碼特效。

1992年末,卡神首次提出“表演捕捉”的技術概念,即現在的動作捕捉技術。

在《泰坦尼克号》的拍攝中,他第一次運用了這項技術。

...

卡梅隆對科幻電影的另一大貢獻在于複興3D拍攝技術。

早在上世紀20年代,就誕生了首部3D立體電影《愛的力量》。不過由于早期技術低劣,觀影效果差,3D電影便被淘汰了。

2009年《阿凡達》上映掀起了3D熱潮,不僅再次改變了大衆的觀影方式,還促進3D技術的進一步發展。

...

如今,觀衆能看到的精美3D商業大片越來越多。仿佛也在時刻提醒我們,不能忘記這個埋頭在“曆史垃圾堆”裡的人。


是導演,更是冒險家


“卡神”除了是導演之外,還是出了名的職業潛水員。

大海帶給了他無數創作靈感。

...

這句話也不是沒有依據,因為在他的所有作品中都涉及到海洋這個元素。

《泰坦尼克号》自然不必多說,電影《深淵》裡面就首次将“卡神”心中的海洋展現給大家看,深海之中不為人知的美觀。

...

...

而到了《終結者》則是讓我們看到了核武器爆炸引發的火海,煞那間一切萬物灰飛煙滅。

...

《阿凡達》裡則是将海洋這一元素再次進行了視覺化的改造,将極具神秘的魄力配合上五彩斑斓的美感。

...

...

美嗎?

當然美,但我們不能僅僅隻看到美。

說到海洋和潛水我們會聯想到深海,而深海的暗無天日充滿着未知的危險以及海水高壓的迫害。

從而因為黑暗帶來的未知和壓抑造成了我們的恐懼。

而“卡神”千奇百怪的想法就源自于他的噩夢,是恐懼造就了他。

...

(導演選擇了學習潛水來克服深海恐懼)

終結者的形象正是來自于他小時候做的一個噩夢,在夢裡一個金屬銀色骨骼的人形機器人在追殺他,從而激發他寫出了這個故事。

...

(終結者形象最初手稿)


...

(終結者電影成型形象)

這是一個不服輸的人在與自己較勁,同時将困惑自己的恐懼呈現出來給觀衆看,讓我們看到他的那股勁。

也許這也是練就“卡神”勇氣的最大原因。

在《終結者》系列和《真實的謊言》裡我們都看到了核武器的威力,這也是卡神童年時期揮之不去的噩夢。

《終結者2》開頭那場極為震撼的核爆炸,仿佛我們就在直面他的噩夢一樣。

而到了《真實的謊言》這種情況則有所好轉,但也意指别讓核武器摧毀了我們的美好。

...

(遠離戰争珍惜眼前人)

或許我們難以成為詹姆斯·卡梅隆一樣的神,但是我們起碼可以像他那樣敢于去嘗試,去突破。

這不僅僅需要膽子,還需要不斷學習提升自己。學習是永無止境的,不要滿足于眼前的功利。

有句老話說得特别好,人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

“卡神”用一己之力撐起了兩部世界電影票房冠軍,而漫威也是用了十年的布局才勉強打敗了《阿凡達》的票房冠軍。

相信在不久後,能夠超越詹姆斯·卡梅隆的,還是詹姆斯·卡梅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