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于【後浪電影】)
文/李鎮
(提示:文章有劇透,請讀者謹慎閱讀)
自2016年《招魂2》後,暌違五年的華裔導演溫子仁攜新作《緻命感應》回歸。

這個身形瘦小、其貌不揚的男人,曾憑借一部“小投入,大回報”的驚悚片《電鋸驚魂》技驚好萊塢,一朝聞名天下知。随後的《死寂》《潛伏》《招魂》等佳作,更是奠定了他在驚悚/恐怖片領域的王者地位,并形成了其獨特的溫氏美學風格。

雖然在這五年間,溫子仁一直都沒有離開觀衆視野,監制了《修女》《關燈以後》《招魂3》等多部影片,但影迷們都心知肚明,“溫子仁監制”與“溫子仁執導”是無法畫上等号的。
所以,這次由溫子仁親自執導的影片《緻命感應》才如此備受關注。
與此同時,這也是溫子仁電影首次在大陸流媒體愛奇藝與北美全球同步上映。這本是一件值得所有影迷高興的事兒,沒想到在上映後,卻引發了一場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罵戰”……
01無解的删減困局
聊《緻命感應》前,先來說一件讓衆多影迷糟心又無奈的事:删減。
最初在得知《緻命感應》将海内外同步公映時,我的心情是複雜的。一方面,這意味着國内影迷,尤其是溫子仁恐怖片愛好者,終于有機會補足信息差,第一時間觀看海外佳片,并通過實際行動支持溫導;另一方面,國内嚴苛的審查機制,以及觀影分級制度的空白,讓這部R級影片被删減成為命中注定,問題隻在删多删少。
果不其然,電影一經上線便被網友發現,相比海外版,國内“特供版”的删減時長近4分鐘,删減内容多達20多處。

然而,就在這一“傳統藝能”本就招緻國内影迷怨聲載道的情況下,9月12日,電影《緻命感應》官方微博發布的一則名為《讓電影人得到應有的尊重》的聲明,更是将本片的删減問題推到輿論的風口浪尖。

不少人在評論區下直接開罵,直言自己不會花錢去看閹割版,因為這才是對創作者勞動成果的不尊重;也有人認為,觀看并傳播盜版會極大損害創作者的權益,不必把“看盜版”這一可恥行徑粉飾為政治正确;當然,有更多人将批判的矛頭指向國内特殊且敏感的藝術土壤,表達了自己在分級制度欠缺的情況下,被粗暴地“未成年化”對待的無奈與擔憂。

“支持正版,打擊盜版”,這本是一條不容置疑的原則與法規,但每當與“删減”二字挂鈎時,便會讓人态度暧昧,立場動搖。我們該不該支持被閹割過的正版?又該以何種姿态來面對盜版片源?在維護創作者權益的基礎上,國内影迷的觀影尊嚴又該何去何從?這些問題始終困擾着我們。
在思考這些問題前,我們不妨先來看看,《緻命感應》到底删減了哪些内容,以及這些内容對影片的傷害有多大。這裡,我大緻整理出了一份完整版與閹割版的對比,供各位參考:

不難看出,影片大部分删減内容為血腥恐怖鏡頭,如怪物面部、虐殺、肢體傷害、屍體等。公允而論,這些内容基本不會影響影片叙事,但無疑會令影片的驚悚效果大打折扣,觀影流暢度也會有所折損。
如影片中希德尼和母親觀看錄像帶,被寄生在小麥迪背上的加百列吓得大叫。這個鏡頭極具視覺震撼力,也含有一定的信息量,被删除後,部分觀衆可能會對母女倆的強烈反應産生共情障礙。

同時,對于一些實在無法删除的内容,電影在畫面色彩上也做了暗化處理,如盡可能地讓加百列醜陋的面部模糊不清。

而片方這些“損人不利己”行為背後的原因,懂的都懂。
所以我認為,在這場風波面前,沒有一方應該受到真正的指責。盡管跑到官博下辱罵片方、大肆鼓吹盜版有理等行為有失偏頗,但影迷抱着看R級片的期待買了票,結果卻隻看了一部缺斤少兩的PG級,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無辜的受害者。

