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約2500字,閱讀需要5分鐘。
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uS0QsJ7WE2yBhAzFJmXXcg?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1&scene=1&clicktime=1754985671&enterid=1754985671
評分:B 6.5
0️⃣現場雜記:
相比前一場《瑪麗和麥克斯》的冷清景象,這場則是滿座且人氣火爆,被爆米花和孩子所包圍,也是别樣的體驗吧。然而,場内不僅交談不止,旁邊的小孩不斷發出機械的傻笑和粗粝的尖叫,甚至還長時間亮着手機上課。不得不吐槽,存在相當數量的素質低下、甚至突破底線的觀衆。
1️⃣劇本:
關于作品,先談談劇本方面。
從劇本到動畫制作的細節均算用心,但于事無補的是-仍有短劇的味道。
劇本結構是較為典型的救贖和成長類題材,伏筆懸念都很傳統,情節也并無太多新意:從啟程攢隊伍收集裝備,到一路上打怪降妖。正負荷的結局、變身合體的決鬥,也是集中華傳統文化和超級英雄大片的完美融合-也就是陳詞濫調大雜燴。
其次,台詞不帶任何文言,初看和印象中的西遊有些違和感,但如此處理也不盡然是為娛樂大衆而妥協,而可以看作對蹩腳的曆史複原一種巧妙的規避,不失為對經典當下化的鮮活改編。
但台詞和配音-雖然不如哪吒爛俗-還是充斥着話劇式的鬥嘴,短頻快的現代低級趣味,誇張的口吻和語調。至于片中對經典小品《主角與配角》的引用也顯得格格不入、十分出戲,與其說是緻敬,不如說是電影向爛梗的低頭。凡此種種,令活在經典中的影迷難以忍受。這難道是商業電影的必然走向嗎?
在克服了以上種種不适後嘗試走進影片,結尾還有些許感動。影片最終既沒有導向絕對簡化的理想主義情懷,也沒有止于戲谑殘酷現實的悲劇真相。而是在留白中合二為一,既歌頌為崇高理想而殉道,也贊揚現實中的悲劇英雄。
2️⃣主題:
此外,抛開形式不談,影片立意還不錯,全片始終徘徊于理想-現實這組觀念的張力中,因此也足以抓住當代觀衆的心理。
本片最明智之處在于:站在普通觀衆的視角對神話的光環進行了一番祛魅和重構,從而打通了一條粉絲-偶像、普通人-英雄的道路,為每個凡人走向理想之路注入了一股肯定的力量。
其次,如何處理和成功前輩的關系、如何在穩定的工作崗位之外找到一份不同尋常的道路,的确是當下年輕人所面臨的一大挑戰。“别聽你媽的,在大王洞裡待一輩子都沒用,取經這個點子還不錯。”劇中台詞無疑代表了試圖從根深蒂固的常規軌道中逃逸、追逐夢想的青年願望。但和彼時出生于戰後的毛頭小子們不同-他們面臨的是一些腐朽的體系,當代的青年人不是急欲擺脫和否定前輩從而創造新的秩序,而首先面臨的是如何在這個媒體興盛-不斷催化着焦慮-的年代,直面前輩的一座座大山,面對家室和起點的落差,認清自己的定位,在前輩建立的秩序中步步攀升,在英雄林立的世界中獲得一席之地。
本片中的四位主人公實際上是始于擺脫等級秩序,進而走上cos和追星的理想主義道路的人。

我們在兩位師徒身上可以看到一組典型形象-異想天開的堂吉诃德和無抱負且勢利的桑喬。又或是現代版的變體-《宇宙探索編輯部》中那組懷着不切實際的夢想的人馬。亦或是《特寫》中那個冒充導演身份試圖拍電影卻被告上法庭的影迷。
打着前輩的旗号,伴随神話烙印進心底激發出的強烈信念與力量,逐漸走出自己的道路。從模仿到超越,從匍匐于前輩的陰影到自己獨立撐開一片天,既是對傳統的繼承與延續,也是自身的修煉之路。

