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覺得你最好》(港譯:飯戲攻心)在香港原定于以歡度農曆春節,阖家團圓的“賀歲片”形式與廣大觀衆見面,但是因為第五波疫情爆發而導緻映期一推再推,最終得以趕在9月8日,亦即中秋佳節前夕全港公映(内地比香港晚一天上映)。時隔半年再來欣賞這部遲來的“賀歲片”,當中一些明顯為了迎合新春熱鬧氣氛,令人捧腹大笑的修羅飯局,又或不管彼此的隔閡多深,家人們總是準時聚在餐桌前等待開飯的溫馨場面,現在看來未免略嫌過時。
然而,假如我們能在一個相對“冷靜”的環境下認真審視這部影片,便會發現它其實是不太符合賀歲片的要求。這并不是說影片拍得有多差勁,而是指導演陳詠燊對于傳統港式賀歲片所反覆強調的,以“一家人齊齊整整”為基準的家族結構乃至影片主題的刻意越軌。
《還是覺得你最好》講述了由“大哥”陳鴻(黃子華)、“二哥”陳禮(張繼聰)、“三弟”陳熹(陳湛文)和相戀多年的女友Josephine(王菀之)組成的歡笑家庭,卻因為大哥前女友Monica(鄧麗欣)成為二哥現女友(這也是“勾義/二嫂”梗的雙重含義),并搬進家中而面臨兄弟不和的家族危機;與此同時,陳鴻表面上答應網紅嫩模喵喵(林明祯)的主動示愛,甚至邀請她一起同居,實際其内心仍對Monica念念不忘,于是借一段僞裝的戀情試圖重新獲得對方的注意。天性樂觀活潑的喵喵多番鼓勵以往隻顧打理陳家家務的“煮飯婆”Josephine成為獨當一面的烹饪KOL,逐漸讓後者明白到自己的生活不應該隻圍繞一個男人轉,因而萌生去意。
陳詠燊向深受内地和香港觀衆喜愛的港産喜劇經典《家有喜事》系列汲取靈感相信是毋庸置疑的事實,以“家庭”為本位,三兄弟胡鬧折騰的喜劇格局,家族成員各有各的情感煩惱,“煮飯婆”Josephine更是明顯參考了《家有喜事》“程大嫂”吳君如和《97家有喜事》裡伍詠薇任勞任怨的家庭主婦的形象設定。
盡管如此,《還是覺得你最好》與《家有喜事》的最大區别便在于後者激發的動蕩或騷亂通常隻是局部且短暫的,周星馳的适時“瘋癫”總能把一度佚失的家族凝聚力導回正軌,張曼玉和吳倩蓮對戀人不離不棄,純情而真摯的角色魅力足以平息家庭内部因缺乏互信與理解引發的裂隙和矛盾。“家在,則家人在”,個别成員的小打小鬧并不妨礙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穩定如常。
“分家”恰恰是陳詠燊在影片裡試圖達成的主要目标,展現出對傳統港式家庭喜劇的叛逆和颠覆(盡管并不徹底),而且這種分裂狀态将是持續性的,無法透過個人的“犧牲”,或天降女神的拯救而得到彌補的。
“走出家門,走遠一點”,這是《還是覺得你最好》對近年香港大規模移民潮作出的頗為樂觀積極的回應,跟導演前作《逆流大叔》一樣,當過去不可複制,離别不可避免,生活總要過下去,人們能做的該是怎樣好好說再見。
鄧麗欣和林明祯對一個不時念舊的家庭的介入絕非令這個暗流洶湧的家再度沐浴于團結一緻的榮光之下,反而是加速推進其現實意義上的“大限”(賣屋分家),而時常将“長兄為父”、“父母之命不可違”等宗族律法挂在嘴邊的大哥陳鴻與他所日夜守護的舊樓一樣,無不是阻礙家人走出舒适圈,展開人生新篇章的巨大監獄,這點也同樣适用于因天生色盲無法繼承家業而深感懊惱的陳鴻自己。