盜版無理,并不意味着删減可以被妥協和容忍。
國内觀影分級制度的空白一日不填補,影迷與片方間的攻擊與撕扯将永無止息,這是一個令人沮喪的事實。于情于理,我們都應呼籲支持正版,維護創作者的合法權益,但在“守得雲開見月明”之前,是否要支持被閹割過的正版,我想,決定權依然要交付在影迷手中。
02 兩種視角,兩個故事
聊完删減問題,讓我們回到影片本身。
《緻命感應》在劇作上最大的亮點,就是它的雙生視角。
影片打破了傳統恐怖片中受害者與加害者的二元對立結構,抑或說在這個故事裡,并沒有加害者,麥迪和加百列都是命運悲涼的受害者。他們懷着各自的欲望和心傷,做着激烈又無力的對抗,任何一方的勝利都不會帶給我們心理上的滿足感,反而會催生出更大的落寞與虛無。

影片中對于善惡界限的模糊,說明溫子仁想要實打實地探讨人性的灰度。麥迪與加百列寄生雙胞胎的設計,似乎也隐喻着,善惡本就是一體兩面的,二者很難判定,往往取決于你看待事情的角度和立場。
從麥迪的視角來看,《緻命感應》講述了一名女性重新奪回人生主導權的過程。
麥迪剛出場時,無論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十分脆弱,這種脆弱源自于她對自己身體和身份的被動與壓抑。

身體上,她一直被加百列寄生,不僅以自己的孩子飼喂加百列,大腦也受到加百列的嚴格監控。同時,她在丈夫德裡克面前也唯唯諾諾,長期忍受着丈夫的酗酒和家暴。

身份上,麥迪八歲前的記憶被抹除,她不記得自己從何而來,自視為養父母和丈夫的附庸,以麥迪遜和米奇爾夫人的名字生活。

她渴望為人父母,渴望與某人建立血緣聯系,其實是渴望在世界上找到歸屬,獲得人生主導權。
有人說,《緻命感應》可以看作是《緻命ID》《分裂》等精神分裂題材電影的變體,這樣的說法不無道理。如果我們把加百列看作是麥迪的另一重人格,那麼這重人格顯然是激烈的、黑暗的。
它代表着麥迪内心被壓抑的深層欲望,并以一種反社會、反人倫的方式,驅使懦弱的麥迪去反抗不公,找尋自我。比如,它幹淨利落地殺死了家暴男;它提醒着麥迪,不要忘記自己的真實姓名艾米麗;麥迪在監獄中被霸淩時,它操縱着麥迪的身體大開殺戒。

麥迪的經曆,像極了衆多女性被壓抑欲望、被暴力脅迫、被抹除自我意志的悲慘命運。久遠的不說,近日來塔利班統治下的阿富汗婦女便是最好的佐證。

然而,溫導卻借助加百列的超強戰鬥力,讓麥迪在影片中做出了許多女性在現實生活中想做卻不敢做的事。至此,說《緻命感應》是一部“女性爽片”也不為過。
但不可否認,加百列這重人格太過黑暗,太過反社會。如果麥迪不顧人倫道德底線,持續濫殺無辜,那她便淪為了被欲望操控的傀儡,掌控人生主導權更無從談起。
所以,影片中麥迪最激動人心的高光時刻,是她及時懸崖勒馬,控制住走火入魔的加百列,讓理性重新占領心靈高地,守住人之所以為人的底線。

我們看到,無論是麥迪的生母被強暴誕下怪嬰,還是德裡克家暴意外喚醒惡魔,影片中,男性往往都是施暴者和夢魇的開啟者,而女性卻是承受傷害與苦難的一方,這或許是溫子仁在《緻命感應》中植入的相對隐晦的女性表達。
影片結尾處姐妹相擁的場景,似乎也向我們表明,女性的命運最終還是要靠女性來拯救。

