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實在過于偉大,看第一遍我隻能大略地從一面摩挲這塊寂靜而喧嚣,壓抑而噴張的礫岩,它像一把在我心中擊打的錘子,砸出了許多印記與回音,實在是太能激發情感,也太過于傷神,(真的是,哭了幾次,全程瑟瑟發抖。。)可能要做好萬全準備,否則千萬,不能,不敢,看第二遍!!!

⒈景緻

喜歡伯格曼這部片子裡人體的拍攝,使得人體也成為了一種景觀。通常我們更關注面部,觀察,欣賞它傳遞的情緒與美麗,但抛卻清晰的五官,身體也成為一種風景。黑白鏡頭下,它包裹着感情,但并不外露,像沉默的礁石,平緩的山丘,并不比自然景觀遜色。

⒉Ni

我有一位非常超級十分棒的INFJ朋友,給我推薦了本片,片中艾爾瑪的那種想法和行動不符,以及由此帶來的恐懼,自責,讓我聯想到了Ni功能,它像一個羅盤,追蹤器一樣,沿着事件發展的過程提前梳理出了結果,并相信着,驗證着,但或許正是由于這種功能的聚合與靈敏,它也容易受他人的言行,氣氛,自己的情緒所幹擾,從而出現其他行為,讓人感到後悔,唉,我也挺直覺的,而且還多邊,可憐滴我(@_@)

3.真誠與審視

在關系中,我也是個在意真誠或是利用與否的人,當我從感情中清醒過來時,有時會審視,他人對待自己的初衷,警惕着利用。先付出情感,清醒過來後開始審視這段關系,有時便感到不平衡,遭到了利用,便痛心疾首,開始莫須有地保護自己,告誡自己,小心一點,再小心一點,像是站在絞刑架下的犯人,警惕着另一方的離開。審視真的是我的潘多拉魔盒,但我卻忍不住頻頻開啟,或許也是為了自我防護吧。所以對于艾爾瑪發現信件後的憤怒爆發,我也很共情,感到心痛。其實仔細想想,利用真的是利用嗎?人畢竟是動物的一種,滿足自己的欲望是一種本能,友情和愛情必定要有索取,不然就難以稱之為關系,況且這種“利用”也許就是無意識的,少幾分審視與懷疑,做一個真正真誠的人,少幾分權衡,活得熱烈奔放一點。

⒊自厭的投射與不完全紫砂

當最後艾爾瑪就孩子一事對伊麗莎白的控訴時,我不禁驚異于她的冷漠無情,但冷靜下來之後,又從她的眼眸中窺見了濃濃的悲傷與脆弱。

其實有時冷漠也好,恨也好,都隻是表面。電影中伊麗莎白的冷漠是一種對自己軟弱的保護,轉移到孩子身上的恨意和厭惡是對自己情緒無能的斥責和厭棄。所以她想要殺死這個冷漠的自己,她封閉了聲音,離開了生活,或許這樣能減少自我厭棄,可仍然被艾爾瑪戳穿了假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