這也讓我覺得《還是覺得你最好》具備成為港式喜劇裡極為罕見的“闖入者電影”的優秀潛質。在此之前,邱禮濤拍攝于2019年的《家和萬事驚》已率先做出嘗試,該片改編自1993年張達明親自創作的舞台劇,講述深受房貸壓力所困的一家人因為一塊擋住美麗海景的廣告牌而密謀殺害其擁有者,充滿黑色幽默和社會批判的情節與笑料貫徹邱氏藉類型創作控訴社會體制不公的銳利作者風格。
如果說《家和萬事驚》在“舞台”與“現實”越發癫狂地轉換基礎上的參考對象是把“病入膏肓”的家拆掉的《逆噴射家族》(石井嶽龍,1984),雖然實體的家被強制拆除,但終究拆不散永不分離的家人們,哪怕留下的隻是一個美好的幻象。
那麼我認為《還是覺得你最好》較傾向夏布洛爾(《冷酷祭典》)、帕索裡尼(《定理》)等導演對于讓一個家庭分崩離析不可修複的強烈意志。陳詠燊嘗試以溫和诙諧的語氣(是一把雙刃劍)向我們娓娓道出曾經相依為命的家人亦需面對“天下無不散之筵席”的殘酷現實。
當然,與歐洲導演鐘情于針對中産階級僞善焦慮等症候、主仆不平等的階級矛盾進行觀察、演繹與批判大相徑庭,陳詠燊構思的闖入者模式并不意圖指涉或揭示任何現實性的權力結構、社會身份差距和階級隔閡。他采取的方案類似于近幾年在全世界掀起一輪翻拍熱潮的《完美陌生人》(2016),以接近舞台劇的表演邏輯,讓一衆角色處在相對封閉的室内空間(飯廳),上演圍繞家庭與親情、兩性情感關系展開的多方角力。
其中不斷挑動家族的敏感神經,刺穿堅固壁壘的利刃正是發生在多組人物關系之間,搖擺不定的都市愛情、潛藏深處的欲望流動。
為此,在《還是覺得你最好》裡,陳詠燊特意設置了兩位“闖入者”,一個是鄧麗欣飾演的前女友Monica,她的登場既承擔起“離間”大哥和二哥的兄弟情誼,同時亦是作為欲望主體的她在前男友與現男友之間舉棋不定。當觀衆們在影片中段透過Monica的内心幻滅及與陳鴻的和解式擁抱确認了Monica意識到兩人情已逝,恐難複合的事實,但對陳鴻來說,他無疑仍執着于這段因微小誤解而遺憾錯過的戀情,仍對這段已然結束的關系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而在多數時間半開玩笑或沉默不語的二哥陳禮,則同樣夾在愛情與親情之間難以動彈。正因如此,全片高潮段落“飯桌上的戰争”雖以赢得電競比賽的三弟求婚失敗為始,真正的主角卻是不再忍耐,壓力爆煲的二哥和大哥撕破臉皮的兄弟之争。
另一個是林明祯飾演的喵喵,她的出現不僅充當Josephine自我覺醒,從家庭束縛解放的引路人,還在于她對陳鴻同樣懷着不可言說的濃情蜜意,她聯系前男友幫忙解決陳鴻的攝影作品涉嫌抄襲的争議,并讓他坦誠面對自己真實的感情,雖然間接引發的後續效應是片尾一發不可收拾的攤牌和争吵,而陳鴻面對女方的善良體貼,亦選擇向她敞開心扉,坦白自己天生色盲的生理缺陷。
穿過插科打诨的輕松表象,以“愛”之名的沉重包袱及複雜性在戲中以多種面貌呈現:喵喵對陳鴻的愛,讓她願意隐藏自己的真實感情,幫助陳鴻重新振作;為人老派的陳鴻難忘舊情,所以不惜與愛着同一個女人的兄弟大打出手;三弟陳熹雖與Josephine相戀多年,但兩人之間的愛卻是以單方面的無條件付出為前提,缺乏對欲望、人生目标的相互溝通和尊重;兄弟三人自小相依為命的家庭關系實際建立在以長兄(又是父親)陳鴻的過分關懷照料之下,二哥和三弟被迫長期承受着沉重的親情負擔,不敢正視内心的聲音……