從加百列的視角來看,《緻命感應》講述了一個棄兒抵抗命運不公的故事。
嚴格來說,加百列不能算作惡的化身,盡管他面目猙獰醜陋,但我們不能忘記,他也有在這個世界上生存的權利。
但他擁有怎樣的遭遇呢?他被生母遺棄,身體被醫生當作腫瘤切除,大腦被強行封鎖進麥迪的腦殼。而麥迪不承認他的存在,隻把他當作一個想象中的朋友,并稱呼他為“魔鬼”。

影片中,加百列多次挑撥麥迪與養父母的關系,慫恿麥迪殺害養父母的孩子等行為,可以看作是一種自救。因為他知道,一旦麥迪融入了新家庭,擁有了新的兄弟姐妹,自己就會被永遠丢進記憶的垃圾場,終将消逝。
發育不健全的他,無法嚴格遵循人類社會的道德法則,所有這些自私偏激的行徑,不過是他不想再次被抛棄,努力争取在世界上生存的權利。

所以,加百列的複仇行為是可以被理解的,溫子仁給予了他充分的情感動因。而他在影片第三幕中,聽到病床上生母的道歉,一絲猶豫後緩緩放下手中的匕首,更證明了他并非冷若冰霜的殺人機器,而是一個傷痕累累,被激怒的,孤獨的孩子。
加百列身上一閃而過的人性之光令人動容,也賦予了影片更加豐沛複雜的情感肌理。

不同于前作《招魂》,這一次,溫子仁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多義的文本,并小心翼翼地保持着暧昧膠着的價值判斷。我們從任何角度來解讀這個故事都是成立的,都可以引起共情。《緻命感應》就像一面鏡子,我們的選擇,映照出我們内心對世界的真實看法。
兩種視角,兩個故事,你更喜歡哪一個?
03 溫子仁的半部好戲
影片中有一場戲值得玩味:警官科卡要為麥迪請一位催眠治療師,希德尼誤以為是要請靈媒而沾沾自喜,警官雷吉闆着臉糾正道,催眠師不是靈媒。

考慮到溫子仁的《招魂》系列都是以靈媒夫婦為主視角展開故事,希德尼與雷吉的争辯似乎向我們表明,溫子仁希望能夠跳脫出《招魂》的藩籬,向着更加多元化的電影類型探索。事實也證明,《緻命感應》并不是一部主打怪力亂神的恐怖片,而是建立在科學基石之上的懸疑驚悚電影。
作為影迷,我們欣于看到創作者不安于躺在功勞簿上,積極挑戰自我,但也應注意到,走出舒适圈後的溫子仁,這一次卻在創作上露了怯。
可以說,《緻命感應》不過是溫子仁的半部好戲。

好在哪裡?
當然是好在溫子仁早已駕輕就熟的恐怖氛圍營造上。
影片中有兩場戲足以證明:一是麥迪看到加百列潛入室内,驚惶地跑上樓。這裡溫子仁創意性地運用了俯視鏡頭。這既是一種讓人難以察覺的偷窺視角,也在視覺上把宅子拍攝得宛如模型,而麥迪就像困在模型中無處可逃的蝼蟻,令人絕望。

二是加百列潛入菲爾德醫生的房間,溫子仁運用打開的窗、滅掉的燈、緩慢關上的門、藏于床底的推鏡頭等方式,為我們營造出一個危機四伏的日常空間,頑皮地挑逗着觀衆神經。我們仿佛能隔着屏幕,看到監視器後溫子仁的壞笑。

