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分保持四刷的9.2。
第五遍觀影,幾乎可以背下來每句台詞、對音軌和畫面也都了如指掌了。(此前還溫習過兩遍的ost,已經烙印在腦海了)不過依舊還是有新的收獲和感動。
一些細節再發現:
特别關注了開場段落,片名出現前的部分,還是沒有什麼發現。
這次觀看再次核認了名字:
夢境 現實
貝蒂-金發女主 戴安
rita-黑發女主 卡米拉
卡米拉·羅茲(被選中的女孩) 嘉賓之一
貝蒂-服務員
牛仔、導演、投資人… 嘉賓
兩男一女的形象深入人心,尤其是金發女郎,每次看都讓我想起曾經的她。
此外還發現了一些細節的精心處理:淩晨兩點的床上,兩個女人的臉形成假面的構圖。在現實和夢境重複出現的紅色台燈和電話,夢境中的手槍對應現實中自殺的槍。
結尾時我想到上次遺留的問題-究竟前半部分是否是夢境,又是誰的夢境?我不自覺想到一種可能-這在我上次看來簡直是謬論-如果這一切都是自殺死前的走馬燈?
林奇,是否成功的改編?
中途和上次一樣眯了一會,後程一直憋尿但奈何無尿點,最後一個小時毫不意外地再度感動。
上次遺留的另外一個問題我想答案已經很清楚了。最後半小時的結局-也就是現今我們看到的普遍被視為現實的部分,是林奇補拍的,那麼這一改動是精妙地完成并深化了這一作品,還是狗尾續貂、畫蛇添足呢?
對于後程的“補充”,無論把它看作現實與否,和此前形成的張力都是極具意義的,絕非敗筆。否則這部電影将會失去縱深,而非某些人認為的削弱了懸疑氣氛和神秘感。
跌入現實的刹那,幻想塌陷後的無助和絕望,跌落感和既視感的深刻交織,這是多麼真實的體驗!夢境猶如時間晶體裡的琥珀可望而不可及,聲音和光茫卻依舊殘存。
關于林奇的電影是否有匠氣這一點還是飽受争議的,但我認為他在這部電影中已經具備了一流導演的水準了。你認為這是鬼才的渾然天成還是費盡心機的虛僞做作,關鍵在于作為觀衆被打動和信服與否。就像寂靜俱樂部中錄下來的戲劇,我們清醒地意識到這一切是導演的作為、如夢幻泡影,而我們仍然無法停止相信它。這就是林奇電影的悖論也是魔力所在:一部不斷提醒我們它隻是一部電影的元電影,卻由于這種誠實的喚起了比純粹幻覺更為強烈的情感。
真幻之謎:
這次觀影我更傾向于認同這種真幻交織的模糊印象,意識的含混在先而非傳統觀念上的夢與現實二元對立在先。
因此無論精神分析還是精神分裂,都要承認真實不隻是客觀存在或意識表象也不是實在界的真相,而是真幻交織的領域。實際上,即使在後面的被認為是現實的部分中依舊混雜着想象和超現實的場景。這種交融破壞着穩固的二元對立觀念-這是對懸疑電影甚至整個慣常被認為是虛構作品的挑戰。
正如在四刷影評中寫到的德勒茲提出的“地圖-仿圖”理論,真實不再是原型、基礎和本源,而呈現為一個“深淵”。影像,亦不再隻是真實的見證或摹仿,而更是成為一個錯綜複雜的迷宮,由此觸發觀衆對自身、對世界進行深刻的反思、懷疑乃至批判。
由此,藍盒子不再是麥格芬,而是成為一個純粹的去穩定化裝置——它的功能不是揭示,而是瓦解,由此呈現出主體的脆弱性與記憶的無常和流變性。
電影的具象魔力:
前幾天和彎弓老師聊天時談到本片,一個分歧是在于匠氣or真誠,另一個方面則是我此前從未想到過的-她說這種跳脫的叙事方式無疑是馬爾克斯《百年孤獨》的延續與模仿。
夢境的邏輯是否獨創,還是馬爾克斯的專利?我認為這是人類共有的财富、源于潛意識的真相。
文學有思想性、寬廣和含混性,電影的具身化則能夠強有力地再現某些場景,将我們的印象與意識融合于現實中散發着靈韻的物件,這或許要歸功于攝影的魔力和認識方式的不謀而合吧。
片中最觸動我内心深層記憶的是那個幾乎對情節沒有推動作用的場景-夜晚在野山俯瞰城市,遠處霓虹閃爍,近處不絕蟲鳴…
18歲的最後一場電影,作為生日禮物留給穆赫蘭道,再度良宵、大夢一場。最純粹地沉浸欣賞,丢棄理論框架、放下一切包袱,全身心獻給電影。
ps.音頻播放時幾次卡帶。
25.5.31 于百子灣c位
附上:
四刷影評:《穆赫蘭道》影評和觀感-大銀幕四刷/一場永遠做不完的夢
三刷影評:穆赫蘭道-大銀幕三刷觀感
穆赫蘭道-影院五刷小記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A- 一刷8.45,瑕不掩瑜。二刷8.3/8.4,依舊是佳作。觀感和簡評大銀幕的清晰和沉浸感、被淹沒的體驗是難以估量的,能夠放大現實的真相,有着無以言表的感染和說服的魔力。(30-60分鐘睡了)前半程略顯平緩累贅,後面情節更為精彩。 ...
大銀幕二刷《薄荷糖》-簡評
A一刷8.5/8.6,二刷基本維持。上次看很有感觸,但緣于不了解曆史背景不明就裡,中途不夠專注,這次一樣中途犯困。初看已經是四個多月前了,當初隻看了個皮毛就開始六經注我長篇大論。本次抱着朝聖也是重估的态度而來,大銀幕重溫沒想到更為震 ...
觀感
B第一部戈達爾後期作品。暫且打三星,無法理解隻能感受。(說出來的都是nothing)無法感受那就不分析了。整體上比較清奇,很有實驗性。論文電影a study。黑幕和分屏,内在和外在聲音的交織,(回音)多聲軌的運用是最大特點。畫外音究 ...
觀感
A-8.3後半程略困,整體觀感好過于《日月無光》。文思泉湧,散文電影堪稱思想和情感的雙重盛宴。沒有《日月無光》那麼零散與飄逸,更能代入其中去感受,而非将畫面作為客觀對象看待。低劣簡易的動畫和特效成為輔佐性的,插入反身性的自嘲,以及鍊 ...
簡評
B+8.0/8.1久仰,第一部吳宇森。香港警匪片的一個成功範本,模闆出來的東西上限在那,畢竟本片還是做到了上乘。實際上也是美國黑幫片、西部片……種種好萊塢模式的本土化移植。多少被感動了,選擇相信這場夢-好萊塢的神話。要承認作為現實之 ...