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雲和白雲結婚,我們歡呼着,去撿他們撒下的喜糖。”

這首小詩的作者,是某小學三年級的全班同學。

在情人節這天,孩子天然的口吻下,反而将它襯得格外應景。

有人終于久别重逢,有人還在帶着思念等候。

甚至,有人因為奔赴前線,不得不和心愛的人相隔兩地。

...

▲他們約好等疫情結束,第一件事就是去領結婚證

比起歌頌愛情,或許在這一天,我們想起更多的是:

第一次結婚是什麼樣的?或者,第一次戀愛是什麼樣的?

再往前回憶:

你們各自走過什麼樣的人生軌迹,才等到了相遇的那一天?

是喜悅的?還是磕磕絆絆的?

是平淡的?還是刻骨銘心的?

也許這部紀錄片可以替你解答——

《人生第一次》

...

咖爺推薦過不少關于人世百态的紀錄片,最動人的原因源于:真實的力量。

它們借由普通人的視角,聚焦平凡的芸芸衆生的人生經曆,卻又無處不透露着治愈人心的溫情和深入生活的哲思。

比如,将鏡頭對準中國醫患的《人間世》。

沒有彩排,沒有劇本,講述的隻是在病房裡的人間日常。

目前在豆瓣上,兩季均有4萬人左右打出9.6的高分。

...

...

其中第二季的導演秦博,也被網友們評價為“新聞人的眼睛”。

紀錄片《人生第一次》,同樣出自他手。

由央視和上海廣播電視台共同出品,剛上線就獲得好評——豆瓣評分9.1,B站評分9.7。

其實,早在宣傳片曝光之時,就有媒體評論:“終于有部紀錄片,拍出了中國人真實的‘人生圖鑒’!”

甚至它還得到央視爸爸的官推:

...

正如片名,紀錄片主要講述的是在普通人的一生中,面臨的十二種“第一次”。

第一次上學、第一次上班、第一次走進社會、第一次結婚……

時間跨度上,從嬰孩呱呱墜地到暮年垂垂老矣。

通過紀錄片,系統地展現了人生的第一次,這是重要的人生回顧和反思。 

畢竟,人生,最難忘的也是“第一次”。

...

比如,第一集的主題:《出生》。

導演選擇了3個較為典型的生育家庭,記錄了4個孩子的出生故事。

3個家庭,同為生育,卻有不同。

生育是造物主給予女性的特權,然而這份特權的代價則是鬼門關走一趟。

很多男性自認承受疼痛能力要比女性強,然而在體驗“生産陣痛體驗”時,鐵骨铮铮的硬漢,也忍不過三分鐘。

他們形容這種體驗為“就像有人要從你鼻孔裡硬擠出一個西瓜”。

...

在中國傳統觀念中,兒女雙全的想法根深蒂固,尤其是二胎政策放開之後,越來越多的家庭有了這樣的訴求。

吳麗輝,一個二胎媽媽,希望生個妹妹,湊個“好”字。

在等待寶寶降生時,她要承受“開十指”的痛苦。

盡管科技在進步,用于生産上的技術也在發展,但是“無痛分娩”在我國的普及率仍舊不超過20%。

更重要的是,在那之前,要忍受到宮口“開二指”的煎熬。

輾轉反側,度日如年,直到對疼痛麻木,覺得身體已經不是自己的了,可能還沒到“二指”。

最後在疼得忍不住身體戰栗的情況下,才求得那一支“無痛”的神藥。

而那“無痛”的藥劑,才是最痛的一針。

...

輸送藥物的又粗又長的針頭,要穿過産婦的脊椎孔,還要再将一根細小導管,導入硬膜外腔。

“無痛”之後,準媽媽們還要等上幾個小時才能和可愛的寶寶見面。

寶寶出生之後,每個人都喜笑顔開,媽媽們也忘卻了之前所有的苦痛。

...

順産對媽媽和寶寶來說,都是有益的,但是并非所有的女性适合順産。

第二個家庭,36歲的周婷屬于高齡産婦。

産前發燒,有可能導緻寶寶腦膜炎,各種不可控因素随時發生。

最終,周婷選擇了剖腹産。

這種手術方式,其所涉及到的麻醉風險、切口疼痛、切口感染問題等一般手術風險均是存在的。

術後的恢複時間,也長于自然分娩。

女兒降生之後,爸爸黃曉敏留下了喜悅的淚水,焦急的等待之後,母子平安莫過于最大的喜訊。

對第三個家庭的媽媽向爽來說,她所要承擔的壓力要比太多的人沉重。

先天心髒主動脈瓣畸形,育有雙胞胎。在分娩前,還要經過心髒外科手術。

...

生産危險系數高,孩子有30%的概率無法順利降生。

一台手術,三條人命。換成誰,都會害怕。

手術前晚,向爽做了個夢,她夢見自己給孩子起名叫做春和、景明。

這出自範仲淹的《嶽陽樓記》,原話說:“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

這個充滿詩意的名字,更是媽媽對孩子的希冀,一生平安,波瀾不驚。

一個月後,向爽也成功通過剖腹産把雙胞胎帶到了這個世界。

春和還有景明,健健康康地誕生了。

滿屏的加油和鼓勵,看得人情不自禁熱淚盈眶。

...

