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師對着放大到隻剩下膠片顆粒形狀的照片,想象出了一場謀殺案。他沉浸在自己主觀的想象裡,有意無意地無視了自己其實知道的、能夠推翻謀殺案推定的事實。作為觀衆的我們,在前面攝影師到公園拍照的段落裡,也就是在謀殺案被假定發生的時空中,其實沒有聽見槍聲,而攝影師想象出來的用以謀殺的槍支,并沒有消音器,因此如果有人開槍了,在寂靜的公園中,攝影師和觀衆是沒有可能聽不見的。當攝影師告訴妻子他對謀殺案的猜想時,他妻子問道,那你目擊了嗎?而他隻能如實說,沒有。“沒有”就是對謀殺案是否存在的答複。
所以依據上述情節,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隻要一個人願意那麼去想,他就會無視反例,并找到(創造出)支持他如此去想的證據:在這部電影中,切入過一個主觀想象的畫面,放大到都是顆粒形狀的照片上的樹叢裡竟伸出來一隻握着手槍的手;還有一整個主觀想象的場景,夜晚公園草地上的屍體。
但是如果什麼事情真實發生了,我們也可能因為主觀上的原因,避而不談,讓事情像不存在。比方在攝影師告知妻子謀殺案一事的場景中,他同時還需要處理好上個場景中妻子出軌一事的餘波。兩人都有點不知道如何提起這件事,攝影師于是才提起謀殺案的話題,妻子借助常識看出謀殺案是幻想,以為這是攝影師用來溝通那件事的借口、抓手 ,就借着他的話題作“殼”,暗示了自己對出軌一事在情感上的無措。而攝影師對妻子複雜情感的回答是,他不會多問,矛盾無需解決,像無事發生。
之後攝影師回到謀殺案的主線裡,先後誤入一場演唱會和一場party,他面對起形形色色陷在各自不同的主觀想象裡的角色時,也是能做出來合理的判斷,知道什麼是荒謬什麼是真實,但他和這些古怪的人們,當處在一個能讓自己産生主觀想象的特定情境中時,其實也差不多。
所以每個人各自不同的主觀“活動”一直在影響每個人對事情的把握,但個體的主觀想象會因為他者的緣故,被常識瓦解;個體的主觀選擇同時也能讓事情發生了就像沒發生。但是還有一種情況,那就是當主觀想象為一個群體所認可并共同持有時,它就有了大過作為個體的攝影師幻想出來的謀殺案的生命力,就開始可以影響其它個體,讓人們放下判斷力,接受群體的主觀想象。
我認為《放大》說了什麼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第一次做新片,有預感可能會撞車,沒想到真就撞了,不過也是沒辦法的事,我翻譯字幕的速度就是比較慢。既然做了,我也就發出來供大家選擇。這版字幕部分有采取意譯來适配中文。還是很開心看到保羅·施拉德這樣搶手的,好多片子更高分也就隻一版字幕? ...
用電影做人類學
電影在絕大多數的時刻,呈現的是懸置了語言歸類的圖像。看電影,是對圖像進行語言歸類的過程。對一張圖像的語言歸類,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對一連串圖像,且圖像與圖像間存在作者的介入去把它們聯系起來的話,針對這組圖像的語言歸類的多樣性在理想情況 ...
自行組織的謎題
慢電影不是無聊的,它們中的有些甚至每個鏡頭都充滿張力,《不散》就是一部這樣的電影。開篇不久,第一個謎題就給出了。我們先是看到影廳裡坐滿人在看《龍門客棧》,然後畫面切出去,來到影廳外電影院的走廊,一個男子入畫,他像是迷了路,東張西望, ...
對“電影性”的探讨
影片可能将近百分之九十的時間都是以不同景别、運動的方式拍攝彼得漢德克的一出雙人法語舞台劇。我猜文德斯應該未做文本上的改編,對漢德克十分遵從。那麼人們要說,像這樣的一個項目,為何要以電影的形式拍出來?我們可以把這個尖銳的問題轉換一下, ...
做一個決定,到底是要先認識清楚了才能去做嗎?
安東尼奧尼在《對一個女人的辨别》中講了一個非常陳嘉映哲學的事。就是當你要去做一個事情,你會開始思考,自己能不能勝任這個事,然後逐漸覺得自己不适合,最後拒絕去做。這個思維模式的問題就是,現代人太把理性的确認當一回事,并且它最後導向的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