鄧麗欣和林明祯的角色正是從戲中家庭成員看似堅強,實質極度脆弱,極度敏感的私領域進行入侵,挑起人物對愛情、家庭關系不确定性的重新感知,並為後段的内部爆發提供了充足的情感依據。
話雖如此,《還是覺得你最好》到最後卻是未能達成徹底分家的目标,即使在如此暴烈、如此激進地搗毀霓虹燈招牌、打碎古董、砸爛片中那張象征着一家人團圓的餐桌之後,陰魂不散的家長制還是牢牢占據上風。
陳詠燊過分迷戀“家”的内在形象和秩序,這不僅是他一個人、港式喜劇傳統的問題,更是整個東亞家文化必然陷入的桎梏。因此,盡管實體的家被賣掉,祖傳的家規、家訓(大哥的教誨)等家族式辭令依然奏效,最明顯的體現莫過于本可獨立決定的陳鴻竟然也需要一場發生于腦海的“招魂儀式”,祭出早已逝世的母親(廖子妤)給予啟示,為賣屋分家,為家人各奔東西提供一種堅實的合理/合法化基礎。
“有家人的地方就是家”這句話乍一看似乎傾覆了昔日“家本位”的儒家文化根基,着重于作為獨立個體的“家人”。但是陳鴻在賣掉祖屋後旋即又租回來,以及影片最後一場象征家族大和解的吃飯戲(前面一下子和好如初是極度缺乏說服力的),凡此種種留有餘地的寫法都體現出導演的所謂“溫和”令人物們終究無法以一種坦然面對的決絕姿态走出以“家”之名構築的囚牢,親身觸及這個擁有數千年曆史的概念背後的虛無之境(一片荒漠)。
文章最後,我還想簡單總結一下如今港式溫情喜劇的普遍症結。過去在《家有喜事》裡尚能憑借星爺悲喜交集的豐富肢體語言創造出除瘋狂炮制低俗笑料之外的一套獨特喜劇風格,而今天呢?觀衆和電影人均失去了對制作一部喜劇佳作的追求,其中大多數隻着重諸如這個橋段在字面意義上“好不好笑”的膚淺想法,于是重複出現的文字遊戲、突然穿插的低俗笑話、普粵諧音梗便成為了目前港式喜劇引觀衆發笑的唯一手段。
比《還是覺得你最好》早兩個月在港上映的《阖家辣》講述了新冠疫情下一家人搞辣椒醬自主創業的溫馨勵志故事,但它與喜劇中的“專業主義”毫無關系,因為影片對“做辣椒醬”從來隻以起因和結果論成敗(生意成不成功,賺不賺錢),完全忽略了講究嚴謹,困難重重的繁複制作過程,而這也相應地體現在新導演對“拍喜劇”(拍電影)這件事表現出的态度上面:辣椒醬是一個商機,港式喜劇亦然。
隻要有當紅藝人、歌手和演員參與,劇本邏輯、人物性格和人際關系再粗糙點也不是問題,倘能額外增添一點溫情或勵志成分則更受不願多加思考的普通觀衆/歌迷/粉絲歡迎,這一點直指俨然淪為香港偶像團體Mirror主唱姜濤個人MV歌曲串燒集錦的《阿媽有咗第二個》。
《還是覺得你最好》從成片看明顯要把以上兩部新作好上不少,起碼寫出了契合當下港人“該去或留”的迷惘彷徨,同時又不失勉勵港人勇敢出走的積極意義。然而隻要一日仍囿于空有華麗皮囊的金句串燒、無聊惡俗的文字笑話,以及抱持不思進取的創作心态,港産喜劇隻能繼續原地踏步,稍一不慎甚至會面臨全方位倒退的危機。若從這方面來看,身為編劇的陳詠燊恐怕比導演陳詠燊要出色許多。
本文首發于「虹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