人生初見,春和景明。這就是生命的力量,充滿了希望和喜悅。

孩子出生以後,人生的難題也剛剛開始。

于是有了第二集:《入學》。

孩子很快長大,第一次說話、第一次翻身、第一次笑出聲、第一次走路……

終于,要邁出屬于他們人生的第一步,離開朝夕相伴的父母,進入幼兒園。

...

這一集抛開了那些沉重的話題,更多的是忍俊不禁的歡笑。

鏡頭轉向了幼兒園,每年開學,這裡開始上演年度“催淚大戲”。

親子間關于生命離别的初體驗,就此展開。

...

盡管在孩子入學之前,每個家庭都會提前打預防針,各種教學繪本輪番上陣。

但是,理論和實踐總是不同的。

孩子乖,家長會舍不得,怕孩子吃苦受罪;孩子鬧,各種哭鬧打滾,就是要媽媽要回家。

哭完之後,開始新的校園生活,秒變小大人。

對老師的評價可謂是一針見血:

...

也有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失落:

...

當然,也開始學着“勇敢”:

...

當孩子開始了第一堂課的同時,父母也開始了人生的另外一門課。

孩子是第一次做孩子,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他們都是同齡的不同人生階段的學生。

幼兒園之後,還有小學。

相比幼兒園的哭鬧,小學生已經能夠處理自己的分離焦慮,對校園生活應對自如。

此時的父母,才是那個“焦慮症”患者。

家長們在孩子開學第一天的書包裡,塞進了各種神奇的寶物——

塞幾根蔥,寓意“聰明”;

塞包統一100方便面,寓意“考100分”。

小學生的生活,已經開始繁忙起來:

一天7節課,一節課35分鐘;放學回家後,還要完成作業;作業之後,還會有課外輔導……

在他們小小的心裡開始萌生了“競争”的種子。

...

爸媽也開始嚴陣以待,讓孩子赢在起跑線上。

通過鏡頭,我們不難發現:孩子的喜怒哀樂,和成年人别無二緻。

各有所憂,各有所慮,各有所樂。

他們眼中的童年,并非我們成年人所想的快樂無憂。

什麼是童年?成年人和孩子是兩個不同的認知世界。

...

小機靈郭雨晴說起了《童年》的歌詞:

隔壁班的女孩,從來沒有經過我的窗前;

睡覺前才發現,自己的作業隻寫了一點點;

考完試才知道,該念的書沒有念……

或許等她真正懂得歌詞背後的意義,她已經開始“回憶”了。

而回憶,總是伴随着:《長大》。

第三集裡的孩子還沒完全長大,但是他們卻第一次學會如何記錄這個世界。

在雲南支教的大學生康瑜,決定教當地的孩子們寫詩。

孩子雖然表達能力有限,但這并不妨礙他們對寫詩有天然的靈感。

開頭的那一首小詩,就來自于這一集開頭。

目前,紀錄片《人生第一次》才更新到第三集。

除了鏡頭裡的“第一次”,還有鏡頭外為“第一次”獻聲的明星演員藝人:塗松岩、高亞麟、王耀慶 、韓童生、辛柏青……

他們用聲音,描繪中國人真實的一生圖鑒。 

...

導演秦博曾在《人間世》的采訪中說:

“這些故事是每一個人都會經曆的,就像一條河流,沒有過多的驚濤駭浪,但它暗潮湧流,我們希望把靜水流深的那種洶湧感拍出。”

《人生第一次》也是如此,再渺小的個體,都是自己生命裡偉大的主角。

在紀錄片的預告裡有這樣一句話:“人生沒有返回鍵,你需要要一直走,一直走,一直走。”

人生在世,能做的隻有勇敢向前,奮力奔跑。

...

《人生第一次》有着一種難得的沉靜,它不是急着去煽動情緒,而是讓觀衆随着鏡頭語言回到人生第一次的真實狀态。

随着鏡頭下的主人公,一起去經曆,去感受,挖掘我們曾經的回憶。

反思我們的“第一次”,也是反思自己的人生。

紀錄片之外,這個春天也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第一次”。

有人,第一次因為工作剪了長發;

有人,第一次在隔離病房給大家拜年;

有人,第一次捐獻出了十萬斤的蔬菜……

在災難面前,越來越多的人有了“第一次”成為英雄經曆。

每一個挺身而出的平凡人都是時代的英雄,都是英勇的戰士。

...

偉大的作品總是把人還原為常人,有人才會有不朽。

期待“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中,為我們帶來不哭天搶地、更為醇厚的東西。 

既然不能出門,不如沉下心來,去看一看這個生猛沸騰的生活底下,有多少真實的明媚和暗傷。

而它們,又是怎樣成就我們千姿百态的傲然挺立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