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
值此之際,博納影業一口氣推出了“中國驕傲三部曲”——《烈火英雄》《決勝時刻》《中國機長》。
這三部獻禮片,除了《決勝時刻》是革命曆史片之外,其他兩部都由現實事件改編而成。
《中國機長》的劇情,取自2018年5月14日四川航空3U8633航班機組成功應對險情的真實經曆。
而剛于昨天上映也是今天要講的《烈火英雄》,改編自著名作家鮑爾吉·原野的長篇報告文學《最深的水是淚水》。故事原型,正是2010年“7·16大連輸油管道爆炸事故”。
也就是說,這是一部主旋律電影。

現在的觀衆見多了唱高調的,因此一聽到主旋律就會有所顧慮:
宏大叙事不接地氣,充滿宣教式的口号,不管三七二十一音樂就開始胡亂煽情……
但是,《烈火英雄》和常見的主旋律電影不太一樣,一起來看看吧。
01
《烈火英雄》主要講述了消防員撲滅一場大火的過程,也就是前面提到的7.16油爆事故,這場事故也被稱為“世界消防史上的一個奇迹”。
整部電影的野心也就在這裡,試圖通過這次奇迹般的複原,關注近兩年備受關注的消防員群體。

海港碼頭的輸油管道于晚上發生爆炸,引起大火的同時還造成大量原油洩漏。
片中最主要的場景就是着火的A01号罐,高22米,直徑80米,體積上萬立方米。

由于爆炸發生太快,工人撤離時忘記關掉閥門。也就是說,整個油區的油正源源不斷流向A01号罐。
最恐怖的是,周圍還有一個化學罐區。
一旦化學罐發生爆炸,那麼釋放出的大量氰化物、二甲苯等有毒氣體會迅速擴散到空氣裡。
那時,整座城市都有可能毀于一旦。

撲滅大火,刻不容緩。接下來就是消防官兵的主場了。
戰略部署分三部分,東山中隊一批人待在A罐區滅火,另一批人負責遠程水泵供水,特勤一中隊死守B化學罐區預防流淌火。
影片在消防員群體中,選出四個人物進行主要描寫。

黃曉明飾演的是東山中隊前中隊長江立偉,之前因為判斷失誤導緻一個年輕隊友喪命,連他兒子都會質問他是不是害死過人。
杜江飾演的馬衛國是特勤一中隊的隊長,因為江立偉每次都把出風頭的機會留給自己而心生怨念,忿忿不平。
張哲瀚飾演的鄭志是特勤一中隊的隊員,還有三個月就退伍了,因此整天在隊裡摸魚劃水,還偷吃雞腿,一點沒有軍人的樣子。
歐豪飾演的徐小斌是東山中隊負責遠程供水的班長,拍婚紗照也悶悶不樂,因為結完婚他兜裡就剩兩千塊錢了。

不難看出,雖然四人都是重要角色,但多多少少都有缺點,在成為“英雄”之前都是普普通通的人。
02
要控制住爆炸,就必須進入火場手動關上四個閥門,一個閥門8000轉,四個就是32000轉。
這一去,可能再也回不來了。但是江立偉主動申請了這個高難度任務。
不過呢,江立偉并非視死如歸。這從他在進去之前問馬衛國要煙抽緩解緊張可以看出。
結果煙太潮,點了半天沒點着。“這麼大的火,竟然點不着一根煙。”
進入火場之後,江立偉不停地轉動着閥門。

手套被磨破,就脫去手套徒手轉。手掌被燙出水泡,水泡又被燙平,如此循環往複,直到關上四個閥門。
而在真實事件裡,一個閥門所需要轉動的圈數不是八千,是八萬。手動關閉一個閥門所需要的時間,是三個小時。
有人僥幸生還,也有人不幸罹難。
馬衛國帶領的中隊,他們的任務不能順利進行下去。因為連環爆炸讓水帶破裂,能用的砂石、泡沫也全都用盡。
那個偷吃雞腿的鄭志,為了給隊友掙得一線生機,被活活燒死。

