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8.2
很不錯的作品,有所回味,沒有什麼可挑剔的。但或許是由于其克制吧,總覺得力道稍差。相比《扒手》結構沒有那麼連貫,也沒有直接的内省。相比《都靈之馬》則更精巧甚至輕快。
選角的形象和十分恰當和典型,表演則簡化到甚至有點生硬刻闆-尤其是和《扒手》相比。是否有淪為符号化的傾向,還是像拉紮羅那樣是不可測的不可知的物自體式的?
這次再看更發現其視聽風格的幹淨利落,簡練的轉場、正反打,不用全景和遠景,引導性強且信息量嚴格控制。這種近乎潔癖在我看來已經不是克制,反而有些操縱過度了。
當然,被省略和掩藏的冰山才是重要的,尤其是對起承轉合沒有直接交代甚至還有意略過。
可以看作是諸多事件被驢子串聯起來,而意義是拼湊而後産生的-類似于蒙太奇?這在布列松的訪談中有詳細說明。本片拍攝了十幾年,困難集中于如何将其串聯起來又不成為系列短劇,或程式化的設計,而是自然且緊密交錯的;如何将圍繞一頭驢子一成不變的生活展開戲劇上升的故事。因此最終他将瑪麗的故事作為平行對照。
事件和角色都以驢子作為核心。而這個白紙一般的形象投射出也如同鏡子一樣反射出人類的本質。
一方面,驢子遭受着無故的不幸與惡,
熱拉爾像惡的化身,像農夫與蛇,接受各路好人的幫助卻不加節制、不知感恩,反而愈加猖狂。單最終未收到懲罰。同樣的對比在買走巴特薩的面包師的話中可以看出,Marie的父親最終一無所獲。
而那個窩囊不争氣的善良的阿諾德,則也如驢子般,任勞任怨直至死去。
正如布列松在訪談中說的,“這頭驢子,是一頭注定被與愛欲主義(eroticism)——希臘式愛欲主義——相聯系的動物,與此同時,它有一種精神性,或者說基督教的神秘主義:驢子至少被表現于八十座我們的教堂與天主教大教堂中,它在兩部《約法書》——《舊約》與《新約》——中的動物造物中有重要位置。所以它是十分重要的動物。”
驢子是别有意味的動物, 猶如聖徒拉紮羅或沉默的上帝,影射出每個人的一生:可以和瑪麗互文、也可以和阿諾德互文,逐漸失去,最終落得不堪的下場。
另一方面,驢子巴特薩作為一面鏡子,它見證也反映了了人類的罪惡,然而關鍵在于它究竟有沒有人格和靈魂?
究竟是像拉紮羅那樣反映出神在人世的悲劇和憐憫,還是像伯格曼那樣叩問不存在卻旁觀的上帝?
總之,命運是不公的天平,混亂和罪孽對道德秩序進行公然亵渎和倒錯。
ps.很驚喜地發現兩條線的想法和布列松自述不謀而合:“兩條故事線向我呈現。第一條是我們将認同一頭驢的生活,與我們看待一個人的生活是一樣的:童年(愛撫);成熟期,是人的也是驢子的(工作);然後,才能或天才;最後,在死亡之前的神秘階段。另一條是:驢子将從一個主人手中到了另一個主人手中,每一個主人将代表一項人類的罪。每個主人都将因其受苦,方式不一,最後因其而死。”
ps. 安妮·維亞澤姆斯基的生平真有趣。本片初次出演,還是作為莫裡亞克的外孫女。據說拒絕了比他大三十多歲的布列松求婚,次年和戈達爾秘密結婚。此後,又和利奧塔成為精神伴侶。
作為戈達爾的第二任妻子,和其第一任妻子安娜無論姓名還是長相都太過于相似,以至于我一度沒有分辨出來。雖然履曆起點相似,但此後走向卻幾乎相反。據說戈達爾的第三任妻子也叫安娜…難道是缪斯?
維度 ★(1-10) 備注
思想深度(學術文本價值) 8.4
個人感受(觀衆傳播價值) 8.2
叙事水平(文學價值) 8.3
技術完成度/美學創新(專業價值) 8.3
25.5.18百子灣
該死,又來晚了二十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