影片最大的問題,體現在類型雜糅的混亂上。
影片前半段依舊保持着溫子仁恐怖片的一貫調性,“加百列是誰”的麥格芬設置也牢牢鈎住觀衆的注意力。但到了影片中段,這一麥格芬的謎底基本已經被揭曉得差不多,觀衆逐漸失去了對未知的恐懼,警方的介入也使影片走向cult味十足的懸疑驚悚片和動作片。

但溫子仁顯然對懸疑片中的懸念設置并不擅長,或者說沒有足夠的耐心。加百列身世的揭曉既簡單粗暴又順理成章,如科卡警官能在卷帙浩繁的病曆中發現U盤,養母保留着收養麥迪的全部資料,希德尼有如神助般在荒廢多年的西蒙醫院找到錄像帶等。

在這過程中,我們完全體會不到案件的撲朔迷離,以及跟随人物解謎的燒腦快感。所以最後加百列的影像,隻能帶給我們膚淺的感官刺激,卻無法讓我們産生刺入骨髓的冷徹。
而類型雜糅帶來的副作用,即影片邏輯線索的斷裂,最顯著的就是加百列的設計。
影片前半段,溫子仁幾乎是将加百列當作惡靈來拍攝,他來去無影,殺人于無形,還可以操控電力與無線電波,這些内容在恐怖片語境下自然成立,且無需做過多解釋。

但影片後半段我們得知,加百列是個畸胎瘤,這便脫離了恐怖片語境,進入到現代醫學領域。如此,影片就應對加百列的超能力做出解釋,以及他為何由先前的來去無影,變為在與科卡的追逐中,笨拙的遁走。

其次,影片溫情的結局也受到觀衆诟病,這暴露出溫子仁在文戲設計上的短闆。
根據編劇大師布萊克·斯奈德的觀點,麥迪的經曆是一個類似于“金羊毛”的故事,即麥迪一直執念于血緣,最後意識到養父母一家人于她而言,不是血緣勝似血緣,也正是因為姐妹之間的情感紐帶,激勵着麥迪戰勝加百列,奪回身體的主導權。
這是我們所看到的麥迪的情感落點。

按照這個思路,影片中應該更多展示麥迪與希德尼的相處細節,甚至可以描寫麥迪與養母、妹妹間的嫌隙與矛盾,以及對于自己被領養這一身份的芥蒂。總之,人物細節越豐富,麥迪結尾那句“I will always love you.”就越擲地有聲。
遺憾的是,醉心于獵奇與打鬥場面的溫子仁,并沒有為文戲留有足夠篇幅。

不止麥迪,影片中其他角色也基本都被繁複花哨的情節裹挾着往前走,人物形象的扁平化、功能化顯而易見。
其實溫子仁的文戲短闆一直存在,為何在這部影片中體現得相對明顯?我想,這與故事所講述的情感複雜度密不可分。
《潛伏》《招魂》中多圍繞着母愛、夫妻情展開,這些情感是镌刻在人類基因中的,天然能夠引發觀衆的情感共振。而在《緻命感應》中,麥迪的棄兒心理相對複雜,也少有人親身經曆,自然也就需要更多的筆墨來刻畫。

同時,影片結尾處還隐藏着一個情感落點的錯位問題。
我們注意到,麥迪的覺醒并不是因為加百列要殺掉妹妹,而是妹妹在關鍵時刻揭示了真相:加百列是導緻麥迪流産的元兇。

這說明在溫子仁的潛意識裡,血緣母愛依然是比非血緣的姐妹情更加重要的存在。這本無可厚非,但如果聯系上結尾處姐妹相擁的場景,就多少顯得有些别扭和虛僞了。
04 溫子仁,未來可期
盡管《緻命感應》在叙事文本層面存在着諸多問題,但我依然能從它精緻的視聽、複古的情調、創意的調度中感受到溫子仁導演的誠意。

對于一個在恐怖/驚悚片領域早已功成名就,卻依然大膽破格的創作者來說,我們可以對他包容,也願意期待,他在下一部作品中又會給我們帶來怎樣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