另一邊,徐小斌因為下海清理水泵上的垃圾,被爛漁網纏住沒能上來,也犧牲了。
他的新婚妻子,撲在他的遺體上失聲痛哭。

在真實事件裡,負責遠程供水的消防員的确犧牲了,不過是因為油污太厚,海浪太大,力氣又耗盡了,最後窒息而死。
而在現實中,還有很多讓人肅然起敬的消防員。
比如剛從病床上下來就打車到火災現場的病人,父親病危卻堅持在前線滅火的兒子,錯過孩子出生的新手爸爸……
但《烈火英雄》在主人公的選擇上刻意避開了他們,選擇了相比之下更普通的消防員樣本。
平凡人在災難面前展示出的偉大,往往更加讓人動容。

03
近年來的主旋律影片都會選擇與類型片相結合。
比如《風聲》《秋喜》用懸疑片和諜戰片做包裝,《紅海行動》《湄公河行動》和動作片相融合。
《烈火英雄》也不例外,它借的是現實災難片的外衣。
影片通過設計災難來創造英雄,是典型的好萊塢叙事模式。
它輸出的正面價值觀,也擺脫了以往主旋律電影幹巴直白的說教,用大量細節表達出一個主題:消防員是和平時代的英雄,也是有着血肉之軀的普通人。

比如電影用了一些鏡頭客觀地展現出,現實生活中大多數普通民衆對于消防員的态度,以及減災防火意識的淡漠。
有人打119讓他們來抓豬,抓不到就罵他們無能。
電影開頭的火鍋店老闆,沒有及時說出店内還存有大量煤氣罐這一信息,緻使慘劇發生。在消防員救出他女兒時,也沒有道謝,更沒有對消防員臉上的傷痕表現出任何關心。

而在江立偉進入火場進行施救時,鏡頭掃到“安全出口”,那裡堆滿了各種各樣的雜物。
看似再平常不過的小事,火災一旦發生就會延緩最佳營救時間,增加營救難度。

除此之外,油罐區火災爆發前後,恐慌的市民也經曆了一場大逃亡。這場大逃亡中,帶出的是衆生相。
有看到臨盆孕婦求救冷漠拒絕的男人,有收留走失孩童的土著老夫婦,有堅守在工作崗位的醫護人員,也有哄亂着搶地鐵、飛機、輪船逃命的平民……
這些細節,在影像奇觀之外,給了電影一定的現實主義落腳。

但問題也出在這裡。
影片對這場災難的展現足夠宏大,但是一到細節之處依然存在漏洞。
為什麼一開始外國高層發現火災隐情後選擇隐瞞?
為什麼經過專業訓練的工人在爆炸發生後的第一反應是逃跑,連閥門都不關?
為什麼碼頭負責人敢一次又一次地欺騙、撒謊、推卸責任,緻使消防員高層沒能第一時間正确做出部署?

作為一場曆史上絕無僅有的火災大爆炸,我們要做的是找到各方面深層的原因,值得警示世人的教訓。
然而鏡頭隻是浮光掠影般掃過這些場景。
故此,《烈火英雄》是一部優缺點都很明顯的作品,評論呈現兩極分化的趨勢——
看着熒幕上熊熊燃燒的大火,加上一枝獨秀過度煽情的配樂,以及稍顯用力過猛的演員。
有人感動得全程啜泣,有人尴尬得坐立難安。

《我不是藥神》現實主義叙事的成功,是因為它在審核的限度内做了最大的努力,去觸及一些核心的問題。但《烈火英雄》的現實主義并不徹底,且浮于表面。
真正的好作品不僅能讓觀衆哭,更能讓觀衆哭過之後有所思考。
總體來說,《烈火英雄》是一部獨特的主旋律電影,在刻畫消防員群體上,它做得很出色;
但在展示現實災難上,它仍需更努力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