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卡羅爾》整體呈現出一種愛戀的童話似的詩意,過于美麗,就像一則童話故事。美麗的背後,缺少厚實的生活土壤,缺少在生活泥濘中掙紮的生命力,這種美,給我更多的感覺,就像是漂浮在空中。當然,戀愛本身就是粉紅色的泡沫,一切都像在濾鏡下經過渲染的情絮。所以,這部電影,與其說是一部關于戀愛使人成長的故事,不如說是一種心境,細緻入微描摹出人陷入戀愛時的點滴,整個過程的絲絲入扣。

生活露出獠牙的那一面,這一部分顯得有些輕描淡寫,雖然這部分給兩位女主的感情,造成了最大的波折,甚至改變了兩人此後的軌迹,但那更像是互相成全、增進感情的調味劑,就像是戀愛中會遇見的任何一個問題,隻是這個問題稍顯複雜。其實,無論是50年代的美國,還是當下,因争奪孩子撫養權而放棄同性愛人,本應成為同性之愛與社會固有觀念的天塹,也成為兩人之間更深入刻畫的部分。

但這股力量,被刻意削弱。它的着眼點,不在深入探讨社會議題。這讓我想起了《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阿黛爾》,還有《愛你,西蒙》,對這類影片來說,更多呈現的主題是,愛就是愛,有它的甜美,也有苦澀,有自我認知覺醒的過程,也有來自外界的阻力,但歸根到底,這隻是一份愛情,沒有什麼不同。

在這部影片裡,卡羅爾是一種偏理想化的角色,一出場,她的性向明确無疑,和曾經的同性愛人還保持好友的關系。在感情裡,卡羅爾明顯占據優勢,一步步引誘特瑞斯靠近自己。哪怕面對丈夫,卡羅爾也是掌握主動權的一方。卡羅爾的出場就像是女神,美好,卻不真實。而這些看上去的優勢,轉眼就脆弱易碎。女兒是她的軟肋,為了與離婚的丈夫争奪女兒,就必須隐瞞性向,這是社會的規則。

母愛是天性,性向也是天性,丈夫代表的社會卻強迫将其分割,以荒唐的道德條款指控卡羅爾,脅迫卡羅爾要麼放棄撫養權,要麼否認自己的性向。無論前者,還是後者,都違背了她的意願和本性。社會遵循的道德觀念,是人類長時間以來形成的約定俗成,為了讓社會有序進行,漸漸,卻成了不允許你偏離大衆的條款,即便你沒有傷害他人。這種對立,存在于各個層面,滋生出的不理解與對抗,魔鬼會利用它釋放出人心中的惡意。

卡羅爾,作為一個早已接受這遊戲規則的人,如果沒有遇見特瑞斯,她會妥協,臣服自己的命運,成為喪失勇氣的向生活低頭的人。但特瑞斯帶來了轉機,就像卡羅爾對特瑞斯的形容,如天使般降臨。

但可惜的是,影片沒有刻畫出,究竟是特瑞斯的哪一部分,哪些品質,讓卡羅爾擁有了對抗社會固有規則的力量,而她為此付出的代價,最嚴重的情況是,她從此後再也見不到女兒。不得不說,相比之下,特瑞斯的愛,故事呈現上顯得單薄了些。我也隻好理解為,是愛情的力量,是特瑞斯的純粹和美好,激發了卡羅爾的勇氣。

影片最讓我動容的是,卡羅爾在調解時說的一段話,那段戲讓卡羅爾的形象更為豐滿和彈性,她不是天生的勇士,會退縮、遊移,但她終不願否認自己,不願否認對特瑞斯的愛,無論是付出怎樣的代價。

特瑞斯幫助卡羅爾完成了真正的自我認同,從而獲得重獲新生的力量。愛情大概就有這樣的魔力,在愛情中,我們會遇見另一個自己,喚醒生命本有的詩意,和超乎想象的勇氣。

影片留給我最終的印象,仿佛是一首夢幻色彩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