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4日的“川航”事件,大家應該都有所耳聞。

在突如其來的災難面前,劉傳健機長所表現出的強大理智和精神魄力,堪稱世界航空史上的一個奇迹。

...

相信你們都知道了,今天咖爺要說的是近期的三部“獻禮片”之一——

《中國機長》

...

和咖爺一樣,很多人正是抱着對原型人物的崇敬心情走進電影院的。

事發當天,川航3U8633發生危情,駕駛艙的右側擋風玻璃突然碎裂脫落,艙内氣溫瞬間降到零下40°,同時進入了爆破式釋壓狀态。

經曆了持續的缺氧、強風、故障等種種困境,半個多小時後飛機成功備降成都雙流機場。

9名機組人員與119名乘客中,隻有1名女性空乘腰部受傷,1名男性機組人員皮膚擦傷,其餘126人毫發無損。

而這一切,都歸功于劉傳健機長的臨危不亂,挽狂瀾于頃刻之間,使得一百多位親曆者保住了生命。

...

劉傳健機長

為了力圖還原這驚心動魄的一幕,影片在拍攝的開始就竭盡全力做好了專業性。

電影的每一個部分,演員們都需要經過專業的培訓才能上場。

比如,張涵予、歐豪和杜江學習如何駕駛模拟機,在很短時間内“掌握了别人五年要學習的東西”。

...

袁泉、張天愛去四川航空的客艙模拟艙接受訓練,了解空乘的儀容、禮貌、舉止要求,學習怎麼為乘客服務。

...

演員們學習後的成果有多棒?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拍攝完電影之後,“飛行三人組”都掌握了基礎的飛行技術,還能夠在教員的陪伴下,獨立完成飛機起降。

當事人劉傳健更是對張涵予贊不絕口,直截了當地表示:“當知道他來演《中國機長》很放心,因為張涵予很能給人安全感。”

電影的全程拍攝都得到了中國民航空局的大力支持與協助,而電影更是直接在成都雙流機場、重慶江北機場、拉薩貢嘎機場、民航西南空管局等地進行實景拍攝。

除了實地取景,《中國機長》的劇組還專門委托西安飛機制造廠1:1完美還原了整個A319飛機,隻為還原最真實的事件狀态。

...

好故事+好演員,自然換來了不俗的票房成績:9月28日點映票房超《我和我的祖國》《攀登者》奪冠,9月30日上映當天斬獲超2億票房。

随着口碑發酵的同時,也出現了另外一種聲音。

《中國機長》真的拍的是“中國機長”嗎?

大家知道,3U8633航班從發出“7700”緊急代碼到備降,時間一共是34分鐘。

...

《中國機長》時長為111分鐘,多出來77分鐘。

我們完全可以理解,電影嘛,肯定是要在真實故事基礎上進行一些戲劇化的改編,電影正式開始之前在熒幕上也的确提醒了觀衆。

關鍵是,這多出來的時間,導演用在什麼地方了?

空姐、乘客、成都區調、空軍基地、消防員、醫護人員、塔台……

再詳細點,一臉嚴肅的乘務長、成都調區的負責人、藏族母子、獨自飛行的單身妹妹、清純的啞巴少女、仿佛患了狂躁症的鬧事大叔、去祭奠戰友的老軍人、關曉彤飾演的不知有什麼存在意義的飛行愛好者……

電影大多數時間都花在這些人物群像上,然而少有一個人的形象能做到足夠豐滿。

...

那機長呢?

事實上,電影裡拍機長開飛機的場面不足十分之一。換句話說,這是一部“缺失”主角的電影。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機長》的類型是災難片,這或許也是中國絕大多數災難片的共同點。

1999年由張建亞執導的《緊急迫降》是中國電影史上第一部投資規模較大,首次運用電腦特效來制作災難場景,并且自覺嘗試類型化的災難片。

進入新世紀後,我國又陸續推出《驚天動地》《超強台風》《唐山大地震》等災難片,以及最近的《烈火英雄》《攀登者》,都引起了較大的關注和轟動。

...

這些災難片的共同點特别明顯:

取材于現實、偉光正的主角、宣揚集體的智慧與力量。

而與國産的災難片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好萊塢災難片。

首先,特效。

這一點好萊塢尤其拿手。

《龍卷風》中把龍卷風肆虐時的巨大破壞力完美地展現在觀衆眼前;

《後天》中讓人絕望的巨大冰川和末日場景;

《泰坦尼克号》中對于“永不沉沒”的泰坦尼克号的複原......

這些場面無一不極端真實,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

...

...

中國在技術上,近幾年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

比如《烈火英雄》裡熊熊燃燒的大火、《中國機長》中的雷暴畫面……完全不輸。

...

其次,對災難的展現。

災難無疑是災難片的核心,是推動災難片劇情發展的主要動力。

好萊塢以《泰坦尼克号》為開端,在逼真的特效之上,用災難來引出人性、人情,用災難來叙事。

比如在《泰坦尼克号》中,一場巨大的災難,使得傑克和露絲的愛情故事無比動人和悲壯。

也正是因為這一融合,使得影片擺脫了一味對于災難場面的凸顯,而具有了人性的力量。

...

再比如《薩利機長》,空難的發生,使得薩利身上那股子仿佛強迫症般的責任意識展現得淋漓盡緻。

在完成乘客的疏散工作後,薩利不顧個人安危,認真檢查每個座位,确保沒有乘客被疏漏。他執意最後一個離開機艙,穿好制服外套,并不忘帶上飛行記錄冊……

...

可見災難片中,災難不應僅僅是故事的背景。

在“川航”事件當中,一邊是機長所在的駕駛艙,另一邊的客艙内,是慌亂無措的乘客,以及努力保持鎮定的空乘們。

由于機體破損和情況緊急,劉傳健無法對客艙内進行廣播,告知實際情況。

這樣一來,隻能依靠機組人員對乘客進行安撫。

雖然她們也同樣害怕和慌亂,但是良好的職業素養讓她們能在危機到來之際,依舊承擔起自己應負的責任。

這不就是災難面前展現人性矛盾最好的故事?

...

災難片固然要表現災難,但重要的不是對災難本身的描摹。當災難來臨時,面對可怕的自然,人常常顯得如此渺小,生命又如此脆弱。

此時,作為個體的人的真實的生命體驗和對靈魂的拷問才是災難片最具閃光的内核和審美意義之所在。

《唐山大地震》在這一點上做的很好,首次展現了國人在巨大災難面前的無能為力以及人性的矛盾——救姐姐還是救弟弟。

...

最後,主旨的深化。

《中國機長》《烈火英雄》試圖喚起大家對英雄人物的尊敬和贊揚。

《2012》《後天》則表現了環境的惡化,試圖引起人們對自然的重視。

我們應當更深層次地觀照人類永恒的憂患意識和危機意識,這樣才能發揮出“災難”題材的價值。

當然,現實遠比電影要危急得多,無法做到百分之百的還原。

沒有親身經曆的人,無從得知人在災難面前的心理變化。

就連《中國機長》故事原型中的機長也在采訪中說,當時隻想把飛機開回去,沒想别的。

因此,如何進一步挖掘災難背後的故事,就是電影工作者需要努力的方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