回首電影史,這不正是新浪潮神話誕生的曆程嗎?從“品質電影”的桎梏中擺脫,從“希區柯克-霍克斯”等一輩大導演名号和巴贊等人的庇護中成長。最終獨立掌舵時代、引領浪潮,實現自身的目标,超越傳統、超越前輩。
當然,普通人追夢的道路必然充滿荊棘。理想被踐踏和羞辱,被現實的殘酷打敗,徹底淪為被鄙夷的異類-這都是影片所不避諱的現實。然而,如何選擇通向成功之路,是堅守本心還是不擇手段走捷徑?小妖怪們經曆了觀念動搖-向現實利益妥協還是捍衛理想操守-最終毅然選擇了後者。善惡分明、不忘初心這些幾乎已經成為陳詞濫調的口号,在現實中卻格外難做到。
3️⃣神化改寫:
和情節上的模仿與重書相似,影片也對《西遊記》的神話經典進行了另一重再書寫的解構與重構。雖然片中仍充滿俗套和對原著低劣的模仿,但戲訪和改寫才是其重點所在,其中加入的現代元素和挪用因而也是合理的。
此外,片中不僅以佛、人、妖的關系進行了諷喻,對現代社會的映射也堪稱戲谑意味十足。例如大王洞等妖怪群落象征編制體系和既定秩序。小雷音寺中假佛遇假僧-兩不吭聲,應和了時下流行的那句話-“世界是個巨大的草台班子”。

4️⃣關于國産電影形勢的一點感想:
那麼這部國産動漫新作究竟如何呢?先撇開一切輿論和票房,以一位影迷身份-以以往的經典作為标杆參照本片肯定是無法相提并論的,這也是我為什麼永遠對時下的商業電影-尤其是國産電影-頻頻失望的緣故。(當然我現在已經不會期待在電影院目睹一部經典的誕生這樣激動的時刻了)
然而,究竟問題出在了哪?這些制作者隻是想匆匆撈一筆然而被時間遺忘而沉寂嗎,還是有其不得已之緣故?
從今年起的幾部國産動畫大制作中,我零星看到了中國動畫的希望-編劇、技術都不是難關,關鍵在于觀衆審美品味的必須提高,創作者不應當屈從于(或自以為是地附和)所謂低俗的“大衆趣味”。雖然基于目前的情況,肯定不會奢求諸如塔可夫斯基、伯格曼、布列松等作者嚴格遵奉藝術信條打造的“純電影”可以面世,但創作一部藝術價值和觀衆認可度兼備的成功影片卻也幾乎是不可能的。這在我看來十分令人沮喪,我一直認為所謂文藝片和商業片隻是某種人為的塑造和界定的産物,并不存在這樣泾渭分明的界限。然而面對一次次觀影後的失落,我不禁發問-《四百擊》那樣的作品是不配得到今天大衆的認可還是世上不再有那樣的導演了呢?不可否認,對于商業電影(盡管我仍對這個概念抱有保留意見)來說,本身必然存在種種矛盾與妥協,但力求全齡化、雅俗共賞的妥協做法難道不往往适得其反嗎?
對此,或許是時下電影普遍采取的措施-格外重視影片對觀衆的啟發性和教育性,進而試圖彌補其自身藝術價值不足的問題-即便根本仍是于事徒勞的。(也勢必會增強影片說教和煽情的力度)
ps.走在街上,看到路邊背着掃帚的清潔工大爺-活活就是一名沙僧,而我則是意欲放棄那既定道路的懷揣理想的取經人。

維度 ★(1-10)
個人感受(觀看價值) 6.4
思想/社會/曆史/時代價值 6.6
叙事水平(文學/文本價值) 6.5
技術完成度/美學創新(視聽效果) 6.5
25.8.10于中間劇院
我的影評合集:Aleph-我的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